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據確定天祝銅犛牛是弘化公主的嫁妝?

(天祝銅犛牛承載著一個驚天的秘密系列之五)

何據確定天祝銅犛牛是弘化公主的嫁妝?

郝厚璋

(2019.10.23開筆)

唐太宗為什麼要下嫁弘化公主?看資料。

資料1:開皇年間(581—600年),吐谷渾數次進擾隋的邊境。開皇十六年(596年),吐谷渾可汗世伏遣使到隋和親,隋文帝將光化公主嫁給吐谷渾可汗世伏。597年,世伏在吐谷渾內亂中被殺,其弟伏允繼位。按吐谷渾習俗,光化公主再嫁世伏弟伏允。大業五年(609年),隋軍擊敗吐谷渾,滅其國。可汗伏允逃入分佈在今青海東部的党項部。隋末,天下大亂,吐谷渾可汗伏允乘亂收復故地,進攻河西。

資料2:唐初,與唐朝時和時戰。貞觀九年(635年),李靖率唐軍深入吐谷渾境內作戰,擊敗之,不久立諾曷缽為可汗。此後,吐谷渾採取親唐的政策,唐亦將弘化公主嫁與諾曷缽,雙方相安無事。

吐谷渾因“二馬相鬥”率部西來,開創了吐谷渾王國。他的第十八代孫子誇呂“始自號為可汗,居伏俟城”。為了更清楚地讀懂上述資料,下列誇呂以下幾代世系表:

誇呂,541年-591年在位,伏連籌之子。吐谷渾王國第一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十八代首領。

世伏,591~603年在位,誇呂之子 ,隋朝光化公主之夫。吐谷渾王國第二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十九代首領。

伏允,603~635年在位,世伏之弟 ,隋朝光化公主之夫。吐谷渾王國第三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二十代首領。

慕容順,635年在位,伏允與隋朝光化公主之子。吐谷渾王國第四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二十一代首領。

諾曷缽,635年-688年在位,慕容順之子,隋朝光化公主之孫,唐朝弘化公主之夫。吐谷渾王國第五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二十二代首領。

綜上,簡言之就是:

光化公主,生卒不詳,隋朝公主,隋文帝之女,596年下嫁吐谷渾王國第二位可汗世伏,597年改嫁吐谷渾王國第三位可汗伏允。

弘化公主,生卒622-698年,唐朝公主,唐太宗大長公主,640年下嫁下嫁吐谷渾王國第五位可汗諾曷缽。

有趣的是,唐太宗給吐谷渾可汗嫁了個公主,吐蕃贊普松贊干布也非要娶一個公主,唐太宗不答應,貞觀十二年(638年)進攻吐谷渾,“吐谷渾不能支,遁於青海之北,民畜多為吐蕃所掠”,“接著又進破党項、白蘭諸羌,部眾二十萬屯於松州(治今四川松潘縣)之西境”,就以這種陳兵要挾的方式也娶了個公主。

貞觀十四年(640年),唐太宗李世民嫁弘化公主與吐谷渾可汗諾曷缽。

貞觀十五年(641 年),唐太宗李世民嫁文成公主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需要指出的是,在隋文帝之前,青藏高原的主導力量是吐谷渾,當時的吐蕃尚處於四分五裂的原始部落狀態。正是由於大業五年(609年)、貞觀九年(635年)隋唐王朝對吐谷渾王國的兩次毀滅性打擊,吐蕃勢力才乘勢崛起,開始不斷向北擴張,一躍而為與吐谷渾並立於青藏高原的兩個王國。也正是接二連三的變故,吐谷渾王國轉入分崩離析的下坡道,吐蕃王國大有獨霸青藏高原形成與大唐王朝二虎相敵的趨勢。從唐太宗又是詔封諾曷缽為吐谷渾可汗,又是詔令李大亮率精兵護持,又是下嫁弘化公主給諾曷缽看,其扶持吐谷渾王國,防止吐蕃在青藏高原上一家獨大,保持“三國鬥”戰略制衡格局的意圖再明顯不過。處此局勢,弘化公主的下嫁未嘗不含有炫示勾引吐蕃的策略,重嫁重禮弘化公主當然是必然的了。若論淵源關係,諾曷缽還是隋朝光化公主的孫子,重禮重嫁於血濃於水更是再自然不過了。

民間嫁女講究個不厚此薄彼,何況兩個公主的下嫁時間相錯僅一年,關係政治平衡的國家婚姻當然更加要把握不能厚此薄彼。弘化公主的陪嫁禮單正史裡沒有記載,文成公主的陪嫁禮單正史裡也沒有記載,我們從藏文《吐蕃王朝世襲明鑑》等書的記載看看文成公主的陪嫁禮單:

文成公主進藏時,禮儀極為隆重、隊伍非常龐大,陪嫁極盡奢華。陪嫁禮單中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外加各種金玉飾物”。又給多種烹飪食物,各種花紋圖案的錦緞墊被,卜筮經典300種,識別善惡的明鑑,營造與工技著作60種,100種治病藥方,醫學論著4種,診斷法5種,醫療器械6種……還攜帶各種穀物和蕪菁種子等。

看清楚,嫁禮單上赫然排在第一位的是釋迦佛像。

問題來了,大唐皇家給文成公主陪嫁了釋迦佛像,這件嫁禮現在布達拉宮。那麼大唐皇家給弘化公主陪嫁了什麼?這件嫁禮現在何處?

聘禮嫁禮雖是擺在面子上的,但禮單的商量卻是在背後的,這是漢文化圈特有的“裝門面”傳統。給文成公主的這座巨型銅佛,是不是松贊干布比照弘化公主的嫁禮要求的呢?不管如何,不厚此薄彼的原則和國家之間平衡為上的謀略應該是貫穿其中的。因為兩個勢均力敵的王國、兩個公主,從避免不厚此薄彼為第一條來權衡,不要說大唐皇家,就是平民百姓會如何掂量?重要的一點是,二女下嫁時間相差僅一年,如果給文成公主的嫁禮過於太重,將置大長弘化公主的顏面於何地?置吐谷渾王國的顏面於何地?這是家族禮儀、國與國禮儀最起碼的考慮,畢竟吐谷渾王國更為可靠。

我們再細看,據《吐蕃王朝世襲明鑑》等書記載,文成公主陪嫁禮單中有:“釋迦佛像,珍寶,金玉書櫥,360卷經典。外加各種金玉飾物”。

對,“釋迦佛像”、“360卷經典”。

後世多描述文成公主自幼一心向佛,故而帶了佛像和大量佛經。到底是不是這麼回事,姑且言之,姑且聽之。但有一條可以肯定,贈經贈佛配套完備,不僅是進行了一番系統的策劃,而且是不違反兩個公主嫁禮基本對等的原則設計的。

俗話說“女心向外”。在許嫁一事上女兒們既然做不了主,在陪嫁些什麼方面徵詢女兒的意見,或者女兒提出什麼要求,這是天經地義的事。許嫁之女,心思無不在郎君身上。也就是說,嫁禮中的佛像、佛經不排除是出於文成公主對松贊干布這個未來郎君心思的琢磨和如何教化藏族這個未來臣民的設計,給大唐皇家提出的一個小小的要求。同樣的道理,弘化公主在自己的嫁妝問題上,不排除會向大唐皇家提出個什麼具體的要求,也就是說她的選擇會不會就是銅犛牛呢?這又引出另一個問題:

吐谷渾人養不養犛牛?

查,《新唐書.列傳.西域上》:吐谷渾“凡殺 人若盜馬者死,它罪贖以物。地多寒,宜麥、菽、粟、蕪菁,出小馬、犛牛、銅、 鐵、丹砂。”

查,據《增補本草綱目博物圖鑑.犛牛》,​ 楊慎《丹鉛錄》雲:“犛牛出西南徼外,居深山中野牛也。狀及毛、尾俱同犛牛,犛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其尾名曰犛,亦可為旌旄纓帽之用。”

可見,不僅吐蕃人會飼養犛牛,吐谷渾人也是飼養犛牛的。

犛牛,讀音同於犛牛,是“居深山中野牛也”,“犛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這是犛牛的一種,但它並非一般的犛牛,而是犛牛中的特別品種。今天青海牧區的海晏犛牛、天祝牧區的白犛牛,就是這類獨一無二的品種。特別提示,海晏犛牛、白犛牛,只在崑崙山、祁連山等等的幾個雪峰區域才有,換了其他地方就不能很好地存活,而這一帶在兩晉隋唐時期本來就是吐谷渾的地盤。滄桑可改,文字、故事、傳說、研究等等都可改,但這些犛牛活化石的地域定位卻是海枯石爛不可改。

“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起於西藏山南地區的雅隆河谷,為“六犛牛”部的首領,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需要指出的是,所謂“在松贊干布以前已傳20餘世”,就如當年朱元璋、努爾哈赤追封前五世祖宗一個道理,是指松贊干布當了吐蕃王國贊普後,把自己的祖宗像修家譜一樣可以上溯到“20餘世”,甚至100餘世,這與吐蕃王室傳承“20餘世”是完全不同的兩類概念。但是,吐谷渾王國從第一代到貞觀十五年(641年)已經是正資八經的第二十二世了,這無論如何都是貞觀十五年(641年)才第一世的吐蕃王國不能相提並論的。許多學者把這個概念混同了,故此特別指出。

為了看得更清楚,把松贊干布與吐谷渾可汗的在位時間對照如下:

松贊干布, 629—650年在位,吐蕃王國第一位贊普。

伏允,603~635年在位,吐谷渾王國第三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0代首領。

慕容順,635年在位,吐谷渾王國第四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1代首領。

諾曷缽,635年-688年在位,吐谷渾王國第五位可汗,吐谷渾民族第22代首領。

也就是說,松贊干布的在位時間正當吐谷渾王國第20代、21代、22代首領伏允、慕容順、諾曷缽在位的區間。

另,藏文史籍記載,吐蕃王室的始祖崛為“六犛牛”部的首領,藏文文獻中稱吐谷渾為“桑阿夏,桑即賽,是為藏族最早形成的六氏族之一。藏文是文成公主嫁松贊干布後才創造的,最早不早於文成公主下嫁之年(641年)。這個“六犛牛”記載,更加證明藏族的“始祖”最早不早於吐谷渾已經穩定佔據藏北高原甚至青藏高原的時候,即最早不早於吐谷渾人的“阿豺”時代(417年—424年)。假定這條“記載”靠得住,再加上海晏犛牛、白犛牛這些不可變更地域的動物活化石,其結論是,吐谷渾民族馴養犛牛的歷史不但比藏族的發端時間還早,而且馴養的是“犛小而犛大,有重千斤者”的“野牛”。

對於從遼東大地遠徙而來的吐谷渾人而言,犛牛於他們在青藏高原立定腳跟、霸據青藏高原、建立不可一世的吐谷渾王國,非常關鍵。“居甘松山之陽,洮水之西,南抵白蘭,地數千裡。有城郭不居也,隨水草帳室,肉糧。” “肉糧”,意思就是以肉為糧。從吐谷渾人的遷徙路線來考察,在陰山一帶的河套平原,在祁連山一帶的河西走廊,吐谷渾人可以牧牛牧羊,食牛食羊。但在完全不同於遼東、陰山、河西走廊的青藏高原,普通的牛羊就根本無法適應那種高海拔氣候。“凡殺人若盜馬者死,它罪贖以物”。吐谷渾人又不肯殺馬為食,“逐水草,廬帳居,以肉酪為糧”的吐谷渾人是靠哪一類的“肉酪為糧”的?“有王城而不居”,“逐水草,廬帳居”,馬背上游牧、遷徙、征戰於雪山冰川、崖谷峻嶺的青藏高原,除了犛牛,吐谷渾人還能靠什麼駝運跋涉?可以說,在遠古的氣候條件下,離開了犛牛,再強大的民族在青藏高原上都難以立足,更毋論什麼遷徙、征戰、擴張、建立疆域空前的什麼王國。犛牛之於吐谷渾人,可以說具有神一樣的功勞。如果說“二馬相鬥”的啟示恩德可以成為吐谷渾人的崇祀,那麼,只有靠犛牛才能逆境生存的這種大恩大德難道不值得吐谷渾人頂禮膜拜嗎?

就以早300年的歷史推論,對犛牛的崇祀,在藏族人還在搞部落崇拜的時候,吐谷渾人就已經進入王國崇拜了。這一點,從今天流傳於青藏高原的犛牛神話和對犛牛的崇祀習俗可以得到很好的印證。今天的藏族,不管犛牛是宰殺的還是病死的,其他的可以不要,但犛牛尾巴是一定要割下來的。不管是在野外祭祀還是家庭祭祀,供奉犛牛尾巴、犛牛頭顱是必須的,甚至院落、帳篷門口都要常掛犛牛尾巴、犛牛頭顱。這一傳統,藏族人如此,相信吐谷渾人早就如此。要知道,屠滅與招撫並舉,版圖兼併共人口兼併齊施,是遊牧民族以少量人口實現迅速擴張的通行模式。吐谷渾王國強大的時候附庸民族就易主、易服、易信、易族、易祀為吐谷渾王國人,吐蕃王國強大的時候附庸民族就易主、易服、易信、易族、易祀為吐蕃王國人,沒有例外。大多的吐谷渾王國人在吐谷渾王國滅亡後早就易主、易服、易信、易族、易祀為吐蕃王國人了,今天的藏族中間流傳的神話、習俗、崇祀不知有多少是吐谷渾王國曾經的歷史和崇祀的混淆和繼承,畢竟吐谷渾人王國崇祀的時代早於吐蕃人300年。今天藏北牧區流傳的許多關於犛牛的傳說,以及華銳族白犛牛的傳說,其中大雪山頂那些高大勇猛的犛牛形象,不正是“有重千斤者”這種犛牛的崇祀嗎?

那麼,為什麼人們只知道藏族人飼養和崇祀犛牛呢?因為吐谷渾王國滅亡了。因為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這一點,今天的人們連吐谷渾人飼養犛牛都不知道就足以為證。包括我也才剛剛知道。

何據確定天祝銅犛牛是弘化公主的嫁妝?

何據確定天祝銅犛牛是弘化公主的嫁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