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家塘何時“當起家”?

當家塘與農民生產生活息息相關,不僅是防汛抗旱的需要,村民日常生產生活都離不開它。但有些村子的當家塘因年休失修、淤泥堆積,未能真正“當家”。

“大家都說,村裡有水塘,旱時不慌張,可我們村的村民卻只能望‘塘’興嘆。”13日,崇陽縣路口鎮下巖村五組村民鍾良宇致電本報反映,下巖村的兩口當家塘盼能“當起家”。

当家塘何时“当起家”?

當家塘年久失修

19日,崇陽縣路口鎮下巖村,兩座山丘低窪處夾著兩口水塘,上游水塘已乾枯,下游水塘淺淺的水面沒不過腳踝。

37歲的鐘良宇介紹,聽老一輩講,這兩口塘始建於上世紀五十年代初期,上游水乾淨,用於飲用,下游水用於灌溉。當時,由於條件有限,水塘用土壘成,塘壩不高,沒有護岸,深度不夠,也沒有洩洪道。沒過幾年,洪水將兩塘間的塘壩沖垮,上游水塘的水全部流到下游水塘。很長一段時間,村民吃用水都依靠下游水塘的水。

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兩口水塘的淤泥不斷堆積,數十年沒有清理過,蓄水功能逐漸減弱。加上旁邊兩座山都是風化石構成,本就不多的水都被漏掉。

“你看那裡。”鍾良宇指著水塘下方,一處一米來高的水泥攔壩說,那是很多年前,村民為阻擋漏水而建的。在那下面放一個水桶,十來分鐘就能接滿滿一桶水。旁邊的田地,不用澆灌,每天都是溼漉漉的。

鍾良宇遺憾地說,這兩口水塘主要為下巖村三四五組的130戶700餘人和600多畝田地提供飲水和灌溉。但從他有記憶起,這兩口塘就如死塘一般,沒有發揮它本身的作用。

乾旱季節用水難

那麼,這麼多年來下巖村吃用的水哪裡來?鍾良宇稱,這兩口水塘前方有條小河,河水從地處山高處的高田村流淌而來。這條小河的水為村民用水、吃水提供了保障。但因為有人亂丟垃圾,水質汙染嚴重,很多村民便在家打了井,日常生活主要靠井水。

一般情況下,每年5—8月份,雨水充足,農田灌溉、生活用水都有保障。而春季和秋冬季節,雨水量減少,全村所有田地灌溉用水就只有依靠當家塘。

下巖村當家塘不“當家”,給時令性要求較強的農業生產帶來了一定阻礙和影響。尤其是今年下半年,崇陽連續高溫少雨,水塘沒有存水,周邊長滿茅草。

下巖村有個村民微信群,村裡的任何事情都在群裡商討。近年來,群裡討論最多的話題便是修當家塘。今年乾旱期間,村民們修塘的願望更加強烈。

挖塘如修倉,屯水如屯糧。只有把當家塘整治好了,才能更好地保證農作物增產增收,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的經濟效益。同時,水塘長期蓄水,也有利於森林安全防火的需求。

鍾良宇和村裡十來名志同道合和的同齡人決定,千方百計也要將水塘修好,完成村民多年的心願。

村民集資缺口大

清除茅草、擴挖深度、加固塘壩……一番預算後,鍾良宇和同伴們發現,即便是簡單整修一下,至少也要三十萬。如果全面開展清淤排障和防漏堵漏工作,遠遠不止三十萬。

資金從哪裡來?鍾良宇找到有威望的前任村支書。他是個老黨員,村裡這兩口塘一直是他最記掛的事,修好塘也是他最大的夢想。

他對鍾良宇說,修塘不能等要靠,必須依靠自己的力量。村民集資是很好的辦法,他個人將出資五萬元。在他的無私奉獻精神感召下,大家的信心更足了。

集資修塘的方案確定後,鍾良宇在村民群裡發了通知。村民積極響應,除貧困戶不出資外,其他每家每戶都要出資。

十一假期,在外工作、生活的村民們大部分都回到村裡。他們和請來的挖機一起來到水塘,除茅草、清淤泥、築塘壩……

鍾良宇說,那幾天,村裡像過年一樣熱鬧。200餘名村民,不用催,每天天不亮就去勞動,天漆黑才回家。僅幾天時間,茅草清除乾淨,道路修通,塘壩築高到十多米,擴寬到近十米。

“我們還在塘底埋了水管,準備將水引到每家每戶,讓村民喝上自來水。”鍾良宇稱,到目前為止,已經花了十五萬。現在已有70多戶集資捐款,總共募集資金近10萬元。

鍾良宇說:“因為資金缺口大,目前工程進展很慢。不知道當家塘何時才能真正修好。”他期盼政府相關部門能給予一定的資金扶持,將事關下巖村百姓切身利益的當家塘早日整修到位。

(咸寧日報全媒體記者 馬麗 通訊員 鍾良進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