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北部的新河和灰埠,在歷史上比城區通汽車的時間更早

縣城,是一個縣的政經中心,通常來說,如果有什麼新生事物——比如說汽車站的話,縣城應該比鄉鎮更早出現。但在膠東半島的平度,汽車站設立的順序卻是個例外,平度縣城設立汽車站的時間,要晚於鄉鎮。

根據平度縣誌記載,平度縣城有汽車站,始於1925年。當年,平度人萬乃從集資創行膠沙汽車線路,北起掖縣沙河鎮,南到膠縣。這條線路自北向南縱貫平度縣,中間經過縣城,因此在西關設置了一個汽車分站。

平度北部的新河和灰埠,在歷史上比城區通汽車的時間更早

(平度街景)

而查考山東交通史料,位於平度北部的灰埠和新河,很有可能在1922年前後,就已經有了汽車站。這是因為,當時膠東半島第一條幹線公路,煙濰公路在1922年通車,就從這裡經過。根據史料記載,通車之後的煙濰公路,自東向西,從煙臺西郊車站出發,中間經過福山永福園、古現、八角、平暢河、解宋營、劉家溝、蓬萊、欒家口、黃縣、龍口、黃山館、磁口、朱橋、平裡店、掖縣、神堂、沙河、灰埠、新河、昌邑、王耨等站點,然後到達濰縣東關汽車站。

平度北部的新河和灰埠,在歷史上比城區通汽車的時間更早

(平度北部的新河,自古就是交通要道)

有的朋友或許會說,灰埠和新河,只是經停站點,即便有汽車站的話,規模也不會太大。但實際上,當1925年平度縣城設立的汽車站,同樣是經停站點,跟現代意義上有始發車輛的縣城樞紐式縣城並不相同。因此,當時灰埠和新河的站點,與平度縣城的汽車站,並無太大區別。並且如果考慮車流量的話,位於煙濰路上的兩者,可能要比膠沙路上的平度縣城汽車站更熱鬧一些。

為什麼在平度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這主要與膠東半島傳統的交通線路走向有關。

平度北部的新河和灰埠,在歷史上比城區通汽車的時間更早

(北膠萊河上的大橋)

眾所周知,膠萊河是膠東半島的地理分界線。在過去,這條河常年水量較大,想要過河,只能從河口水流較緩的位置搭浮橋而過。這也使得昌邑、平度、掖縣三地交界處的膠萊河口,是古代進出膠東半島的必經之地。並且過去膠東半島的萊州、登州以及招遠、黃縣、福山等地,均在半島的北岸沿線,因此從北膠萊河口向東,沿著北岸行走,一直是半島的傳統官道。

而平度縣城直線向西面對的是寬闊的膠萊河面,又位於半島中部腹地,不在交通要道上,因此在過去交通便利程度反而不如鄉下的灰埠和新河。在清代實行的“衝繁疲難”制度中,平度被定為“簡”,而掖縣、昌邑和濰縣均評為“衝”(交通要道),由此來看,平度縣城設立汽車站較晚,也有歷史有因素的影響。

平度北部的新河和灰埠,在歷史上比城區通汽車的時間更早

客觀來說,平度縣城能夠在1925年設立汽車站,也是沾了膠濟鐵路的光。因為經過平度縣城的膠沙公路,開通的初衷就是為了連接煙濰公路和膠濟鐵路,方便從煙臺方向來的物流,經過沙河向南,到達膠縣轉到鐵路上,或運到青島,或發往濟南。

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平度縣城雖然有汽車站,但其實規模一直很小。根據平度縣誌記載,一直到了上世紀四十年代末,平度的汽車站才初具規模。當時,“煙臺運輸公司在平度城勝利街西段路南,設平度汽車站,有候車室2間,票房2間,停車場600平方米,工作人員6人,沿公路線設站點16個。”而用現在的眼光來看,可能也就是個公交場站的大小。

當然了,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每個縣的汽車站,現在規模都不小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