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在民國的歷史上,是頗有些“奇人”的


他們或許並不是站在舞臺的最中央


但至始至終,都處於一個重要的“推手”位置


比如今天要說的這位


如今知道他名字的人已經不多


但在當初,說他“無人不知”,也不誇張


有人把他稱為“民國第一奇人”


而他經歷之複雜,結交之廣,轉變之多


也確實讓人歎為觀止





【今日由頭】

1931年9月17日

楊度去世


1


楊度一生中的第一次重大變化,其實是發生在他10歲的時候。


那一年是1885年,他的父親楊懿生去世,他被過繼到自己的伯父楊瑞生家。


如果那時候有“微信”的話,就是他的“家族群”發生了變化。


楊家祖籍湖南湘潭,世代務農,到了楊度的祖父楊禮堂,帶著長子楊瑞生入湘軍李續賓部,一路做到正四品都司。1858年11月,湘軍與太平軍對陣三河鎮,湘軍大敗,李續賓被殺,楊禮堂也在戰中陣亡。兒子楊瑞生死裡逃生揀回一條命,繼續留在湘軍。為撫卹楊禮堂家屬,楊瑞生之後被一路提拔,最後官至總兵。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三河之戰”發生在今天安徽省肥西縣的三河鎮,是太平天國晚期取得的一場重要勝利。湘軍在此戰中受挫甚大,李續賓陣亡消息傳來,胡林翼吐血,曾國藩茶飯不思


楊度被過繼到楊瑞生家的時候,就是楊瑞生做總兵的時候。此時的楊家家境富裕,而這位伯父又對自己這個過繼過來的侄子照顧有加,給他提供了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


楊家這一輩幾個兄妹,學問都相當不錯,楊度的弟弟楊均和妹妹楊莊都是詩、書、畫俱佳,而在這裡面最出挑的,還是楊度。楊度從小天資聰慧,能詩能文,很小就是遠近聞名的“神童”了。


1892年,17歲的楊度考取了秀才,並在第二年中了順天府鄉試的舉人。但他的仕途之路遠不會那麼一帆風順,在之後的兩年,他在兩屆會試(中央舉行的考試)中均落榜。不過,第二年的會試恰逢1895年,那一年發生了一件對中國讀書人而言堪稱大事的事件——公車上書。當康有為和梁啟超率京師數千舉人聯名上書的時候,楊度也是那些舉人中的一份子。


考試雖然最終落榜,但楊度通過這次“串聯”,卻在自己的“朋友圈”新加了一批好友,這批人後來在中國近代史上都留下了自己的名字:梁啟超、袁世凱、徐世昌……


當然,這批好友當時還只是“點贊之交”。


21歲的楊度回到了湖南,拜了個老師,叫王闓運。事實上,是王闓運知道楊度的才氣,親自登門到楊家將他招入門下——也就等於是主動要求加的微信。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王闓運,做過曾國藩的幕僚,相傳曾勸曾國藩起兵反清,自己稱帝。他門下有一批頗有名聲的徒弟,包括齊白石。


王闓運也算是一代名儒,在經學、史學和文學方面都頗有造詣,不過楊度最受影響的,是王闓運的另一門學問。


這門學問,可以說是影響了楊度的一生。


那就是“帝王術”。


2


1902年,27歲的楊度命運再一次發生改變。


那一年,感覺在國內已經學不到什麼新東西的楊度,迫切希望能在時代的大變局中一展身手。於是,他不顧老師王闓運的強烈反對,自費留學日本,入了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在那裡,楊度的“朋友圈”又多了一個很重要的同學,他的名字叫黃興。


楊度的第一次日本留學之旅,在大半年後就結束了。回到湖南後,受王闓運的推薦,他的“朋友圈”裡第一次多了一個重量級“大佬”——張之洞。時任湖廣總督的張之洞對楊度的才學十分欣賞,就推薦他去報考當時清廷新開的經濟特科進士考試。


在這場考試中,楊度一舉考取了一等第二名,取得第一名的,是來自廣東的梁士詒,也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中華民國財政部長。楊度眼看著自己的從政願望即將成真,卻又橫生枝節:有人對慈禧太后說,梁士詒不僅來自廣東,而且他的名字是“梁頭康尾”(康有為原名康祖詒)。一直恨不得生啖梁啟超和康有為之肉的慈禧太后立刻決定將梁士詒除名。但第二名的楊度非但沒有因此佔了便宜,反而還受了牽連:又有人舉報楊度在日本留學期間經常有攻擊朝廷的言論(發朋友圈從來不注意屏蔽帶來的後果,或者是微信群被人截了圖),又來自湖南,很可能是之前造反的“自立軍”唐才常的同黨。


於是,楊度的這個第二名也被除名,還受到了通緝。


長嘆一聲的楊度只能再度留學日本。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年輕時的楊度


第二次留學日本,其實從某種程度上給楊度挖到了成名的“第一桶金”。


首先,楊度的才氣開始為天下所知。


去日本留學後不久,楊度與梁啟超在橫濱相遇,兩人談起國事,唏噓不已。楊度讀梁啟超的《少年中國說》有感之後,做了一首《湖南少年歌》,經梁啟超的《新民叢報》全文發表,轟動一時,成為當時“朋友圈”的千萬級刷屏爆文。其中的一句更是至今仍被不少人提起: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楊度還創作過另一首詩歌《黃河》,由沈心工譜曲,也是當時清末各學堂必唱的一首歌曲:


“黃河,黃河,出自崑崙山,遠從蒙古地,流入長城關。


古來聖賢生此河干,獨立堤上心思曠然。


長城外,河套邊,黃沙白草無人煙。


思得十萬兵,長驅西北邊,飲馬烏梁海,策馬烏拉山,誓不戰勝終不還。


君作鐃吹,聽歌凱旋。”


這首歌當時與李叔同的《送別》齊名,更因為歌詞裡有家國情懷,排名還在《送別》之前。


其次,楊度的“朋友圈”一下子深化和拓展了。


楊度和梁啟超原來只是“微信”級的好友,最多是個“點贊之交”。但在日本卻開始惺惺相惜,一度被稱為“天下至好”,而梁啟超更是曾稱楊度為“國士”。1904年,楊度轉入日本法政大學速成科,又加了兩個同學好友,一個叫汪精衛,一個叫胡漢民。此外,當時另外有一個留日學生與楊度的關係最好,每個休息日都要到楊度家吃飯和聊天,經常在“朋友圈”互相點贊,這個學生的名字叫蔡鍔。


當然,在楊度的這批日本“朋友圈”裡,名氣最大的還是孫中山。


在東京,楊度和孫中山就中國革命的問題曾討論過無數次,有時候通宵達旦。楊度並不贊成孫中山“暴力革命”的觀點,但非常尊重孫中山,所以把自己在東京弘文書院師範速成班的同學黃興引薦給了孫中山。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黃興在整個孫中山的革命生涯中可謂不可或缺


主張君主立憲的楊度當時和孫中山約定:


“吾主君主立憲,吾事成,願先生助我;先生號召民族革命,先生成,度當盡棄其主張,以助先生。努力國事,斯在今日,勿相妨也。”


第三,楊度漸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威望。


楊度滿腹才氣,熱心國事,對各路同學又關愛有加,所以很快在中國留日學生群體中樹立了威望,被推舉為留日學生總會的幹事長。1905年,楊度曾作為留日學生總會的幹事長兼留美、留日學生維護粵漢鐵路代表團總代表,回國拜見張之洞,提出“官紳籌款自辦”的方法,最終助力清朝收回粵漢鐵路自辦。經此一事,楊度更是在留學生圈中的聲望如日中天。



而立之年的楊度,其實已經具備了一切條件,他需要等待的,只是一個從政的機會。


3


1906年,這個機會來了。


那一年,清政府派出去歐、美、日考察“憲政”的五位大臣回國。既然是考察,回來肯定要交報告,但有意思的是,五位大臣寫不出報告,反而派人來找根本沒有去考察過的“槍手”來捉刀。


楊度和梁啟超兩個當時的大才子,就這樣被選中了。


梁啟超當時寫的是《東西各國憲政之比較》,而楊度寫了兩篇,一篇是《中國憲政大綱應吸收東西各國之所長》,一篇是《實行憲政程序》。基於這幾篇文章出臺的“憲政考察報告”最終定下了清廷的調子:預備立憲。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出洋五大臣中的端方,也算清末一個想做事的官員。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死於新軍譁變,被斬首


1907年,楊度在東京創立了《中國新報》(相當於開了一個微信公眾號),自任總編輯。此時的楊度,已經完全代表留日學生中的“君主立憲派”,表示“不談革命,只談憲政”,主張成立政黨,召開國會,實行憲政。同時,湖南成立了憲政工會,楊度擔任會長。


1908年,33歲的楊度終於等來了他的功名:進京出任憲政編查館提調(候補四品)。這個官位看上去高不高低不低,但他由此可以有機會出入頤和園,從線上轉到線下,親自給那些皇族的親貴們講解什麼叫“立憲”,什麼叫“法治”。


1911年5月,清廷推出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內閣”,而楊度在“內閣屬官”中出任統計局局長——36歲的他已經當上了中央幹部。


然而,這個內閣名單一出臺就被輿論嘲諷為“皇族內閣”,因為內閣中只有6名漢人,清廷根本不想認真“立憲”的意圖昭然若揭,這也使得一批原本還倒向立憲的人開始轉而支持革命。


於是,楊度這個“統計局長”的位置還沒坐熱,辛亥革命就爆發了。


革命爆發後,原本就搖搖欲墜的清廷頓時土崩瓦解。但楊度卻並沒有太驚慌,因為聰明如他,本來也對清廷的“君主立憲”並不抱太大希望,他寄望能夠讓他施展“帝王術”的那個人,根本就不是那個乳臭未乾的宣統皇帝,更不是那幫昏昏庸庸的親王貴族。


楊度的老師王闓運早就告訴過他,“帝王術”的施行,是有諸多條件的,其中一個重要條件,就是要有一個有“帝王相”的可託付之人。


楊度覺得自己已經找到了這個“天選之人”。


那就是袁世凱。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袁世凱


4


楊度和袁世凱,早就是一個“朋友圈”的了。


楊度當初進京當四品官,就是張之洞和袁世凱聯合做的保薦,而他能進頤和園給皇親貴族們講課,也是袁世凱從中協調。


所以,楊度也一直認為袁世凱對自己有知遇之恩。


在光緒和慈禧相繼歸西之後,袁世凱在朝廷上受到排擠,被載灃賜了個“回鄉養病”。當時袁世凱的勢力頗有“樹倒猢猻散”的架勢,朝中權貴都吃不準風向,開始和袁世凱保持距離,連平時“點贊”都不敢給一個。袁世凱離開北京時,竟然沒什麼人去送他,但楊度不管不顧,就是跑到火車月臺去送行。


袁世凱回到老家後,敢去看望他的少數人中,就有楊度。武昌起義爆發後,楊度索性京城的官也不做了,直接跑到袁世凱老家,做了他的幕僚。不久之後,清廷被迫重新重用袁世凱,希望他派兵攻打武昌的起義軍,袁世凱的北洋軍打打停停,不斷向清廷索要籌碼,這背後很多都是楊度在出主意。


等到孫中山的革命軍和袁世凱的北洋軍南北對峙的時候,因為楊度和孫中山、黃興、汪精衛這批人在日本時都是一個“朋友圈”的,所以成了袁世凱當時派出的代表之一,進行“南北調停”。


而“南北調停”的最終結果,就是孫中山低頭和讓權,袁世凱最終如願以償成為了中華民國的大總統。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志得意滿的袁世凱


按理說,楊度此時也應該功成名就了。但這並非他希望看到的終點,因為他的“帝王術”需要輔佐的,是一個真正的“帝王”。而且最最關鍵的是,楊度通過各種細節體察出,袁世凱的內心,也是有這方面渴望的。


當時,一切的形勢的變化似乎都在助推:


1913年3月,最有可能挑戰袁世凱權力的宋教仁被暗殺;7月,倉促起事的“二次革命”被鎮壓,國民黨控制的南方地區大多被北洋軍攻陷,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流亡海外;1914年,國會被解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被廢止,所有的權力都集中到了袁世凱手上……


楊度覺得,時機差不多成熟了。


1915年4月,楊度拋出了他精心準備的一篇文章:《君憲救國論》:


“中國如不廢共和,立君主,則強國無望,富國無望,立憲無望,終歸於亡國而已,故以專制之權,行立憲之業,乃聖君英闢建立大功大業之極好機會。”


這篇文章一出來,果然撓到了袁世凱的最癢處。


袁世凱立刻為這篇文章雙擊666,稱這篇文章為“至理名言”,還專門給楊度送了塊親筆題字的匾額:“曠代逸才”。


得到鼓勵的楊度再接再厲,索性就自己“拉群”了:


他在同一年成立了著名的“籌安會”,自任理事長,拉了劉師培、嚴復等一干人打出了“籌安六君子”的名號,開始各種運作,為袁世凱復闢帝制做準備。沒多久,從線上到線下的O2O“閉環”就形成了:京城的大街小巷就出現了各種請願變更國體的“請願團”,其中包括有“車伕請願團”,“乞丐請願團”以及“妓女請願團”。


人一旦陷入周圍人有意構成的“信息繭房”,失去了清醒的判斷和有效的制衡,對權力的慾望就會如決堤之水噴瀉而出。聰明如袁世凱者,因為“朋友圈”裡的好友都是楊度這樣的人,所以在他們PS的“全國勸進”畫面前開始變得自信滿滿,最終走上了“稱帝”的蠢路。


1915年年末,“洪憲帝制”出臺,袁世凱的人設一夜之間崩塌,順帶帶上了楊度。


一幫“朋友圈”的舊友首先就和楊度決裂,互相拉黑。


當年最好的朋友蔡鍔立刻成立“護國軍”,宣佈獨立;當年以“國士”相稱的梁啟超,直接在“朋友圈”公開說楊度是“下賤無恥、蠕蠕而動的嬖人”。甚至在楊度的家鄉湖南,他也成了人人唾罵的對象。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蔡鍔(左)和楊度(右),當初留學時最好的朋友,最終反目。但蔡鍔在臨終時還是專門為楊度開脫:““湘人楊度,曩倡《君憲救國論》,附袁以行其志,實具苦衷,較之攀附尊榮者,究不可同日語。望政府為國惜才,俾邀寬典。”


而且,楊度發現即便袁世凱稱帝,他也沒有實現自己的“帝師”夢想,袁世凱僅僅只是給了他一個“少卿”的職位,一幫他認為功勞遠沒他大的都封了“中卿”乃至“上卿”。所以,楊度的老師王闓運也發表了一條狀態:


“弟子楊度,書痴自謂不痴,徒挨一頓罵耳。”


意思是說楊度什麼好處也沒撈著,被全國人民白罵了一頓。


當然,楊度也沒想到,袁世凱經此一難,那麼快就一命嗚呼了。而且讓他傷心的是,據袁世凱的兒子回憶,袁世凱在臨終前還發了一條“朋友圈”——呼喊的是“楊度誤我!”(另有說是“他誤了我!”)


對此,楊度其實也是心裡有想法的。所以,他給袁世凱寫的輓聯是:


共和誤民國,民國誤共和?百世而後,再平是獄;


君憲負明公,明公負君憲,九泉之下,三復斯言。


究竟中華民國適合不適合搞共和,我們千年之後再來看;究竟袁世凱是不是扭曲了“君主立憲”的本意,建議他九泉之下再仔細想一想。


由此可見,到了此時,楊度還是認為自己主張的“君主立憲”並沒有錯。


5


如果楊度的一生就到這裡結束,那其實也沒什麼特別,無非就是個身敗名裂的“帝制黨”領頭人而已。


但是,如果就這樣結束,他的人生又怎能稱得上是“百轉千回”呢?


袁世凱病逝,黎元洪即位,上臺就弄出了一張通緝“帝制黨”的名單,排第一個的就是楊度。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黎元洪


據說楊度當時還義憤填膺,準備去自首,和黎元洪講講道理。他曾說:


“國體問題這兩年鬧得紛紛攘攘,我楊某確實應該負有主要的責任,既不諉過於人,亦不逃罪於遠方;有報紙說我楊某已經畏罪逃亡,你們親眼看到我跑了嗎?兄弟等新政府正式成立後,必將前往法庭躬受審判;當然,退一步說,政見不同,亦是共和國民應有的基本權利。”


不過在身邊人的規勸下,楊度還是沒有進京去“討說法”,最終避居青島。


在避居青島的時候,楊度似乎看穿一切,開始鑽研佛法,並給自己取號“虎禪師”,開始重新思考人生和反思過去。他鑽研佛法後覺得,“禪”的精髓就是無我,所以他提出了“無我主義”的新理論。


換句話說,他把自己的“朋友圈”設置為了“不可見”。


1917年,張勳率五千“辮子軍”在北京復辟,他和康有為派人專門來請當年“帝制黨”的領袖楊度重新出山,而楊度卻給兩人發了信息:


“所可痛者,神聖之君憲主義,經此犧牲,永無再見之日。度傷心絕望,更無救國之方。從此披髮入山,不願再聞世事。”


那麼,楊度是真的看破一切,遁入空門了嗎?


並沒有。這從他給自己取的號叫“虎禪師”就可以看得出來。1918年,楊度被宣佈特赦,畢竟才43歲的他,心思又開始活了起來。只是,經過幾年的反覆反省和思考,他的思想已經由立憲轉向了共和。


所以,他這次找到的人,是當年在東京和他通宵達旦激辯的孫中山。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孫中山


孫中山當年並沒有拉黑楊度,而楊度找孫中山,也是為了幫他。他憑藉自己在方方面面的人脈關係,幫孫中山度過了不少難關。比如陳炯明與孫中山反目後,他作為孫中山的特使,遊說曹錕制止吳佩孚幫助陳炯明,幫了孫中山一個大忙。而軍閥張宗昌策應北伐,背後也是楊度在幫忙牽線。


孫中山特別感慨,曾說過:


“楊度可人,能履行政治家諾言。”


這個“諾言”,就是指當初楊度在東京時對他立下的誓言:如果我失敗了,就來幫你。


1922年,楊度在上海正式加入了中國國民黨。為此,孫中山特地在整個國民黨的大群裡發話,稱楊度——


“此次來歸,志堅金石,幸勿以往見疑”。


不過,還沒等楊度怎麼施展手腳,孫中山就在三年後病故了。


在國民黨陷入內鬥的時候,楊度也有了自己新的方向。


6


1928年,53歲的楊度移居上海,成為了一個人的門客。


這個人,就是當年號稱“上海皇帝”的杜月笙。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杜月笙


當時上海有報紙說楊度拜杜月笙為師,入了青幫。楊度很不以為然:“我一沒遞過帖子,二沒點過香燭。我稱他為杜先生,他稱我為皙子兄,我不是青幫,我是靠賣字畫為生的‘清客’而已。”


換句話說,他和杜月笙也只是互加好友,互相仰慕而已。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杜月笙對楊度非常尊敬,專門給了他一幢宅子,每月給500大洋花銷,而他所求楊度做的,就是寫一些文章和字而已。杜月笙人生達到頂峰的一件事是他的“杜家祠堂”落成,而楊度是他的籌辦委員會秘書長,還專門寫了一篇《杜氏家祠落成頌》。


只是,杜月笙並不是楊度新的方向,甚至可以說,只是他的一個幌子而已。


因為,他的“朋友圈”又加到了一個人。


那個人,叫李大釗。


早在五四新文學運動時期,楊度就對李大釗的文章有深刻印象。在上海,楊度第一次見到了李大釗,一番談話下來,楊度深受觸動。之後又和李大釗多次交談,他深深記住了李大釗的一句話:


“海上的霧越濃,越需要燈塔指引。你望見那光,就不會迷航了。”


楊度認為,自己蹉跎半生,終於還是找到了光的方向。於是,他開始為共產黨人做了很多事。事實上,他後來之所以到杜月笙家去做門客,其實也是經過共產黨組織批准的,目的就是利用這個身份,結識三教九流的人物,為共產黨的地下組織提供各種有效的情報。


但是,在此之前,他“朋友圈”的李大釗頭像,永遠變灰了。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李大釗


1927年4月,張作霖在北京東郊民巷逮捕了包括李大釗在內的數十人。事實上,楊度在之前一天通過自己的渠道已經知道張作霖要抓人,急忙找人通知了李大釗。但當時李大釗不信張作霖真的敢衝進俄國使館抓人,最終沒有轉移。


李大釗被捕後,楊度把所有精力乃至身家都撲在了營救他出獄的工作中。他找到包括當時北洋政府司法總長及教育總長章士釗在內的各界社會名流,一起為釋放李大釗而奔走遊說。為此,楊度還把自己在北京的宅子“悅廬”公館作價4500元大洋賣掉,把經費也全部投入運作之中,甚至還策劃過劫獄。


但是,最終各路營救都沒有成功,李大釗在4月28日被張作霖派人絞殺。李大釗犧牲後,楊度非常悲痛,與妻子商量後,又把自己在青島的宅子賣掉,把換來的錢全部用來接濟李大釗以及其他被害人員的家屬。所以他後來到上海確實手頭窘迫,也確實一度要靠賣字為生。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楊度的字


1931年,56歲的楊度其實身體已經很差了。


但他還是在做兩件事。


一件事,是他根據孫中山的建議,想寫一部《中國通史》。為此他已經做了很多準備,並且寫好了大綱。


另一件事,就是幫助杜月笙完成杜家祠堂的落成典禮。這場典禮雖然最終辦得頗圓滿,但也徹底摧垮了楊度的身體。典禮落成後的兩個多月,楊度就倒下了。


9月17日,之前就有肺病和胃病在身的楊度沒有挺過去,在上海租界病故。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楊度去世後,葬於上海萬國公墓(今宋慶齡陵園)


7


但楊度的故事還沒有結束。


在楊度去世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他一直以一個“帝制黨”的形象出現。


直到1975年,有一個人說出了楊度晚年的那些故事。


這個人,也是楊度當年“朋友圈”的好友。


他的名字,叫周恩來。


1975年的冬天,飽受病魔折磨的周恩來其實已經開始陸陸續續交代一些後事。當他知道《辭海》正在籌備正式版的時候,專門讓秘書轉告當時的國家文物局局長王冶秋:


“當年袁世凱稱帝時,‘籌安會六君子’的第一名楊度,最後參加了共產黨,是我介紹並直接領導他的。請告訴上海《辭海》編輯部,《辭海》上若有‘楊度’辭目時,要把他最後加入共產黨的事寫上。”


王冶秋當時大吃一驚,一面轉告上海的《辭海》編輯部,一面向很多還健在的老同志打聽,結果沒有人聽說過楊度加入過共產黨。


但是,周恩來說的並沒有錯。


楊度是在1929年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的,介紹人就是周恩來。由於楊度從事的工作有特殊性和危險性,所以楊度只和潘漢年單線聯繫。除了潘漢年和周恩來,其他只有極少數人知道。由於潘漢年在解放後遭遇冤獄,所以這段歷史就沉沒了。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曾任上海市宣傳部長的夏衍回憶,當時潘漢年給他介紹過一個老者,說是自己的同志。過了很久夏衍才知道,這個老者居然就是當年大名鼎鼎的楊度。


1978年7月30日,王冶秋在《人民日報》上撰文回憶周恩來,將楊度在晚年加入共產黨的內情第一次披露。隨後,夏衍、李一氓等遵從周恩來生前的囑告,分別在《人民日報》上發文,將楊度晚年入黨以及所做的事公之於世:楊度在晚年不僅為共產黨提供大量準確的情報,甚至還利用自己杜月笙門客的身份,掩護過很多地下黨的同志 。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1928年11月出版的中國共產黨黨刊《紅旗》,這兩個字其實就是楊度寫的


在王冶秋、夏衍這批人的回憶文章出來後,很多人又都回想起了楊度當年在彌留之際,給自己寫的一幅輓聯。


那幅自輓聯,是楊度人生最後一次的“朋友圈”狀態更新:


“帝道真如,如今都成過去事;


匡民救國,繼起自有後來人。”



楊度:“民國第一奇人”和他的朋友圈

楊度的部分“朋友圈”




【饅頭說】


說“朋友圈”只是開個玩笑,主要確實對楊度的社會關係印象深刻。


楊度的壽命並不算長,但在整個民國史上,有他這樣豐富經歷的人,著實不多。從這個角度,說他“民國第一奇人”,也算一說。


有人曾說,楊度一生投機。這點我倒真的不太認同。


當然,不能否認他有成就自己事業的想法,然而這很正常,每個人都會有。他大半生所堅持的“君主立憲”,主要還是基於他自己真心覺得這樣的方式更適合當時的中國。後來轉向共和,也是痛定思痛的結果。


至於他晚年加入共產黨,套一個“投機”的帽子,邏輯就更說不通了。


1929年是“白色恐怖”的高潮時期,共產黨人被大肆捕殺,很多人躲避“共產黨”三個字都來不及,但楊度卻在此時選擇入黨,並把母親送到長沙鄉下,妻子送到蘇州,坦言自己已經做好犧牲的準備。


他曾對和他接頭的共產黨人說過:“別人說我一生投機,我這次是投殺頭的機,投滅族的機。”


所以,他也是發自內心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所以從這個角度,也可以多少理解加入“籌安會”的嚴復——他可是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國人,是《天演論》的翻譯者,怎麼會昏頭到去“擁立帝制”呢?但實事求是地說,當中國人遭遇前所未有的三千年大變局的時候,即便是一批有識之士,頭腦都是蒙的。我們用現在的視角回過去看,會輕鬆得出結論:“哎呀,怎麼那麼傻?這都看不明白?”


那是因為我們開了“上帝視角”,因為我們是站在現在回看過去。


而那時候的這批中國人,就是在不停的摸索,嘗試,彷徨,掙扎。有的人展現了氣節,有的人露出了醜態,有的人找到了道路,有的人撞到了南牆——當然,如果撞到南牆後肯回頭,也是完全值得認可的。


所以,由這批人勾勒出的中國近代史,才如此悲愴,如此曲折,如此富有張力,如此引人入勝。


這也是我當年從討厭近代史,到喜歡讀近代史的原因。





1、《從帝制禍首到中共秘密黨員:晚年楊度的華麗轉身》(左玉河,《黨史博覽》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發佈,2013年3月8日)


2、《楊度後人看楊度:帝師畢竟是書生》(“新湖南”新聞客戶端,轉引自《中國企業家》,2017年2月27日)


3、《楊度:清末民初第一奇人》(尋匠之美,搜狐網,2018年1月14日)


4、《帝王術的最後傳人——楊度的故事》(中國歷史網,2015年11月20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