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之謎。

“鴻門宴”選自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項羽本紀》是我國古代傳記文學的一篇著名作品。在這篇文記中,司馬遷以他精彩的筆墨,傾注了很大的熱情,成功的刻畫了一個“失敗英雄”項羽的生動形象,使其成為我國曆史相傳的一個典型人物。而“鴻門宴”這又是《項羽本紀》中極為精彩的一節。

“鴻門宴”這個歷史事件發生在於公元206年(繼陳涉起義後的第三年),地點在縣陝西省臨潼市新豐鎮附近的“項王營”,當時叫“鴻門”。這是劉邦項羽在推翻秦王朝後,為了爭奪農民起義軍勝利果實而展開的第一場驚心動魄的鬥爭。當時劉弱項強,在雙方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劉邦冒險到項營,騙取項羽的信任,經過種種鬥智鬥勇的艱苦曲折的鬥爭,終於脫險逃歸營地。司馬遷以令人信服的藝術力量描寫了劉邦如何從被動中爭取主動,變劣勢為優勢,化險為夷,而項羽則由優勢轉為劣勢,成為以後“劉勝項敗”一個重要因素。故事情節完整,跌巖起伏,人物栩栩如生。

“鴻門宴”故事家喻戶曉,情節富於傳奇性,但他同時也留下一個千古未解之謎,後人為而議論紛紛。

《鴻門宴》之謎。

當時楚強漢弱,項王兵40萬,駐於新豐鴻門,沛公兵10萬,駐於霸上,相距40公里。沛公帶著百餘騎,已卑詞見項王於鴻門,嚮往便劉沛公宴飲。接下來是范增舉杯昂,項莊舞劍,樊噲從張良處得知大事不妙,立即帶劍擁盾,直闖軍門,持戈得衛士想阻止他,他卻側其盾將衛士撞到在地,項王按劍而跽日,“客何為何者”?張良說,“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

再接下來是樊噲對項王的指責,項王不作聲,只叫樊噲坐下。樊噲從張良坐。坐須臾,沛公起如廁,因招樊噲出。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候嬰、單斤強、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從酈山下,道芷陽聞行。

《鴻門宴》之謎。

在這樣戒備森嚴的局面中,沛公怎樣能夠脫身,而且招樊噲一起同行去?范增、項莊等難道一點也沒覺察?沛公出了軍門之後,項王曾使陳平召沛公,為什麼不能將沛公召回?

鴻門宴,不同於尋常宴會,沛公的一舉一動,無不在范增等的虎視眈眈之中,何況還要招樊噲同出。樊噲闖進時,完全懷有敵意,這時卻緊隨沛公而出,這一點卻令人懷疑。

《史記》先說“脫身獨騎”,那麼,是獨自騎馬的,後又說與四人不行。究竟是騎馬還是步行,還是先騎馬而後步行?也敘述不清。梁玉繩《史記志疑》則這樣說,“若論禁衛訶訊,則彼尚不能御樊噲之人,焉能止沛公之出乎?”這也不是能相提並論。樊噲之闖軍營,沛公尚在項王牢籠之中,這時卻是兩人提劍而出,禁衛之士豈能輕易放過?

《鴻門宴》之謎。

明於慎行《讀史漫錄》卷二雲,“鴻門事,以為是日微噲套入營譙讓(責備)項羽,沛公幾殆。′總之,項王本無殺沛公之心,直為范增慫恿,及沛公一見,固已冰釋。使羽真有殺沛公之心,雖百樊噲,徒膏斧鋮,何益於漢?太史公好奇,大都抑揚太過,如四皓羽翼太子,正與此類。

比較起來,還是於氏之說合於情理,符合項羽性格,他如果一定要殺沛公,范增示意時,就可以殺之。項羽為人,血氣方剛,他有殘暴的一面,也有慷慨磊落,豪爽痛快的一面,范增早己看出“君王為人不忍”的特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