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多點歷史吶、就多點知識嘛。

多點文化吶、就多點談資噻。

「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成都解放前的鳥瞰圖,老城牆還清晰可見。

老成都的西洋風

百年前,你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的華西壩上混

草多寸/文


但凡到過成都的人,都肯定知道華西壩這個地名,這裡不僅有大名鼎鼎的華西醫院、錦江賓館,因為早在一百多年前,這裡就已經引領著中國西部的時尚風潮了。

華西壩在成都老南門外二里的錦江之濱,過去是一片清幽之地,古名“中園”,曾是三國時期劉備遊幸之地。五代時,這裡成為前蜀皇帝王建的蜀宮別苑,園內有百年老梅狀如蒼龍,故又稱“梅龍”“梅苑”。南宋大詩人陸游居蜀中時常遊於此:“成都城南,有蜀王舊苑,多梅花,百餘年古木。”

可惜的是,梅苑在元明兩代的戰亂中毀於兵燹。張獻忠入成都後,常在此屯兵,取而代之的是新稱號——御營壩。

「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華西醫科大學按照原來的風格修建大門,現在矗立在人民南路上。 草多寸/攝

1909年,深入中國西部腹地的美、英、加三國五個基督教會在御營壩旁建起了一所華西協和中學,被譽為中國西部“西學文化的先驅”。由於是五個基督教會所辦,當時成都人非常好奇,故取名為“五洋學堂”,至此,御營壩成了洋學堂的所在地,“華西壩”這個新地名開始進入人們視野。

一年後,也就是1910年3月11日,這幾個教會的人在華西協和中學的基礎上,全部按照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的體制,成立了華西協和大學,開啟了成都華西壩最輝煌、最風流、也是最西洋化的時代。

「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百年前,華西民工正在修建的華西協和大學的樓前合影。

建校之初,五個教會向地方政府購買了150畝地,到1930年,校區已超過了1000畝。至1949年,南起一環路,北抵錦江河,東起紅星路,西止漿洗街,這方圓近五平方公里的地盤,都是華西協和大學的校區,統稱為“華西壩”。

民國時期的華西壩名冠全國。當時人們用“海上”代指上海,“湖上”代指杭州,“壩上”代指成都,說的就是華西壩。

儘管華西協和大學自1910年創立至今百年來,校名幾度變更,先後是“華西大學”“四川醫學院”“華西醫科大學”“四川大學華西校區”等,但人們仍然喜歡直呼“華西”或者“華西壩”,百年未變。

「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幾乎每天都有攝影愛好者來到校園內鐘樓拍攝。草多寸/攝

伴隨著華西協和大學的開學,陸續有40餘棟風格迥異的建築橫空出世。這些具有中西混搭風格的建築群,到今天也是獨樹一幟,佈局明顯有別於中國傳統的廟堂建築。

學校當時為何修建這麼奇特的建築呢?這和當時的時局有很大的關係。

那個時候,中國民間正興起了聲勢浩大的抗教運動,引發了連續不斷的教案,每次教案民眾都要焚燒教會的建築物。為了避免這種事情,校方便決定採取中西合璧式的建築方式。意思是讓中國人也喜歡這些建築,捨不得燒嘛。

此後十多年裡,華西壩上一棟棟風格鮮明的建築拔地而起,給當時的成都帶來了巨大沖擊,也給全國紛紛成立的大學提供了榜樣,全國各地的大學也競相模仿,中西混搭的建築成了時尚,到今天,你到全國各地的老大學去看,都能看到幾棟這樣的老建築。

「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抗戰時期,華西壩“五大學”的校長們

1937年,全面抗戰爆發,華大敞開心扉迎接友校和逃難的師生。到1941年秋,華西壩共匯聚了同屬教會學堂的華西協和大學、金陵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齊魯大學、燕京大學等五所高校。

各校相互利用對方的師資、校舍、設備進行協作辦學,統一安排,分別開課,允許學生在校際之間任意選課,師資和教學設備都可以互通有無,一時間華西壩成為五大學的共同校園,統稱為“五大學”。

這一時期,華西壩名人彙集,燦若群星。 來此任教的中外名流學者文化人均是一流的:李約瑟、海明威、斯坦貝克、費德林、文幼章、陳寅恪、顧頡剛、錢穆、徐中舒、蒙文通、馮友蘭、呂叔湘、董作賓、林山腴、許壽裳、吳宓、羅念蓀、梁漱溟、潘光旦、朱光潛、朱自清、孫伏園、童第周、張恨水等。一位叫亨斯曼的外籍博士曾寫道:“可以說,世界上任何地方最著名的大學教授和學術權威當時都聚集在成都。”

「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建於1932年的華大中國文化研究所,現在是華西口腔博物館。草多寸/攝

這個時候,華西壩上通用的語言是英語,就連學生們私下的閒談,也是中英夾雜。說句很切實際的話,如果你不懂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華西壩上混。

華西壩上,有些洋教師,在成都非常有名。加拿大教師沈克瑩,身高約二米,成都人稱他為沈高人。美國人丁克生,只有一米五,被稱為丁矮子。每到黃昏,丁矮子都會將學校的幾頭荷蘭奶牛放養在草坪上,一旁的琴房傳出悠揚的樂曲,這就是華西壩上最著名的一景:對牛彈琴。

加拿大老師文幼章是個語言天才,他出生在四川仁壽,在樂山長大。和四川人擺龍門陣,他可以在樂山話、仁壽話、重慶話和成都話之間隨意切換,常常搞得對方是雲裡霧裡。

「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抗戰時期,“五大校”的學生舉行運動會,開創了中國西部現代體育的先河。

華西壩曾經擁有亞洲最大的草皮足球場,華西足球隊風靡國內。華西壩還是中國最早開展壘球運動的地方,那時整個亞洲都還不知什麼叫本壘打,華西壩就組建起了壘球隊。華大開設的球類、田徑等體育課程深刻影響了成都現代體育的發展,成為成都現代體育的發祥地。

對於老成都人來說,華西壩就是時髦的代名詞。

電燈、留聲機、“洋馬兒”、照相機以及下洋操、打洋球這些新鮮玩意兒,都是第一次出現在中國西部。

「老成都」百年前,不會點英語,都不好意思在成都華西壩上混

民國時期,外國人真的從寶興等地弄來了熊貓,養在了華西壩上。

起初,老成都人還很牴觸,在他們看來,那些洋人的習慣是多麼的可笑啊,幾片面包一杯牛奶也算是一頓伙食,這哪裡比得上我們吃回鍋肉那麼過癮啊。

隨著時光流逝、交流增多,老成都人漸漸理解了華西壩、接納了西洋風,許多人也是從華西壩開始知道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