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謎: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福建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早在唐代文獻中就有了記載。韓愈認為是古文字,所以命名為“仙字潭”。

千古之謎: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1915年,嶺南大學黃仲琴教授曾實地調查,並於1935年在《嶺南大學學報》發表論文《汰溪古文》。1957年,福建省文管會林釗、曾凡兩位先生到仙字潭進行調查並取得第一份拓本,《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11期發表了他倆的調查報告,認為“這些石刻是古代少數民族的圖圓文字”。1960年第6期《文物》發表弘禮的文章《福建古代閩族的摩崖文字》,認定“這些石刻,都是古代七閩的文物遺蹟”,“這樣的摩崖石刻多至一十二處”。1982年第1期《福建文博》發表了福建師大劉蕙孫教授的文章《福建華安汰溪摩崖圖象文字初研》,更進一步把石刻內容釋讀為:“昱(明日),馘夷俘越,吳王昱,吳戰越、戰番。”1988年7月,福建省考古博物館學會和漳州市文化局組織召開“漳州地區古代摩崖石刻學術討論會”,會後由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出版了《福建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1990年)論文集。綜觀全書,“文字說”仍佔優勢。

千古之謎: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另有專家在現有研究的基礎上,試圖運用考古類型學的原理,把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單體形象與內蒙烏蘭察布等地的巖畫進行類比,找出它們之間“驚人的一致性”,從而得出仙字潭摩崖石刻是巖畫而不是古文字的結論;同時運用巖畫學、民族學原理闡釋仙字潭巖畫的內容,考證其族屬與年代。專家認為,福建華安仙字潭與內蒙古烏蘭察布草原,南北相距數千公里,生態環境和文化面貌大相徑庭。但是,兩地的古代巖畫卻表現出驚人的相似性,這確是耐人尋味的。

千古之謎: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福建仙字潭與內蒙古烏蘭察布巖畫對比圈

通過上述對比,專家認為福建華字潭巖畫幾乎所有單體形象都能在內蒙烏蘭察布、江蘇連雲港、廣西左江和臺灣萬山巖畫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畫面,而且筆劃、結構、形體、寓決都十分相近。它們都是用敲鑿或磨刻法將畫面刻在硬度為摩氏5-7度的岩石上,地點往往是風景秀麗、背山臨水的懸崖峭壁。

經考證,福建華安仙字潭巖畫有人祭圖、夜拜天神圖、祭祀鬼神圖、生殖崇拜圖、部落酋長圖(參閱《考古》1994年2期 歐潭生《福建華安仙字潭巖畫新考》)。

仙字潭摩崖石刻位於華安縣沙建鎮境內的九龍江北溪支流汰溪中游北岸,距漳州市區32公里,是我國東南沿海現存的文化符號最多、內涵最豐富、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刻。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千古之謎: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臨潭崖壁上的文化符號古怪蒼老,似字又有別於傳統觀念上的文字、似畫又過於抽象變形,累計50多個,總面積220平方米。除“營頭至九龍山南界”一刻為漢字外,其它符號“人莫能識”,流傳著“天書”、“仙字”的說法,因石刻位於北岸臨崖壁上,故稱“仙字潭摩崖石刻”。

關於仙字潭石刻的性質,目前主要存在著“文字說”和“圖畫說”,對於石刻的族屬和年代等問題,各大學派和眾多專家學者也都廣拓思路,各抒已見,然終未形成一致看法,遂被稱為“千古之謎”、“江南一絕”。2015年,仙字潭被列為全國首批巖畫遺存地。 

千古之謎:華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本文摘自華安縣政府網,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