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血阴阳,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实症,少了就是虚症

西医强调人体的物理结构,并相信人体由不同的有机及无机物质组成,这些物质组合成蛋白质、细胞、组织、器官、生理系统以及整个身体。

中医理论并没有细胞的观念,不强调分离的部分,而是以身体为一个整体,认为人体是由气、血及津液这些精微物质所组成,这些物质与身体各部相互作用及影响,以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气血阴阳,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实症,少了就是虚症

气是什么?

中医认为气是构成人体及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及最重要的物质,并构成人体脏腑及经络生理功能。

气的生成

人体的气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自父母传下来的“气”,称“先天之精气”;二是来自自然界的物质,包括空气、食物及水;来自空气的为“清气”,来自食物和水的谓之“水谷之精气”。两种精气会用作气的原料,并通过脏腑的加工及转化而形成人体之气。

气血阴阳,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实症,少了就是虚症

血是什么?

西医认为血是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质及电解质所组成。基于不同成分,血液除了循环功能外,血液涉及身体的免疫及内分泌功能。中医对血有不同的观点,它并不以细胞的角度出发,而以一个整体观作分析。按中医理论,血为身体提供营养的红色液体,但其所指的营养不只限于在血管内传递的物质,而范指一般的营养物,包括那些非血管传递的营养物。

血的生成

血主要源自“水谷精微”和“精”(精是生长发育及生殖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食物会透过脾胃的运化而化为水谷精微,并上输于肺,藉着心与肺的气化作用而化生为血;另一方面,藏于肾的精会贯注于骨,化为髓,健康强壮的骨髓便会化生为血。此外,精亦会归于肝,从而化为清血。脾脏对于血的化生十分重要,故脾有“气血生化之源“之称。由于饮食会直接影响脾的健康,因此,要维持健康的身体,我们必须注意均衡饮食及建立一个健康的生活模式。

气血阴阳,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实症,少了就是虚症

什么叫“阴”“阳”呢?

“阴”是指血的工作状态,“阳”指气的工作状态,“阴不够”其实指血的工作状态不好,而“阳不够”指气的工作状态不好。气血阴阳合为一体是指不仅气血能量足够、同时气血的工作状态也好,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健康。人在正常情况下是分不出来气血阴阳,有了病才分气血阴阳来。

人不健康气血阴阳无非都是这八类状态,一种是气不够了;一种是气太足了;一种是血不够了;一种是血太多了;一种阴太弱了,一种是阴太盛了;一种阳不足了,一种阳太多了。气弱叫气虚,气过强了叫气郁或气滞;血不足了叫血虚,血有余了叫瘀血;阴不足了叫阴虚,阳不足就叫阳虚;阳太盛叫实热,阴太盛叫实寒,中医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统称为虚症,而将气滞、瘀血、实热、实寒统称为实症,虚症说的是“虚”,是指“阴”“阳”“气”“血”少的概念,实症说的是指“阴”“阳”“气”“血”多的概念,

实症和虚症

“正气不足为虚,邪气有余为实”——中医将疾病分为实症和虚症,气是判断实症和虚的主要标志,也是虚症和实症根本缘由。

气血阴阳,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实症,少了就是虚症

虚症的特点:

1、”久病多虚”,也就是说慢性疾病大多是虚症,一般虚症多发生于重病之后,病期往迁延较长,不易速愈,易于反复。

2、由于正气不足,肌体对疾病的反应可能不明显或反应不出来,故症状表现不剧烈。低热迟久不退、消瘦、出虚汗、精神不振、两目无神、语言低怯、长期食欲不振、腹痛隐隐不休、舌淡苔少、脉细无力等。

3、虚症一般多与寒症同时存在(虚寒症)。大致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

气血阴阳,平衡是健康,多了是实症,少了就是虚症

实症的特点:

1、”暴病多实”,也就是说急性暴病多是实病,一般实症的病程较短,多属病的初、中期,病势较凶,但一般痊愈较快。

2、由于邪正交争激烈、肌体对病邪反应较明显,故症状表现得较剧烈,如高热、无汗、精神兴奋、瞻语、声高气粗、腹痛拒按、便秘、小便短赤、剧咳痰盛、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

3、实症一般多与热症同时存在(实热症)。凡是体内的病理性异物(结石、肿瘤、瘀血、腹水、痰饮等),皆属实症。


⊙文章内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图文内容部分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