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當代成年人的真實寫照:連崩潰都是默不作聲的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件事:

有一名女子因為連續加班一個月,等到完成工作後卻不知道該幹什麼,最終只能是一人坐在地鐵站的過道內。

等工作人員發現後,便上前詢問,但女子一言不發。隨後工作人員想安慰安慰她,就摸了一下她的頭,結果這位女子壓抑的情緒瞬間爆發,抱著工作人員便開始痛哭。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在這件新聞的下方,有的網友留言說:“好難過,成年人的世界都不容易。”

有人說:“成年人的崩潰總是瞬間爆發。”

也有人說:“現代人的壓力,比我們想象中還要嚴重。”

看到這,讓我想起了之前在南京地鐵站所發生的事:

有一名西裝革履的男子蹲在地上,身邊都是嘔吐物。等民警趕來後,在詢問緣由時,男子哽咽著道明瞭原因:

因為他做的是銷售工作,所以總要陪客戶喝酒。而當晚為了簽下一單業務,即便自己竭盡所能,最終也沒能跟客戶成交,這令他心裡非常委屈。

等到他妻子趕到後,兩人彼此擁抱,此時的那名男子,哭得像個孩子,一直跟妻子道歉。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網上有一段很扎心的話形容了當代成年人:

現代人的崩潰是一種默不作聲的崩潰。


看起來很正常,會說笑、會打鬧、會社交,表面平靜,實際上心裡的糟心事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了。


不會摔門砸東西,不會流眼淚或歇斯底里。


但可能某一秒突然就積累到極致了,也不說話,也不真的崩潰,也不太想活,也不敢去死。


在如今壓力山大的社會,這樣的人太多了,有時候你看見一個人笑得很甜,很大聲,但其實她的內心早就崩潰不已。

有時候你看見他情緒穩定地開著車,但其實他腦海裡想的是“這樣活著有什麼意思?”

成年人的世界,不能歇斯底里的哭泣,也不能旁若無人的叫喊,連崩潰都得排隊來。

光鮮,是成年人的低配。傷口,是成年人的標配。

這就是成年人生活最真實的寫照。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當代成年人的苦:“只有自己懂”


前段時間一朋友李哥突然沉寂了,以往在聊天群非常愛說話的人,一下子變得默不吭聲。他的朋友圈停止了更新,也停止了跟我們這群損友的互動點贊。

面對李哥的這一轉變,起初我們真的有點不適應。到了週末,即便是親自打電話約他,他也不出來。

我當時就問:“你怎麼了?”

李哥語氣很平淡的回覆了一句:“我沒事。”

過了將近兩個月,李哥才逐漸有了好轉,慢慢迴歸到了原來的那種狀態。之後在一次聚會上,他喝多了,就開始在酒桌吐露心聲。

大家這時才知道,之前他沉寂的原因是因為父母離婚。

他原本的四口之家,雖然生活談不上有多麼富裕,但也還算是過得充實溫馨。可就因為一些不可調和的矛盾,最終導致家庭分崩離析,那種痛苦在當時近乎把李哥壓垮了。

可無論心裡如何難受,當時他都沒有跟任何人說,而是自己默默承受。李哥這麼做的原因,並不是不拿我們當朋友,而是不想讓自己的負面情緒來掃眾人的興。

微博上曾有一個熱門話題叫#從不在朋友圈崩潰的原因#

在這裡面三條熱評讓我印象深刻:

網友@你的斑九野說: 因為有父母,不想讓父母擔心,因為有討厭的人,不想被他們看笑話。

網友@四火想做個小怪獸說: 沒人能理解,也不想讓關心我的人擔心。

網友@知惠說: 小孩子會放聲大哭向大人要糖吃,成年人只會選擇調整好情緒去掙那顆糖。

成年人在生活中最大的謊言,就是“我沒事”。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日本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中,丈夫就是這樣一個隱形的“崩潰”人口,表面上,他和往常一樣,起床做早餐,出門坐地鐵,正常的上班工作。

當有人發現他情緒不對、關心詢問時 ,他笑著說:“我沒事”。

實際上,他早就不正常了,內心時刻處在崩潰的邊緣。

現實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

很多時候聽到一句“我沒事”,就真的覺得對方還好,但直到有一天,當你自己親口說出這句話時,才會明白,說出這句話的時候,往往是自己最糟糕的時刻。

微博上看到過一個段子,當你問別人“你沒事吧?”,別人回答“我沒事”,其實是真的有事。

而當你問”沒事吧?“別人一臉懵不知所以的回答你“什麼?”,那才是真的沒事。

成年人的世界沒有容易二字,成年人的每一天幾乎都能嚐遍酸甜苦辣。


當代成年人的難:“只能自己扛”


在虎撲上曾有這樣一則熱帖: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內容說的是一位曾經月入兩萬的老總、因為公司倒閉,導致自己失業。之後履歷光鮮的他連續面試了眾多公司,哪怕是每天狂投簡歷,都找不到工作。

就因為35歲的年紀,許多公司都拒絕錄用。哪怕他在年輕時足夠優秀,一路從基層員工晉升到老總的職位成為王者,如今也避免不了被生活拉下神壇的窘境。

最後這位老哥終於找到了工作,但這一次是在美團送外賣。

其實工作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哪怕是送外賣,只要用心做,依然能實現自己的價值。

就像這位老哥,只要自己足夠努力,每天跑得勤快點,月收入也能過萬。

雖然他在帖子裡自嘲自己是個loser(失敗者),但他通過送外賣扛起了自己的生活,沒有被困難所擊倒。

每一位能夠在逆境中重新開始的成年人,都不算失敗者,而是自己的hero(英雄)。

巴爾扎克曾說:

“苦難對於天才是墊腳石,對於能幹的人是一筆財富,對於弱者則是一個萬丈深淵。”

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佛曰:“眾生皆苦,唯有自渡。”

人生路途上的所有挫折、淚水、迷惘、貧窮等等不如意,都是成年人要經受的劫難。

避無可避,只能自渡,唯有如此,才是解決之道。

成年人的自我救贖:“穩住,你就能贏”


前幾天跟一位朋友聊天,他提到了自己最初去北京時的經歷。

剛到北京時,因為專業不對口,最後他只能去當臨時工賣飯賣水。因為當時兜裡沒多少錢,所以他每天只能喝一瓶水,幹噎一個饅頭。而住的地方,也是北漂人的標配,地下室。

熬了一兩個月,他才找到一份還算合適的工作。

但剛過了半年公司就開始發不出薪水,一連欠了兩個月。之後傳來一個消息:老闆跑路了,工資最終也打了水漂。

但朋友沒有退縮,更沒有放棄。

哪怕在北京的日子再苦,再累,自己也要堅持,其實在他的身上沒有那些所謂勵志光環,有的只是那份對於夢想的執著。

(聊天記錄經朋友同意分享,滑動可查看)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如今的他已經在北京三年,現在工作依然辛苦,但賺的工資已經能讓自己慢慢過上稍微體面的生活。

我身邊也有一些在大城市熬不住2年,就跑回老家結婚生子,提前過上養老生活的朋友,但我在跟他們聊天的時候,感受到的都是滿滿的無奈和惋惜。

“如果當時能夠咬緊牙關留下來,現在又是怎樣的?”

我經常跟別人說:大城市最好的一點就是,只要你肯努力,就能慢慢擁有你的一席之地,但前提是你要能堅持住!

即便當下距離夢想依舊遙遠,穩住,就有希望。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聽過一個有意思的定律:苦難守恆定律

大概意思是,每一個人一輩子吃苦的總量是恆定的,它既不會憑空消失,也不會無故產生,它只會從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或者從一種形式轉化成另外一種形式。

我們這屆成年人,誰都不容易,但能堅持走下去的人,拼的都是強大的自愈力。

馬雲,考了三次才考上大學;經歷了三次創業失敗,大哭過三次,創辦阿里巴巴時被拒絕了37次風投......但第38次,他成功了。

王健林,在銀行貸不到款,萬達面臨倒閉期間,3年打了222場官司,9天9夜沒睡覺去求人,看盡了各種臉色......可最終,他挺過來了。

王興,經歷了創辦多多友、遊子圖、校內網、海內網、飯否五次失敗,直到2010年創辦美團,他終獲成功。

就連這些業界大佬,都是一邊崩潰地歷經重重劫難,再一次次自愈前行,才有今日的傳奇。

生活的苦難,從來不只是一次而已,沒有最壞,只有更壞,而行走在這條佈滿荊棘路上的我們,能做的只有3點:

1、勇敢走出舒適區

在《反脆弱》這本書中曾指出: 脆弱的事物不喜歡波動和變化,只喜歡待在安全的環境中。而反脆弱的事物卻是越挫越勇,環境越是不確定,他們反而越強大。

一個能在一次次磨難中變得更強大的人,都是勇於走出舒適區,挑戰自我的人。

2、理性看待失敗

在《細節》這本書中曾提到一個概念,是指: 凡事要積極探索,不怕犯錯,同時反思錯誤出現在什麼地方,把錯誤看成是學習的機會,帶著積極的心態去應對。

成功與失敗總是互依互存,當你能夠理性看待失敗,那麼距離成功也將不再遙遠。


3、保持“成長型思維”

相比於成功的結果,成長型思維的人更看重在奮鬥過程中所獲得的新知。很多時候不必只糾結在事情的結果,在做事時所獲得的成長才最為關鍵。

就像保羅·柯艾略在《牧羊少年奇幻之旅》這本書中曾說過的話:

“當我們努力使自己變得比現在更好的時候,我們周圍的一切也會變得更好。”

女子加班1個月地鐵站內大哭:這屆成年人,已經失去了崩潰的權利

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那就是認清了生活的真相後依然熱愛生活。

願我們都能成為那種經歷大風大浪,還能夠保持從容不迫,不慌也不忙。你的負重前行,定能換來生活的溫柔以待。

以上內容,與君共勉。


作者簡介:藍浠,逆習號主,國際ISNS認證教練,天賦挖掘/個人品牌諮詢師。這裡是正能量爆表的逆境成長研習社,每篇原創文章都會給你3個錦囊妙計。唯有堅持學習,才能逆境重生,實現人生逆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