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老家在山東萊蕪?當地將建“嬴秦祖裡”文化園

你知道秦始皇吧?統一六國、修長城的那位!哪怕歷史課學得不好,秦始皇陵兵馬俑和“古裝穿越劇”總瞭解一點吧?最近,有人說他的老家在山東萊蕪,一個距離他長眠的皇陵900公里的地方。

這個說法很快引發了廣泛爭議,不過,熱(xun)愛(zhao)旅(xian)行(dan)的秦始皇可連更遠的蓬萊都去過,萊蕪真的“遠”嗎?

秦始皇老家在山东莱芜?当地将建“嬴秦祖里”文化园

秦始皇老家真在萊蕪嗎?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兩千多年前的秦始皇生活在今天陝西一帶。不過近日,網上卻出現了“秦始皇老家在萊蕪”的說法。

據濟南當地多家媒體報道,這樣的說法來自於近日在濟南市萊蕪區舉辦的“中國•濟南第三屆嬴秦文化暨中華嬴秦文化園規劃研討會”。

秦始皇老家在山东莱芜?当地将建“嬴秦祖里”文化园

該報道稱,“持續20年的嬴秦文化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其中之一便是“確立了濟南市萊蕪區為‘伯益封地,嬴秦祖裡’‘嬴秦始源地’的歷史地位,建立秦朝統一中國的秦人源於東方,結束了秦人起源‘東西說’的歷史”。

據《史記》記載,秦始皇出生地在當時的趙國邯鄲。而大多數人的印象中,秦始皇之前的秦國版圖,也主要在今天的陝西、甘肅一帶。

顯然,從這些史料來看,秦始皇以及秦國曆史上的諸王也難和山東萊蕪產生聯繫。

秦始皇老家在山东莱芜?当地将建“嬴秦祖里”文化园

不過,濟南當地媒體報道稱,已故清華大學教授、著名歷史學家李學勤“對清華簡《系年》的解讀”,“坐實了”“濟南市萊蕪區為‘伯益封地,嬴秦祖裡’‘嬴秦始源地’的結論。”

秦始皇老家在山东莱芜?当地将建“嬴秦祖里”文化园

記者查閱資料發現,2011年李學勤先生曾撰文談到“清華簡關於秦人始源的重要發現”。

該文指出,清華簡《系年》第三章記載,“飛(廉)東逃於商盍(葢)氏。成王伐商盍(葢),殺飛(廉),西遷商盍(葢)之民於邾,以御奴之戎,是秦先人。”

李學勤在文中指出,清華簡中的“商盍氏”即《墨子•耕柱篇》、《韓非子•說林上》的“商葢”,也便是稱作“商奄”的奄。而“奄”是當時的東方大國,傳統上認為奄國即在今山東曲阜,“不過奄的國境範圍肯定要大得多”。

秦始皇老家在山东莱芜?当地将建“嬴秦祖里”文化园

根據清華簡《系年》表述,秦先人正是東方的“商奄之民”。照此說法,秦先人從今天的山東向西遷徙是在公元前一千多年的時候,而秦始皇生活在公元前二百多年的時候,兩者相差約800年。

因此即便確認了秦人源於東方,秦始皇與山東萊蕪之間仍缺乏聯繫。

這個“老家”有點遠

那麼山東萊蕪是怎樣成為當地媒體口中的“秦始皇老家”的呢?

記者注意到,不少相關報道中都提及了2014年《大眾日報》刊載的一篇對李學勤的專訪。在這篇文章中,李學勤明確指出,“秦始皇祖籍山東”。

他同時提到,嬴姓始祖少昊的後裔伯益輔佐大禹治水,為帝舜調馴鳥獸有功,獲賜封地“嬴”,在現在山東萊蕪一帶。所以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他迫不及待地宣佈自己是“主少昊之神”、“祠白帝”。

我們先說少昊和伯益。一般認為,少昊是中國古代傳說中重要的人物,居住在東方,其後裔伯益則被舜賜姓嬴。

有學者考證,春秋時齊國有嬴邑,秦置嬴縣,治所在今山東萊蕪一帶。

秦始皇老家在山东莱芜?当地将建“嬴秦祖里”文化园

這樣看來,似乎秦始皇確實與萊蕪有某種聯繫,只是有點遠。史籍記載,伯益大概在公元前兩千多年,而秦始皇則生活在公元前二百多年。

也就是說秦始皇與伯益相差約2000年,這其實和今天的我們距離秦始皇那個年代的時間距離類似。

秦始皇老家在山东莱芜?当地将建“嬴秦祖里”文化园

同時,記者也注意到,有秦漢史專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指出,秦始皇的祖先曾多次遷居,“秦始皇的老家在哪裡,關鍵就要看如何定義‘老家’這個概念”。

爭議聲中的“名人故里”

關於歷史名人故里、老家的話題其實總能引發人們的討論。

對於這次“秦始皇老家”引起的熱議,近日已有評論指出,此事除了本身的學術爭議以外,也與近幾年曾多次出現名人故里之爭有關。

記者注意到,濟南近日還舉辦了“首屆濟南扁鵲論壇”。有當地媒體在報道中稱,“這是濟南為樹立‘扁鵲故里,齊魯中醫’品牌又邁出的堅實一步。”

但記者查閱資料發現,關於“扁鵲故里到底在哪”這一問題,也存在不同說法。

秦始皇老家在山东莱芜?当地将建“嬴秦祖里”文化园

類似現象其實並不鮮見。早年間,炎帝、諸葛亮、曹操、曹雪芹等名人也曾屢屢成為各地方爭搶的對象,甚至連盤古、西門慶、孫悟空這些小說或傳說中的人物都曾被“考證”出故鄉在某地。

此前,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於賡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就曾表示,不少歷史名人的出生地、故里“目前來看都是沒有定論的事情”。“雖然很多地方各執一詞,但哪一方都沒有過硬的證據,也就是沒有所謂的‘鐵證’,難以定論。”

這也為各地方“爭搶”古代名人資源提供了可能。不少地方也出於經濟和文化效應的考慮,希望將一些名人拉到自己名下。

類似“爭搶”歷史名人的現象固然也反映出地方發展過程中對於文化資源的渴求,但這些古人在今天真正能為地方貢獻多少仍有待觀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