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交城:吊袋木耳讓山區農民點“黑”成金

寬敞的木耳大棚內,一串串木耳菌棒從棚頂直掛下來,菌棒上,新鮮的黑木耳長勢喜人,隨手摘下來即可入口品嚐。一大早,交城縣東坡底鄉的貧困戶們就早早地來到了大棚裡邊開始了今年第一季的木耳採摘,他們的臉上洋溢著幸福和收穫的喜悅。

“你看這木耳,可新鮮了。”貧困戶惠愛紅指著木耳對筆者說,“以前種地,靠老天爺吃飯,雨澇了就能吃上,沒雨了就不行,更談不上收入了。自從加入合作社,俺們的生活變化很大,大家農閒時候能來這裡打工,賺些零花錢,年底下來還能分紅嘞!”

去年以來,交城縣東坡底鄉經過多次調研,認為本地具有種植木耳的天然優勢。“吊袋木耳最大的優勢,就是比露天人工種植木耳提前一個月上市,這樣就搶了市場的先機。更重要的是吊袋木耳在生產過程中,用的山泉水,環境比較好,噴溼的時候沒有任何的汙染,澆灌的時候不容易有泥土、沙子來汙染菌袋,生產出的木耳很乾淨,綠色,直接就可以食用。”該縣農委食用菌研究中心主任任建全向筆者介紹道。

這對於正在為燕家莊村扶貧產業尋找出路的第一書記趙兵和村兩委來說,是一個大好消息,經過村兩委認真研究,他們規劃組建成立了佔地面積50畝的三座崖種植專業合作社,準備利用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吸納貧困戶入股,使貧困戶既可以獲取勞務報酬,也可以享受股份分紅,帶動農民增收,真正將扶貧產業做到百姓心坎上。

“一個大棚能吊12000棒,可帶動6戶貧困戶,27個大棚可以帶動162戶貧困戶。根據預算,每個貧困戶以參股的形式經營,一個股份能分4000-5000元。同時,周邊的貧困戶和走不出去的老年人也可以採摘木耳,增加務工收入,讓吊袋木耳真正成為農民增收的‘錢串子’。”第一書記趙兵激動地說。

目前,三座崖合作社共有27個大棚,其中有5個黑木耳大棚,22個白木耳大棚。黑木耳已經進入採摘期,白木耳22個大棚已經開始了菌棒入棚,經過養菌、打孔、吊繩到採摘,7月5日左右就可開始採摘白木耳。

“下一步,村裡將引進羊肚菌種植,利用木耳、羊肚菌生長週期短的特點將大棚循環利用起來,通過擴大食用菌種植、搞特色採摘,發展特色旅遊,帶動更多的鄉親發家致富。”燕家莊村負責人信心滿滿地說。(郭晉)

呂梁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