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PPP行穩致遠,路在何方?

99%的投標人【關注】劍魚標訊,都中標了!

劍魚標訊

4000+萬條招標信息免費看

100000+條項目信息日日更

1000000+萬名投標人天天用

更有定製推送等各種功能0元享

想要掌握最新項目信息嗎?

私信回覆【中標】,劍魚菌來告訴你!

近日,在“全球PPP50人”論壇第二屆年會上,眾多業內人士提出要讓中國PPP迴歸本源,協調好各方關係推動PPP行穩致遠。

PPP指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是公共基礎設施中的一種項目運作模式。當前PPP已成為公共服務的重要供給方式,項目覆蓋十九個行業,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PPP市場。

財政部PPP中心的數據顯示,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國PPP項目庫入庫金額達到14.1萬億元,合同簽約金額9.2萬億元,開工建設項目投資額為5.3萬億元。

財政部原部長、中國財政學會會長樓繼偉介紹說,2017年以來,我國PPP行業進入調整階段。對於此前出現的“重建設輕運營、績效考核不完善、政府支出責任固化”等問題,國家加大力度進行規範整頓。在PPP監管高頻化、去槓桿常態化、經濟發展高質量化的背景下,PPP項目退庫力度加大,行業風險得到集中釋放。

中國PPP行穩致遠,路在何方?

不只是項目融資,本質是“刀刃向內”

“由於PPP模式首先在市場化、法治化程度較高的經濟體運用,而且主要以項目融資形式出現,因此,給人先入為主的印象是,PPP模式主要是一種解決政府預算不足的投融資手段,實際上,PPP改革是一項系統綜合性改革,而不僅僅是一種項目融資機制。”財政部PPP中心黨委書記、主任焦小平表示,中國PPP改革的基本邏輯是打破傳統政府壟斷供給模式,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增添了供給新動力,提高了供給質量和效率,解決了傳統模式供給不足、品種不豐富、質量不高等問題,屬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範疇。

焦小平認為,PPP改革和上世紀80年代農村土地承包責任制、90年代城市國企改革是一脈相承的,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部分。而與上述兩項改革不同的是,因為政府是公共服務的供給人,PPP改革把政府作為一類改革主體納入到了改革當中,“刀刃向內”,在政府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進行改革。打開了各類社會資本進入公共服務領域的大門,發揮了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中國PPP行穩致遠,路在何方?

PPP模式是在新《預算法》實施後的一項“開前門、堵後門”的積極財政政策。2015年,財政部印發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項目財政承受能力論證指引》(財金〔2015〕21號)中規定,每一年度全部PPP項目需要從預算中安排的支出責任,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比例應當不超過10%。

但在實際過程中,不少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受限,突破財政承受能力10%的現象層出不窮。焦小平表示,如果對PPP項目財政支出責任沒有限額控制,財政中長期預算平衡將會受到衝擊;如果沒有嚴格監管和信息披露,PPP模式可能泛化異化為一種粗放發展的融資手段。

有人將PPP改革比作“舊城改造”,這涉及政府、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等多方利益的調整和再造,改革的廣度、深度和難度會更大。PPP有一定的邊界。北京大學PPP研究中心主任孫祁祥表示,不能以PPP為名,擠佔民營經濟原本就願意做、也可以做好的事;也不能以PPP為名,推卸政府本應當負、也可以負的責。

新加坡國立大學副教務長林嫣熒教授基於該國PPP模式的實際經驗提出,PPP並非適用於所有基礎設施項目,在公共部門擁有足夠的財力支撐、需要提供低價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且不斷創新改進時,引入社會資本提供更好產品或服務的空間就會縮小。

中國PPP行穩致遠,路在何方?

多方保障,強化立法規範與政府信用履約

根據北京大學PPP研究中心11月12日發佈的《北京大學·中國PPP指數(2018)》,2018年中國PPP的社會參與指數從64.15下降到62.19,部分不規範和難以落地的項目陸續退庫,少數社會資本方因經營困難出現收縮調整,社會參與有所降溫。

如何提振企業家信心、激發民間投資活力?

在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副主席辜勝阻看來,要打造更多預期收益穩定且可持續發展的優質PPP項目,才能讓民間資本有空間投;緩解民間資本的融資難題,讓民間資本有資金投;穩定市場預期,提高項目可持續運營能力,讓民間資本有信心投;強化地方政府的契約精神,增強民間資本的話語權,以法治化護航夥伴關係,讓民間資本有膽量投。

眾多業內人士強調加快推動PPP立法及相關規則改革,明確相關主體的權責利;建立健全PPP合作協議條款,明確雙方的控制風險的責任、監督責任等,政府帶頭履約。

“從目前的統計數據看,凡是政府講信用、營商環境好的地區,社會資本對投資收益率要求普遍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這說明地方政府信用市場定價機制已發揮作用。”焦小平說。

中國PPP行穩致遠,路在何方?

此外,樓繼偉建議,目前我國的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9.58%,僅靠政府投入遠遠難以滿足城鎮化發展的需要,PPP項目應積極把握城鎮化帶來的歷史性機遇,創新運用不同的PPP模式,同時,拉通PPP產業的價值鏈條,加強與PPP發展相適用的金融服務能力建設,推動PPP項目資產證券化。

2017年建成的北京通州碧水下沉式再生水廠採用PPP模式,是北京出水標準最高、施工難度最大、工期最短的標杆項目。原來每日排放量10萬噸的地上汙水處理廠改擴建為每日20萬噸的下沉式再生水廠,也是首個北京地區出水主要指標達到地表水四類,再生水用作河流生態補水和通州環球影城用水,地面建成景觀公園,打造城市生態綜合體,節約土地330畝。

承擔此項目的中國水環境集團還牽頭制定下沉式再生水系統國家技術標準和指南,董事長侯鋒對PPP的未來發展持樂觀看法,“環境治理項目本身是系統性的,複雜性高、週期長,而PPP恰好提供了一個全產業鏈統籌的平臺和原則,不光帶動了投資效率和投資質量的提高,還助推了技術創新。大量有資金實力、技術實力、責任心的社會資本參與到公共服務和產品的供給中來,以最低成本提供優質公共服務。

中國PPP行穩致遠,路在何方?

關注劍魚標訊或者下載劍魚標訊APP,獲得更多最新招標採購項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