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權改革助貧困村點“地”成金

□ 本報記者 趙洪傑

本報通訊員 李穎慧

連片的丘陵圍著碧波盪漾的山洲水庫,初冬時節,不遠處的南官莊村更顯靜謐。村南,半島田園綜合體的大棚裡,綠色蔬菜生機盎然。人們或許不會想到,三年前,這個省定貧困村尚有村級債務24.6萬元,到今年,不僅打贏了脫貧“翻身仗”,村集體收入竟過百萬元。

南官莊村位於膠州市洋河鎮西南部,是庫區移民村。這一帶丘陵多,土層薄,灌溉條件差。今年天旱,農民種玉米不但沒有利潤,每畝還要倒貼300元。加之交通不便,其所在官莊社區的6個村一直是全鎮乃至全市的經濟薄弱村。

“村集體沒有收入,也就沒有凝聚力。跟先進村比,各方面都有差距,我們總感覺抬不起頭。”南官莊村黨支部書記相仕清說。

官莊社區的村黨支部書記們湊到一起時,總是唉聲嘆氣:李家屯村窮到什麼地步呢,連每年的報刊費都需要其他村湊錢“援助”;石門子村負債近百萬,村裡雖有100多畝機動地,但承包費僅10元一畝,即便如此,還有40多畝因包不出去而撂荒;石溝村向一中草藥種植大戶流轉80畝地,但對方經營不善,流轉費“打了水漂”……

別的資源沒有,村集體增收就指望土地。2015年,官莊社區土地確了權,但幾年下來,確權地明明白白地分著,機動地稀裡糊塗地佔著,四荒地亂七八糟地閒著。即便有農戶小規模的流轉,費用也跟村集體毫無瓜葛。

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必須把資源整合起來,推進整建制流轉。有了大空間才會引來大項目。只有撬動社會資本進入,才能激活鄉村發展的‘一池春水’。”洋河鎮黨委書記宋振祥說。

整合資源“第一槍”,就是要嚴格控制集體資源低價出讓。“一瓶好酒,就可能讓村幹部低價‘輸出’四荒地等資源。”洋河鎮黨委副書記莊金展說。去年以來,洋河鎮先後出臺了《農業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的指導意見》《洋河鎮農村資源管理十條意見》,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整建制推進土地流轉,杜絕低價出讓。

堵住“灰色空間”的“後門”,還要開激勵幹事的“前門”。今年6月,鎮黨委又出臺相關意見,村黨支部書記通過規模化土地流轉,為集體增收達到每年30萬元以上,鎮上可以向其發放不低於3萬元的專項補貼。

對規模化流轉的土地,當地由膠州城投這一國有平臺公司收儲村集體土地,以每畝900元的價格支付流轉費用。在沒有項目前,農戶照常種地,一旦對接上社會資本,土地立即進行實質性流轉。這樣,就最大限度保障了農民和村集體的利益。

上述一系列辦法最早在官莊社區試點。去年試點過程中,鎮上同步對集體土地、債權、合同實施“三清”。南官莊村耕地520畝,經過“三清”和土地整理,竟清出集體機動地、四荒地1000餘畝。鎮黨委認為,如果這些土地權屬不明、成員邊界不清,會極大影響村民流轉土地的積極性。結合省里正在推進的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官莊社區將因整建制土地流轉增加和盤活的集體資源,確股量化給村民,並確定了“三二五”的分配比例(30%股權分紅、20%作為村民福利、50%留作村集體積累)。

“有了制度保障,這個事在各村推進很順利。”莊金展說,去年以來,官莊社區各村經濟合作社與城投簽訂土地流轉合同,陸續規模化流轉土地8000畝。很快,大片土地為媒,平臺公司引來了一個大項目:今年8月,膠州城投與中城開、富士康等大企業成立合資公司,投資23.7億元啟動了半島田園綜合體項目。

去年,南官莊村就因整建制土地流轉,村集體收入達到80萬元。今年,大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爭相拿出地來流轉。這樣一來,今年村集體收入就過了百萬元。

土地流轉出去,農民不種地了,去幹什麼?洋河鎮推動官莊社區各村集體經濟合作社聯合起來,組建勞務派遣合作聯社,順勢開展農民職業培訓,實現農民職業化、農民工組織化。2018年至今,共向社區農業園區和附近工業園區派遣短期農民工1000餘人,有300多名農民已經在櫻之語、旺山梅園、萬家興合作社等實現固定就業。

產權改革,打通了村集體增收的“任督二脈”:洋河全鎮84個村莊,2016年固定收入在3萬元以下的村多達57個,今年預計50%以上的村莊超過10萬元,5萬元以下的僅剩5個;三年間,村集體自有固定收入總額由800多萬元增長到1900萬元,其中集體土地收入由351.5萬元增長到1313.2萬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