二桃殺三士新解,晏子非讒臣,亦未施詭計,齊景公亦非昏君

  二桃殺三士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晏子春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的晏子,通過簡單的分桃行為,讓齊景公除掉了三個不服管教的齊國勇士,穩定了七國的政局。

二桃殺三士新解,晏子非讒臣,亦未施詭計,齊景公亦非昏君

當然了,原書本意寫來是體現晏子的智慧與權謀的運用,但這也成為後世詆譭、諷刺晏子的一個證據。甚至連二桃殺三士的另外一個重要參與者齊景公,也跟著被後世稱為昏君,或者說是被晏子的讒言蠱惑而殺了三個人才。

  其實,這些看法我覺得都是不妥的,甚至說是錯誤的,真實的晏子不是讒臣,二桃殺三士的計策也不是詭計,齊景公也不是昏君。要想明白這一點,我們還得從當時的歷史背景去著手理解。

二桃殺三士新解,晏子非讒臣,亦未施詭計,齊景公亦非昏君

齊國示意圖

  二桃殺三士

  流傳於後世的故事,有多個版本,但大多大同小異。都是晏子給齊景公建議,分桃剩下兩個,給功勞最大的兩位勇士。結果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互相爭執,因為這兩個桃子而自殺。各個版本不同的地方,主要區別是在分桃的地點,以及宴請的人物上。不過這些都不怎麼影響,但對分析有影響,後面會說。

二桃殺三士新解,晏子非讒臣,亦未施詭計,齊景公亦非昏君

齊景公

  齊景公的內憂外患

  齊景公即位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是很艱難。

  當時是春秋時期,也是亂世。到齊景公這裡,國力其實不如齊桓公時期的齊國。最關鍵的是齊國在當時因為繼承人問題,經歷了一系列內亂。這事還得從齊靈公說起。

  齊靈公的太子是公子光,但是齊靈公不喜歡他,想立另外一個寵幸的兒子公子牙,公子牙與公子光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在古代一般繼承順序是從嫡長子開始的,如果輕易改變,往往容易出亂子,這成了社會規律了。齊靈公是鐵了心要立公子牙為齊王,於是把公子光調走了,去守即墨。

  齊靈公死後,馬上就出亂子了。按照齊靈公的旨令,公子牙即位了。這個時候,兩個很有權勢的大夫崔杼、慶封覺得機會來了,乘著公子牙年輕,勢力不穩,把他給殺掉了。然後他們從即墨迎回了公子光,即位為齊後莊公。從此崔杼、慶封成為了齊國的權臣,風光一時。

  不過這個齊後莊公(公子光)做了一件蠢事,就是與崔杼的老婆私通了。崔杼被戴了綠帽,忍無可忍,殺了齊後莊公(公子光),改立其他人為齊王,這個人就是正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齊景公!

  一開始齊景公可以說就是傀儡來著,處處受崔杼、慶封擺佈。不過他可不甘心,這兩人都殺了兩任國君了,指不定將來再殺一個。於是他開始著手與兩大權臣爭權,在爭權的過程中,不知道晏子當時是不是在幫他,但齊景公採取的是逐個消滅的辦法,甚至動用了齊國很多家族的力量。

  首先是先搞掉了崔杼,廢了老大勁。而後齊景公又讓田氏、欒氏、鮑氏、高氏等大家族聯合起來,搞掉慶氏。終於消滅了最大的兩個政敵,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其他家族開始爭地盤爭權奪勢了。

  齊國內部爭鬥不休,外部有幾個大國虎視眈眈,特別是楚國,幾度想滅了齊國。甚至幾個小國因為齊國力量分裂,還敢欺負到齊國頭上。齊景公這個時候可謂是內憂外患,一頭腦漿糊。

二桃殺三士新解,晏子非讒臣,亦未施詭計,齊景公亦非昏君

晏子(晏嬰)

  晏子任相

  這個時候,齊景公一頭腦漿糊,想到了晏子,任命他做宰相。其實晏子在這之前,從齊靈公開始就開始當官了,沒什麼特別突出的,對於各大家族混戰的局面也沒怎麼去插手。不過自從齊景公重用之後,就開始用心治理齊國了。一下子就平衡了各大家族的勢力,使得齊國免於內鬥。

  但是這裡有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國君勢力其實不如各大家族,難以服眾!

二桃殺三士新解,晏子非讒臣,亦未施詭計,齊景公亦非昏君

二桃殺三士

  殺三士原因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只是不服國君的一個縮影而已,他們雖然有君子之風,但不受控制,並不是完全忠於國君的臣子,而且恃才傲物,不好使喚。另外也說不定會被其他家族收買過去,成為別人的勢力。

  要命的是三位勇士,還立過大功。如果繼續讓他們不服從管教下去,恐怕要出現第二個崔杼、慶封了。所以為了對付這些權臣,震懾各大家族,必須讓三位勇士付出代價--死,但又不能亂找藉口殺他們,那就只能設計讓他們自殺了。

  如果你看了上面的局勢分析,就會明白齊景公國君的位置坐得其實不穩,勢力還不如各大家族,如果身邊這些人不能對自己效忠,保持權威,那這些人將是很危險的人物。

二桃殺三士新解,晏子非讒臣,亦未施詭計,齊景公亦非昏君

  當時的人跳不出時代的限制,對於有功之臣,採取的就是分封制,一旦這些不受控制的人有了地盤,就有了跟自己叫板的底氣--不管是崔杼、慶封,還是田氏、欒氏、鮑氏、高氏等齊國各大家族,都是這樣的。(題外話,田氏代齊,也是因為家族勢力過大引起的。)

  所以齊景公並不是昏君,晏子設計殺三勇士,也不是詭計,而是不得已而為之,反映的是當時齊國複雜的政壇局勢。

  平衡+震懾,這是晏子對付這個複雜局勢的最重要的應對原則,從這方面來講,晏子做得其實沒錯。

  另外要說明一下三勇士自殺的原因,需要注意的是當時的倫理道德跟後世乃至今天的是不一樣的,當時的士把名節看得比生命還重要,有時候會甘願捨棄生命來維護自己的名節。

  

  不過可惜的是,齊景公與晏子僅僅是震懾住各大家族而已,並沒有對他們的勢力造成多大的影響,後世齊國最終還是改朝換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