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之谜: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早在唐代文献中就有了记载。韩愈认为是古文字,所以命名为“仙字潭”。

千古之谜: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1915年,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曾实地调查,并于1935年在《岭南大学学报》发表论文《汰溪古文》。1957年,福建省文管会林钊、曾凡两位先生到仙字潭进行调查并取得第一份拓本,《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第11期发表了他俩的调查报告,认为“这些石刻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图圆文字”。1960年第6期《文物》发表弘礼的文章《福建古代闽族的摩崖文字》,认定“这些石刻,都是古代七闽的文物遗迹”,“这样的摩崖石刻多至一十二处”。1982年第1期《福建文博》发表了福建师大刘蕙孙教授的文章《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象文字初研》,更进一步把石刻内容释读为:“昱(明日),馘夷俘越,吴王昱,吴战越、战番。”1988年7月,福建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和漳州市文化局组织召开“漳州地区古代摩崖石刻学术讨论会”,会后由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出版了《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1990年)论文集。综观全书,“文字说”仍占优势。

千古之谜: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另有专家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运用考古类型学的原理,把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单体形象与内蒙乌兰察布等地的岩画进行类比,找出它们之间“惊人的一致性”,从而得出仙字潭摩崖石刻是岩画而不是古文字的结论;同时运用岩画学、民族学原理阐释仙字潭岩画的内容,考证其族属与年代。专家认为,福建华安仙字潭与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南北相距数千公里,生态环境和文化面貌大相径庭。但是,两地的古代岩画却表现出惊人的相似性,这确是耐人寻味的。

千古之谜: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福建仙字潭与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对比圈

通过上述对比,专家认为福建华字潭岩画几乎所有单体形象都能在内蒙乌兰察布、江苏连云港、广西左江和台湾万山岩画中找到相同或相似的画面,而且笔划、结构、形体、寓决都十分相近。它们都是用敲凿或磨刻法将画面刻在硬度为摩氏5-7度的岩石上,地点往往是风景秀丽、背山临水的悬崖峭壁。

经考证,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有人祭图、夜拜天神图、祭祀鬼神图、生殖崇拜图、部落酋长图(参阅《考古》1994年2期 欧潭生《福建华安仙字潭岩画新考》)。

仙字潭摩崖石刻位于华安县沙建镇境内的九龙江北溪支流汰溪中游北岸,距漳州市区32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现存的文化符号最多、内涵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刻。196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千古之谜: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临潭崖壁上的文化符号古怪苍老,似字又有别于传统观念上的文字、似画又过于抽象变形,累计50多个,总面积220平方米。除“营头至九龙山南界”一刻为汉字外,其它符号“人莫能识”,流传着“天书”、“仙字”的说法,因石刻位于北岸临崖壁上,故称“仙字潭摩崖石刻”。

关于仙字潭石刻的性质,目前主要存在着“文字说”和“图画说”,对于石刻的族属和年代等问题,各大学派和众多专家学者也都广拓思路,各抒已见,然终未形成一致看法,遂被称为“千古之谜”、“江南一绝”。2015年,仙字潭被列为全国首批岩画遗存地。 

千古之谜: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

本文摘自华安县政府网,如有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