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三國演義》對公孫瓚的描寫很少,但這真的是個不可忽視的人物。劉備、趙雲都曾是他的手下,而他和袁紹更是一對宿敵。

首先介紹一下背景

東漢末年,群雄並起,公孫瓚機智善辯驍勇善戰,很快就混出了頭。他的戰績主要在兩方面:

一是揚威塞外

三國時期打遊牧民族打得最狠的有兩個人,曹操和公孫瓚。

178年,朝廷從幽州(河北北部及遼寧一帶東北)徵發三千精銳騎兵,公孫瓚就是這支隊伍的統帥,帶著這三千鐵騎縱馬草原,踏平各胡人部落,威名遠揚,無人敢攖其鋒,強大的烏桓部落首領率部族投降。

順帶一說,多年後,烏桓直接被曹操打沒了,部族被分化、融入中原。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公孫瓚,字:伯圭,影視劇中多作伯珪

此時的公孫瓚意氣風發,光憑名字就能嚇跑一個胡人部落,在他身邊有數十個善於騎射的侍從,大家都騎著白馬,保持著能戰能防禦的陣形,自號“白馬義從”,是軍中一景。

二是大破黃巾軍

191年,青州黃巾軍攻打渤海(今河北南皮東北),人數據說是三十萬,公孫瓚率步騎兩萬人大破之,斬首三萬餘。黃巾軍被打潰散,競相逃亡,公孫瓚率兵又追,再次大敗黃巾軍,死者數萬,俘虜七萬餘人,車甲財物無數。

以兩萬而破三十萬,這簡直是奇蹟。公孫瓚之名從塞外響到了中原,英雄豪強們都知道,幽州出了位俊傑。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老版三國中的公孫瓚,明顯不是帥哥

公孫瓚和袁紹之間為什麼會爆發戰爭?為了爭奪冀州

冀州,是漢地九州之首,包括現在的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北部、及遼寧省與內蒙部分地區,廣闊富庶、人口眾多。無論古今,都是極其重要的地域。

凡是想爭霸天下的,就沒有不想要冀州的,袁紹、袁術、公孫瓚都虎視眈眈。

當時的冀州牧(即冀州最官長官)名叫韓馥,兵強馬壯。袁紹自己覺得光憑自己打不下來,在謀士的建議下聯合了公孫瓚,雙方共同攻打冀州。

公孫瓚為人實在,打就打,沒那麼多其它想法。袁紹卻採取了政治攻勢,派了說客高幹、荀諶去遊說韓馥,大意是這樣的:“親,公孫瓚那小子帶著燕地精銳之師打過來了,袁紹也很能打,在他們的聯軍之下,冀州肯定保不住了,您快想想怎麼辦吧!”

韓馥雖有強兵,個性卻懦弱得很,當時就嚇住了,問道那怎麼辦。

荀諶說:“好辦啊,袁紹是個厚道人兒,你投降他可保一世富貴。”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袁紹,字本初,很威嚴

韓馥就這樣被說服了,不顧手下眾將的反對,把冀州牧的印綬送交袁紹,等於是將冀州拱手讓給袁紹。

袁紹沒想到事情這麼順利,高興壞了。但公孫瓚就很火大了,敢情我是白來一趟?心裡對袁紹很不滿。

對袁紹不滿的還有他的弟弟袁術,兩人雖然血緣上是兄弟,實際上是敵人。公孫瓚在北,袁術在南,兩方勢力都盯著冀州,時有交戰。

袁術暫且不提。袁紹打敗公孫瓚並不容易,主要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段階段是191年的界橋之戰、192年的巨馬水之戰、龍湊之戰

那時的人們發起戰役都得有個名目,叫做“師出有名”,否則在大義上就站不住腳。

公孫瓚雖對袁紹不滿,卻也沒有開啟戰端。直到191年,袁術任命孫堅為豫州刺史,屯兵陽城。在孫堅出兵攻打董卓的時候,袁紹藉機會任命周昂為豫州刺史,派兵襲取陽城。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袁紹畫像——其實很多人都這個畫像

其實正常情況下,誰當豫州刺史皇帝說了才算,哪能讓他們兄弟倆自說自話?但大家都知道,東漢末年皇帝已經不管事了。

此前公孫瓚為了交好袁術,派了弟弟公孫越去袁術麾下。此時袁術就派公孫越去援助孫堅,結果公孫越在戰場上死於亂箭。

公孫瓚大怒,說弟弟之死是袁紹造成的,當即以此為名提兵攻打袁紹。他的軍隊是殺出來的,攻勢極其凌厲,冀州郡縣紛紛望風歸降。

其實袁紹不想跟公孫瓚打,公孫越的死亡也不是他故意造成的。為了安撫公孫瓚,他還提拔公孫瓚的堂弟公孫範為勃海太守,結果公孫範一到勃海就和堂兄合兵一處,反攻袁紹。

袁紹能怎麼辦?只得匆忙應戰。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三國中戰爭場景

這一打就打了兩年多,界橋之戰、龍湊之戰、巨馬水之戰就是這時期發生的,各有勝負。

界橋之戰中公孫瓚的參戰兵力是三萬,袁紹的兵力沒有記錄,只知道少於公孫瓚,袁紹差點被殺死,最後懷著破釜沉舟的勇氣親自上陣,打退了敵軍,此後袁紹從“被公孫瓚追著打”轉為“主動攻擊公孫瓚”;

現在輪到袁紹不放過公孫瓚了,派崔鉅業攻打公孫瓚佔領的城池,久攻不下,撤退時被公孫瓚派三萬人追擊,追到巨馬水這地方,大戰一場,袁軍死傷七八千;

公孫瓚當然要趁勝翻盤,一路追著袁軍跑,追到龍湊(今山東德州市東北)時,又來一次大戰,公孫瓚又輸了,只得含恨退回根據地幽州。

雙方就這麼你來我往打來打去的,打到後來都打不動了,耗盡兵糧兩敗俱傷,只好在董卓的調解下不情不願地和解。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衝陣

第二階段是198年的易京之戰,也是戰之終局

和解之後,公孫瓚和袁紹各有發展。

袁紹勢力越來越大,連已經挾持了漢獻帝的曹操都不敢跟他翻臉,還得籠絡著他,《後漢書》的記載是:“使將作大匠孔融持節拜紹大將軍,錫弓矢節鉞,虎賁百人,兼督冀、青、幽、並四州。”

意思是曹操派孔融持天子符節出使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郊),拜袁紹為大將軍,賜給他弓箭、符節、斧鐵和一百虎賁,讓他兼管冀州、青州、幽州、幷州四個州。

但是,話雖如此,當時情形下,天子說的話已經不太管用了。幽州還在公孫瓚手裡呢,他怎麼可能讓袁紹督管。

袁紹就又和公孫瓚槓上了。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三國中不只有忠義,還有流血

和袁紹的蒸蒸日上比起來,這幾年公孫瓚無疑是在走下坡路。

公孫瓚一直有個老上級劉虞,他才是朝廷任命的幽州牧,真正的幽州之主。

劉虞和公孫瓚政見不同,公孫瓚主張以暴止暴,對遊牧民族以殺為主,劉虞則主張懷柔政策,兩人時有摩擦。劉虞在當地有仁愛之外,受百姓愛戴,公孫瓚則有兇殘之名,百姓都害怕他。

193年,劉虞實在看不過公孫瓚的行事,集合了十萬人馬攻打公孫瓚,但他教化百姓有一手,打仗卻不行,被公孫瓚反殺,此後幽州落入公孫瓚之手。

然而這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好事。

劉虞實在太得人心了,百姓們為他的慘死而痛哭流涕悲傷萬分,公孫瓚成了他們心中的大壞人,名聲一落千丈。亂世中,名聲是一筆大資本,劉備能成功不就是因為他的好名聲嗎?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白馬義從

更不妙的是,劉虞的手下將領們為了給他報仇,紛紛投奔各方勢力(包括鮮卑、烏丸等胡人大部落),專門和公孫瓚作對。公孫瓚和這些人打了數戰,敗多勝少,實力大減。

195年,袁紹派手下部將麴義出兵,劉虞舊將迎了劉虞之子劉和及眾多胡人部落,與麴義合兵十萬共同攻打公孫瓚。

公孫瓚大敗,逃回易京(故址在今河北雄縣西北),開置屯田,堅守城池。多次打敗了聯軍的圍攻。

此時的公孫瓚,變得非常多疑,誰都不信任。在易京高築牆,廣積糧——他真的囤積了很多糧食,足有三百萬斛。

又建造了個堅固無比的城內城,不許7歲以上的男子出入,只留他的妻妾和侍女,有什麼事情都是通過侍女傳達,他基本不露面了,手下將領、謀士漸漸和他離心。

“白馬義從”公孫瓚,曾經威震塞外,可惜被袁紹的地道戰破了

電視劇中的袁紹

但這麼個烏龜殼還是很難打的,198年袁紹給公孫瓚寫信,想要握手言和,公孫瓚不同意,反而加強了戒備。

他不同意是有底氣的,很早之前,他就有一個外援:黑山軍。這是起義軍中的一支,公孫瓚雖然打過黃巾軍,但和黑山軍關係不錯。

199年三月,黑山帥張燕與公孫瓚之子公孫續率兵十萬,分三路相救公孫瓚,雙方通過信件聯繫,公孫瓚給兒子寫了封信,約定某晚裡應外合,共同出擊。

萬萬沒想到的是,這封信被袁紹劫了,將計就計,安排了一支假的接應軍隊。公孫瓚上當受騙,看到訊號就帶著人馬衝出來,發現不對又衝回去,袁紹採用地道戰,直接挖到了公孫瓚的城內城中,公孫瓚自知必敗,非常剛烈,自焚了。

辛苦攢下的三百萬斛糧食便宜了袁紹,袁紹統一北方成為霸主。

總之,公孫瓚和袁紹,都是一時之豪傑,在歷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記。“白馬義從”已成煙塵,那些爾虞我詐都已遠去,但後人知道,在很多年前,曾有這麼一位白馬將軍威震塞外。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