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盡所能點「廢」成金

秋收時節,大江南北田間阡陌處處一派繁忙景象,鄉親們忙著把這一年的收穫顆粒歸倉,同樣需要收回處理的,還有地裡成片的秸稈。秸稈曾是農民燒火做飯、喂牛餵羊的好原料,但隨著農村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秸稈漸漸失去用武之地,用不上、燒不得又沒處扔,成了讓農民和基層幹部頭疼的“燙手山芋”。近年來,在秸稈資源豐富的內蒙古興安盟,解決這一“老大難”問題有了新辦法,興安盟委、行署將秸稈綜合利用作為發展現代農牧業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抓手,將秸稈“七十二變”,化身成為牛羊愛吃的營養餐、肥土增產的生物質炭基肥、清潔安全的燃料以及環保耐用的秸稈瓦、裝飾板等。從禁燒到回收再到轉化利用,小秸稈串起了一條低碳環保、加工增值、取之農業又反哺農業的“綠色產業鏈”,併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脫貧攻堅支撐點,有力地帶動了農牧民增收和生態環境改善。

生物發酵作“引”,秸稈就地變身牛羊“營養餐”

位於內蒙古東北部的興安盟,既是我國玉米優勢產區,也是重要的農畜產品基地。興安盟每年農作物秸稈產量近1500萬噸,出於環保和防火需要,必須進行消化處理;另一方面,為保護草原生態,興安盟正在實施禁牧和劃區輪牧,全盟1300多萬頭牲畜飼料來源問題也亟待解決。興安盟把秸稈飼料化作為主攻方向,將秸稈就地轉化利用來解決牛羊吃飽肚子的問題。

近日,記者來到興安盟科右中旗新佳木蘇木鐵峰養殖專業合作社,大院裡幾個大圓垛的塑料袋內,裝的是發酵好的秸稈飼料,被村民通俗地叫作“酒糟”。

打開袋子捧上一把,原本粗糲乾硬的秸稈變成了細碎柔潤的條縷狀,還能聞到一股酒精味和淡淡的清香。

“以前我們也拿玉米秸稈喂牛,但牛隻吃葉子不吃稈。而發酵的飼料牛吃得可香了,每次槽裡一點都不剩。”該合作社的當家人齊鐵峰告訴記者,“酒糟”製作非常簡單,將玉米秸稈粉碎裝袋後噴上生物發酵劑,注意壓實、封嚴,一週後就可以吃了。一頭牛一天要吃30斤飼料,製作成本只要1.5元。

不僅更省錢,也把“粗糧”升級成了“細糧”。科右中旗政協主席青格樂圖介紹說,生物發酵劑其實就是一種乳酸菌,發酵後的精飼料易消化吸收,也更有營養,有助於牛羊育肥和防病。

秸稈飼料化的推廣,直接促進了養牛方式的轉變。再過幾個月,齊鐵峰養的20多頭利木贊肉牛就要出欄了,這種牛比以前養的架子牛出肉率高,可以喂到2000斤,品種的改良加上飼養成本的降低,讓老齊現在養一頭牛的利潤抵得上過去的兩頭牛,比以前輕鬆、節省還不少賺。

“秸稈飼料化有效緩解了畜草矛盾,為禁牧和半舍飼、舍飼化養殖提供了重要基礎,對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畜牧養殖都有重要意義。”青格樂圖告訴記者,結合農牧民素質提升工程,科右中旗政協和老科協大力推廣就地取材、一學就會、節本增收的秸稈生物發酵技術,經過近兩年的試點先行和示範引領,效果十分顯著。今年將全面推進,目前已經在12個蘇木鎮都開了現場會,併為全旗牧戶都建立了飼料和秸稈臺賬,老百姓應用積極性很高,預計今年秸稈飼料化利用率將有大幅提升和增長。

秸稈“七十二變”,找回“另一半農業”的價值

從去年開始,興安盟突泉縣太平鄉賽銀花村村民劉大青,取暖生爐不再用煤了,而是用上了秸稈壓縮成的新型顆粒燃料。記者在劉大青家看到了使用秸稈燃料的新型生物質鍋爐,左邊是圓形灶口,可以架鍋做飯,右邊是投料入口,一邊連接管道直通屋外,這種鍋爐政府補貼大半,劉大青只需掏不到500元。

“用秸稈燃料成本算下來跟買煤差不多,但乾淨省力多了。不用提前引火,把秸稈顆粒加進鍋爐裡,打開開關就行了,填一次料能頂三四個小時,火力也旺,還沒什麼菸灰,再也不用擔心煤煙中毒了。”劉大青對這種新型燃料讚不絕口。

突泉縣瑞爾生物質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張宇欣告訴記者,現在突泉縣已經推廣了600多套新型生物質鍋爐,新建的村部、鄉鎮供暖等都開始採用這種秸稈燃料,公司還免費提供給太平鄉白廟子村64戶貧困戶做示範,市場需求逐步擴大,每年可消化利用秸稈5萬噸,目前正準備將產能擴大到15萬噸。

不光能轉化成燃料,記者在內蒙古晶達節能科技有限公司和一方生物科技公司看到,秸稈可以做成耐壓抗摔、隔熱保溫、更加耐用的超強秸稈聚酯瓦,以及甲醛接近零釋放、防潮、隔音、阻燃、隔熱為一體的秸稈炭裝飾板,性能更優並且綠色環保優勢突出,成為建築裝飾市場“新寵”。

而在位於科右前旗的愛放牧集團,通過“中低溫厭氧連續炭化分離技術”,取之於農業的秸稈變身成生物質炭基肥、土壤改良劑又用之於農業。秸稈經炭化生成的炭基肥可以明顯改善土壤團粒結構、保水保墒、提升有機質,在科右前旗的水稻、玉米、甜菜等多個試驗示範田已顯現出良好的肥土增產效果。

記者瞭解到,作為自治區首個萬噸級秸稈生物質綜合循環利用項目,愛放牧集團該項目總投資1.7億元,年產5萬噸炭基肥的一期項目已投產,年產土壤改良劑6000噸、葉面肥4000噸的二期項目將於今年底投產,此外公司還在扎旗、中旗、突泉縣和躍進馬場進行項目佈局,屆時秸稈還將衍生出木醋液、秸稈氣、秸稈油、美植磚、育秧盤等更豐富多樣的產品。

興安盟農牧業局副局長張福君表示,近年來,通過推進秸稈的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原料化,興安盟在秸稈多級利用上不斷做加法,使得廢物變寶貝,負擔變資源,秸稈這個“另一半農業”的價值被重新找回來。

不僅是簡單的增收賬,更有一本生態賬、產業賬

擁有4500萬畝草原和2800萬畝森林的興安盟,既是祖國北疆生態屏障,也是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國家扶貧攻堅的主戰場。將秸稈進行多途徑轉化增值,不光是簡單一本節本增收的經濟賬,更牽動著產業、生態、扶貧的大文章。

今年,由愛放牧集團、科右前旗扶貧辦和合作社共同出資,在科右前旗建設了5家村級秸稈造粒扶貧車間。通過扶貧車間統一向農民回收廢棄秸稈並加工造粒,企業以每噸600元的價格回收,扶貧車間將利潤的2%成立扶貧專項基金,幫助貧困戶實現精準脫貧。同時貧困戶還可以用自家的秸稈顆粒兌換生物質炭基肥。今年春耕期間,通過“百村千戶-秸稈換炭肥”專項行動,愛放牧集團向32個村的584戶貧困戶贈送了近38噸肥料。

愛放牧集團還和京東集團聯合打造了“京東愛放牧扶貧農場”,種植戶不僅買肥料更省錢,種出的水稻也由京東農場訂單回收,銷售後會將10%利潤給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二次分紅,今年已經簽約近1萬畝。據瞭解,愛放牧集團項目全部投產後,可每年消耗秸稈量近30萬噸,廢棄秸稈銷售收入億元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戶可通過就業和秸稈收入增收脫貧,每畝地可增收100元。

秸稈轉化利用身價倍增,不僅給農牧民帶來了收入,更為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肉牛、肉羊養殖是興安盟脫貧攻堅的支柱產業,近年來通過畜牧產業發展,興安盟每年貧困人口減少兩萬人,人均純收入年增長17%左右。當前興安盟正在實施禁牧和劃區輪牧,禁牧不能禁養,用秸稈解決畜牧養殖飼料來源問題,可以有力支撐肉牛、肉羊養殖不斷擴大規模,成為貧困群眾脫貧致富最現實最有效的途徑。

秸稈回收利用產生的生態效益也顯而易見。青格樂圖深有感觸地說,今年科右中旗4月-7月禁牧以後,加上老天幫忙雨水充足,生態恢復效果非常顯著,產草量接近19億斤。老百姓看到了實實在在的效果,不僅草量多了,草質好了,風沙天也眼見著少了。

“近年來興安盟堅持把秸稈綜合利用與經濟增長、保護生態、促進農牧民增收相結合,同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生產方式轉變與生態環境改善,疏堵結合解決秸稈焚燒難題,打通了秸稈收儲、加工增值、產品利用的產業鏈,實現了生產、生活、生態的共贏。”張福君表示,目前興安盟秸稈綜合利用率近80%,今後還將在秸稈肥料化和燃料化方面重點發力,力爭打造成為國家級秸稈產業化示範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