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3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前言

回顧過去30年中國的經濟發展,我們驚歎這樣的速度,也惋惜錯過了一些機會…

於是我們就在思考,有沒有哪個國家會在未來重複中國過去30年的發展路徑和軌跡?

錯過了中國,可否還有另一個國家有這樣的機會?

放眼全球,歐美已經是發達經濟體,放棄。

海灣地區戰火紛飛局勢不穩定,放棄。

非洲還在"人吃人"的原始狀態,放棄。

拉丁美洲(南美)已經陷入經濟泥潭不能自撥,深坑,放棄。

其實,世界其它國家、企業已經為我們做出了選擇,就是NIKE、可口可樂、阿迪、豐田、富士康等廠商去了哪裡?

他們已經用億萬投資為我們指明瞭方向!

就是東南亞!

只有東南亞!

唯有東南亞!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01

隨著東南亞各國經濟的崛起和我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的深入落地,越來越多的投資者把目光從英美澳等國家轉向了東南亞房地產。

自2016年起,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甚至印尼,菲律賓的房產市場都受到國內投資人士的熱捧。

東南亞的“地緣”優勢,成為中國資本走出去第一站。

中國與東南亞諸國一衣帶水,地理位置上很接近;中國與東南亞經濟關係密切,中國廠商出海東南亞,因為這樣的“地緣”,有三大優勢。

其一,東南亞各國,或多或少都會給予在本國投資的中國公司一定的優惠政策,例如免稅期和稅收優惠等。

其二、東南亞各國的用工成本也相對便宜。

其三東南亞各國與中國地理和生活習慣上的接近、消費水平相對也較低,這降低了外派員工的成本。

這三點大大降低了中國公司出海東南亞的成本。

因為優厚的“地緣”優勢,使得中國公司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在東南亞各國發展。

中國資本力量的介入,成為東南亞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保障。

在東南亞的經濟體中,首先,我們拿印度、越南、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等五國作下比較。(注:印度屬於南亞,但由於地理位置相近,且同屬新興經濟體,因此將其一併對比。)

那麼問題來了,哪家更強?

哪家發展更快?

哪家更像中國?

我們用2010-2015的過往歷史數據說話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GDP增長率

不看GDP總數,只看增長率,因為國家有大小,增長率才能體現當前的經濟指標、經濟活力、發展勢頭。

從上圖中可見,印度、柬埔寨、越南在領先,馬來西亞在下降,泰國在低位回調。

綜合來看印度和柬埔寨最強。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人均GDP增長率

人均GDP增長率代表的是經濟活力、經濟變量,以此可以來發現資產泡沫形成的可能性。

印度、越南、柬埔寨還是領先,馬亞西來下滑嚴重,泰國在低位回調。

馬來西亞和泰國經濟穩定,接近富裕,但馬來西亞倒退現象嚴重。

印度和柬埔寨在穩步上升、迎頭趕上。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人口增長率

人口增長率代表的是新生活力,未來社會新增勞動人口、新增社會消費。

柬埔寨、馬亞西亞、印度、越南領先,泰國大大墊底。

柬埔寨最優!

柬埔寨現在人口結構年輕,各方面消費還有潛質還是非常大的。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城鎮化率和互聯網普及率

城鎮化率代表的是未來的城鎮化發展空間、基礎建設投資空間、人口聚集度潛力,也就是城市發展潛力。

馬來西亞發展最為超前,城鎮化率最高。

泰國也得益於之前多年的經濟發展,城鎮化次之。

印度和越南的城鎮化差不多,都在30%左右。

柬埔寨的城鎮化最低,還需要繼續大發展,城鎮化的發展是一個國家各方面快速發展的時期,就像中國這幾年的城市化現象。

就互聯網普及率來說,馬來西亞最強,越南次之,柬埔寨略低,但是潛力也很大。

綜合幾點來看,東南亞五個國家中,柬埔寨的投資潛力說最優也許有點誇大,但是從各方面的表現來看潛力確實也是非常大的。

再加上柬埔寨對於外匯採取開放政策,完全沒有外匯管制措施,資金可自由進出,又以美元計價,因此柬埔寨在東南亞幾國中也是不可多得的投資寶地。

從上述數據看東南亞這五個國家投資都還是不錯的選擇,但是從整個人文環境還有國家開放程度,經濟發展水平,政治社會的穩定性,柬埔寨相對其他幾國更是值得選擇的。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02

據《G20國家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的資料,東南亞國家在移動互聯網領域的發展潛力已經開始顯現。

據Google和新加坡淡馬錫控股聯合研究發現,預計到2020年,東南亞網絡用戶數量可從2.6億增長到4.8億,東南亞在未來10年的互聯網經濟將增長5倍至2000億美元。主要是從在線購物到遊戲、廣告這三個方面。

隨著消費者日益習慣於智能型手機上上網及購物,該地區的電子商務規模在2025年可達到880億美元,比現在增長15倍。

產業驅動會深度釋放東南亞經濟的潛力,綜合帶動東南亞各國的發展。

印度

印度龐大的規模和迅速增長的經濟使其成為美國和中國公司的誘人戰場。

隨著各經濟體的增長,南亞和東南亞很可能成為未來消費者支出最大的地區。

2017年第四季度印度消費支出超過2,850億美元,同比增長5.5%(文中全部數據以美元計)。

由於巨大的潛力和規模,印度成為炙手可熱的零售市場。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2015年Q1-2017年Q4印度消費支出)

多年以來,我國的企業一直在努力爭取印度的市場份額。

小米就是最著名的成功故事,僅僅兩年,它成為了印度最大的智能手機供應商。

印度市場是顯而易見的大蛋糕,沃爾瑪收購Flipkart對於亞洲電子商務市場來說也是一個顯著飛躍。

但儘管如此,印度並不是唯一重要的市場。

阿里巴巴一直是新加坡主要電子商務公司之一的Lazada(來贊達)的投資者。

它所運營的地區才是東南亞最大的市場: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和越南。

印度尼西亞

第一季度印度尼西亞的消費者支出達到近980億美元的歷史新高。

零售銷售增長每個月的波動幅度都很大,但大多數月份都保持在2%以上,有時會翻倍。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2015年Q2-2018年Q1印度尼西亞消費支出)

馬來西亞

2017年第三季度馬來西亞消費者支出達到416億美元,為該國曆史新高,每個季度的同比增長也在持續增長。

零售銷售增長今年雖然低於2017年,但前兩個個月僅略低於10%,增長依舊良好。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2015年Q1-2017年Q4馬來西亞消費支出)

菲律賓

過去幾年中,菲律賓消費者支出季度持續增長。

今年第一季度,支出達到了近300億美元。

其中,3月份零售銷售增長超過4%。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2015年Q2-2018年Q1菲律賓消費支出)

新加坡

2017年第四季度新加坡消費者支出超過28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5%。

1月份零售銷售增長率下降將近8%,但2月份增長超過8%。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2015年Q1-2017年Q4新加坡消費支出)

泰 國

2017年第四季度泰國消費者支出達到約410億美元。

支出在過去一年中一直在增長,甚至在逐季增長。

今年伊始,零售額增長超過9%。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2015年Q1-2017年Q4泰國消費支出)

越 南

越南的消費支出數據發佈有些延遲,但幾年來持續增長。

2016年的支出達到約1350億美元。

去年,零售額增長率大多數月份都高於10%。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2008年-2016年越南消費支出)

東南亞的增長潛力很容易解釋為什麼Lazada要運營這片市場。

這也可能是沃爾瑪為什麼對亞洲抱以巨大期待的原因。

印度市場本身擁有巨大的可能性,是南亞潛力最大的國家。

沃爾瑪前段時間宣稱將斥資160億美元收購印度最大的電子商務公司Flipkart的77%,眼看目前已跨出一大步。

如果沃爾瑪選擇利用Flipkart收購時間進行市場擴張,東南亞市場是明顯的選擇。

零售戰爭也許會帶來無法預見的結果,但更多的競爭將創造新的機會。目前,市場充滿了有待挖掘的潛力。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03

東南亞的消費熱潮引發了零售商和初創企業的淘金潮,零售戰爭正在亞洲醞釀。

東南亞創投圈的戰役悄然打響,而這場“腥風血雨”的主角,卻出乎許多人的意料:並不是Google、Facebook、抑或微軟,而是“中國雙雄”——阿里巴巴集團和騰訊控股。

它們在為東南亞最具潛力創業公司輸入大量資本、注入豐富資源。

在中國市場,阿里和騰訊是死敵。

當前,兩家公司似乎已經意識到了東南亞地區的潛力,正在努力挖掘市場潛能。

這就意味著,東南亞可能會上演一場科技行業版“權力的遊戲”。

過去幾年,中國公司在東南亞的投資似乎已經從摸索階段進入到了積極投資、控股階段。

首先,阿里巴巴對東南亞電商Lazada投資10億美元,後者在東南亞服務於6個國家。

這筆交易是中國公司在東南亞地區的首筆重大投資。

阿里隨後加大了對Lazada的控制力,再投資10億美元將持股比例提升至83%。

與此同時,在阿里的強勢驅動下,Lazada收購了新加坡生鮮電商Redmart,把業務擴大到了生鮮領域,並與Netflix、Uber合作推出了類似於亞馬遜Prime的會員服務。

而阿里並未就此止步。它通過旗下螞蟻金服在東南亞進行了一系列投資。

在東南亞,阿里已與泰國支付公司Ascend Money、菲律賓支付公司Mynt、印尼傳媒集團Emtek以及新加坡金融科技公司M-Daq達成投資交易。

另外,阿里還參投了中國香港在線個人理財平臺CompareAsiaGroup的5000萬美元融資。

而對於騰訊,產品經理出身的小馬哥貌似不如商人傑克馬般激進和勇猛。

目前,騰訊已收購泰國媒體公司Sanook,並向該公司與另外一家泰國公司組建的媒體合資公司投資了1900萬美元。

在產品領域,騰訊在東南亞大力推廣其免費音樂服務Joox,抗衡Spotify。

此外,騰訊還投資了美國卡拉OK應用Smule,後者在美國擁有很大影響力,並計劃向亞洲擴張。

這些交易只是已經被公開報道的投資,還有更多交易要麼在等待爆料,要麼正在磋商。

阿里和騰訊已至少與十幾家東南亞電商或金融科技公司舉行了談判。

巧的是,被兩家中國巨頭“相中”的東南亞公司幾乎完全一致。

阿里和騰訊正在“瓜分”東南亞的創業圈。

例如,這兩家公司的爭鬥已經蔓延到了打車領域。

此前傳聞稱,阿里在與Grab對手Go-Jek進行投資磋商,後者是公認的印尼打車應用市場領頭羊。

然而,令人感到意外的是, Go-Jek最終選擇接受騰訊的投資,估值為30億美元。

在電商領域,騰訊看中了軟銀前期投資的印尼電商Tokopedia。

不過,消息稱,阿里也在與Tokopedia磋商,希望進行投資。

而軟銀作為阿里的早期投資方,這層“親密關係”可能會在這筆投資交易中發揮關鍵作用。

究竟選擇阿里還是騰訊,這是一個艱難的決定,而每家優秀的東南亞公司基本上都會面臨這樣的選擇。

兩大巨頭領跑,電商、金融科技及物流領域會吸引更多海外玩家。

作為東南亞生態系統的中心,新加坡仍是對風投的最大吸引力所在。

顯然,騰訊和阿里是尋求在電商、金融科技以及物流等領域實現增長的大公司之一,但是京東也在東南亞地區投資,尋求更多機遇。

實際上,美國科技公司已經在努力擴大它們在東南亞的影響力,尤其是Google和Facebook。

這兩家公司在東南亞多國建立了本地辦事處,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主要集中在產品的本土化、銷售和營銷上,而不是投資。

谷歌收購了聊天應用Pie,加強其“下一個10億用戶”團隊,改進現有服務,為印度、東南亞以及非洲等新興市場開發新服務。

Facebook和Twitter等公司則一直在進行深度市場調研,以收集更多新興市場用戶使用互聯網的行為信息。

Facebook還在泰國測試社交支付功能,探索社交媒體商務的潛在應用。

這些嘗試已經協助完善了Facebook Lite輕量版應用、Twitter新移動網絡應用等產品。

不過,現在還沒有一家西方科技巨頭能夠在東南亞創投圈內擁有像阿里、騰訊那樣的影響力。

瑞信經濟學家沙提拉泰曾評論道,“中國的視角很清晰,知道自己想在這種互惠的投資中獲得什麼。

因此,我們可以預見的是,在東南亞,阿里和騰訊的對抗遠遠沒有“你死我活”那般膚淺。

它們可能只是先在那片充滿不確定性與機遇的土地上探探路。而真正的爭鬥,才剛剛開始。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04

近年,在“一帶一路”倡議推動下,絕大多數國內金融科技公司出海大多選擇沿著“一帶一路”路線進行國際化佈局,而東南亞無疑是最重要的一塊陣地,加之東南亞市場人口基數大、智能機普及率不斷提高、金融覆蓋率低等諸多因素,成為公認的巨大潛力市場。

在他們眼中,東南亞就是5年前或10年前的中國,在中國能成功運轉的模式,想必也能在東南亞複製——這是他們出征的核心邏輯。

未知的監管、風俗習慣,簡陋的基礎設施,都是出征中的波瀾,但面對的最大風浪,卻是當地政府和民眾,對中國金融和資本的高度警惕。

早在2015年,螞蟻金服就戰略投資了印度版的支付寶——Paytm,據外媒透露,螞蟻佔其股份的40%。

而捷信集團,早在2009年正式在越南市場展業,幾乎和中國同步,最近幾年,捷信又拓展了印尼、菲律賓等東南亞市場。

陸金所聲稱在新加坡成立資產交易所;蘇寧金融推出“跨易通”的工具,幫助出海企業進行資金結算。

巨頭們的觸角,無疑都開始伸向了海外,而在中國正是如火如荼的消費金融,也在悄然佈局。

閃銀在印尼和巴西,都有業務;而明特量化,也考察印尼市場良久,準備大舉進入。

這一波金融的出海浪潮,是中國第四波。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國企和央企等一些基建企業出海,去援助其他國家——這是中國的第一次出海之徵。

第二次,是90年代,溫州、廣東、福建等地區的民企出海,在全球範圍內開商貿城;而科技類的中興、華為,也開始了征戰全球之路——這時候,全球第一次意識到“中國製造”的力量。

第三次,2012年,獵豹瀏覽器的出海,拉開了一個時代的序幕,中國的互聯網開始了全球征途,目前來看,主要是工具、遊戲、攝影類的三大產品為主。

而第四波浪潮的金融出海,是在2015年年底。

某租寶的崩盤,給剛剛崛起的互聯網金融矇頭一棒,監管隨其而至,行業信心大跌,很多金融企業將眼光投向,離中國最近的東南亞。

而很多資本也將眼光投向了海外的創投企業。戈壁創投就專門成立了兩支東南亞基金,並在當地設立辦事處。

從勞力輸出,到科技輸出,到大規模的金融和輸出,可以看到中國迅速成長的軌跡。

早在十幾年前,俄羅斯、中國、巴西、印度、南非這5個國家,就被劃為“金磚五國”,他們人口眾多,經濟剛開始騰飛,在全球資本的眼中,是“遍地黃金”的活力市場。

這些國家全球資本佈局太早,當地團隊也開始崛起,競爭已很激烈,金磚五國,已不再是金融出海的首選。

而回望東南亞,卻是一片亟待開墾的沃土。

出海東南亞,也是在暗合中國“一帶一路”的政策,金融、教育和醫療合作,正是“一帶一路”中的重要環節。

現在的東南亞市場發展現狀,確實像多年前的中國,很多企業,就是試圖將中國走通的模式,複製到東南亞。

東南亞的金融發展體系並不完備,金融覆蓋率相對較低。

在印尼,擁有信用卡的人數只有6%,菲律賓是5%,越南是3%,而信貸發達的美國,這個比例高達80%。

可見,東南亞的信貸缺口有多大。

比如,在越南,40%的手機銷售,是分期完成的,當地的人均收入不高,他們對3C、白色家電、摩托車等產品的消費需求,極為旺盛。

菲律賓超過一半人口,儲蓄不足,而86%多的人口,並不被傳統金融機構所覆蓋。

菲律賓是一個勞工輸出國,並不控制人口,因此它成為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平均年齡只有23.5歲。

在當地,信號很不穩定,打一個電話就能斷三次,但也無法阻止這群年輕人購買手機的熱情,他們主要買手機主要是為了上“Facebook”,另一個需求就是“自拍”。

馬尼拉被稱為自拍之都,人們隨時隨刻要自拍,郝嚴稱,這群熱愛自拍的人們,同樣非常樂觀,聯合國相關機構曾做過一項調研,發現菲律賓人對未來12月工作持樂觀態度的,佔74%,而世界平均水平只有48%。

如此來看,東南亞人口眾多,消費需求旺盛,信貸剛剛覺醒,又符合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實在是天時地利人和,只欠東風了。

儘管東南亞的人口有6億多,但這6億人口卻被劃分為11個國家: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文萊、菲律賓、東帝汶。

11個國家,風俗習慣、政治監管、發展階段都千差萬別。

比如,捷信在東南亞,暫時只進入了3個國家:越南、菲律賓和印尼。

挑選的原因,就是人口基數,這直接決定了市場潛力,這3個國家的人口基數,都在1億到2億左右。

國內企業選擇了市場之後,就會面臨到第二道門檻——監管政策。

目前大多數企業的策略是,每進入一個新國家,搭建的初步團隊中,一定會設置相關部門,為的就是迅速熟悉當地的規則和制度。

比如在菲律賓,成立公司必須有一個本土合作伙伴,佔一定的股份,才能展業。而菲律賓的金融監管機構,是SEC(證券交易委員會),和美國的SEC職能類似。

在業務開展過程中,他們一般不會太多幹涉,但一旦觸犯了規定,處罰會非常嚴厲。

相對來說,語言和團隊,在東南亞倒不是太大阻礙。

在東南亞,英語的普及性很高,基本交流並不困難。

大部分中國企業的操作方式是,除核心人員外,都是找當地人自建團隊。

第一是為了更好的展業,緩解一些當地企業和民眾對中國的敵意,另一方面,是當地人更熟悉當地的規則,而當地的華人也不少,組建一支高效的團隊並不難。

然而,最大的阻力,來自東南亞市場對於中國金融的警惕。

東南亞的人們,對於你來旅行,很熱情,但一旦涉及到生意和投資,他們的警惕心馬上起來了,不僅僅是當地人有所戒備,政府也頗為警惕。

在越南,當地從事金融行業,需要央行牌照,政府不會在政策中明文規定,不能給中國資本和企業牌照,但一旦知道你的身份,就會設置各種阻礙,讓你無法推進,中國企業被迫之下,只能“曲線救國”。

例如去美國註冊了一家公司,再用美國公司的身份進入越南,找了一個當地人去和政府談,牌照的推進,就順利很多。

很多中國資本或企業,都在採取“換馬甲”的方式,進入當地。

東南亞大多是熱帶國家,人們喜歡過午後,就懶洋洋地睡上一覺,生活悠閒。

因為他們的性格較平和,也決定了他們的企業文化,並不兇猛——每個人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吃飽就好,並不太具有攻擊性。

但任何行業,一旦中國企業進入,這種平衡就立馬被打破,中國企業崇尚狼性文化,為了一統天下,不擇手段。

東南亞商人最怕的,就是中國的價格戰,中國企業一進入,就開始將利潤壓到最低,甚至虧本,以此來擊潰對手,這種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打法,是東南亞人無法理解的。

另一方面,中國企業太急功近利,掙錢是第一標準,而非是為了改善當地人的生活,因為對於經濟命脈的金融行業來說,東南亞很多國家都保持了對中國資本的戒備。

而中國企業想打破不佳的印象,確實需要努力和技巧。

中國出海東南亞最成功的,當屬中國的手機產業鏈,在東南亞,VIVO、OPPO、華為等三款手機,在2016年,佔據東南亞21%的市場份額。

一些品牌的手機會有一些進入當地市場的小技巧,他們不寫“made in China”,而是寫美國設計——所以至今,很多東南亞人還以為部分手機是來自美國。

手機廠商會有一些贊助和公益舉動,來緩解這種尷尬氣氛,比如在印度,經常贊助他們最愛的板球運動。

中國企業恐怕不止在東南亞會有這種遭遇,在全球範圍都多多少少遭遇抵制,中國企業,想在國外成功,太難,中國企業成長驚人,只是中國的商業文明,卻一直在蹣跚慢行。

一帶一路,路在何方?

05

最近,全球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之一安永發布了東南亞金融科技(Fintech)報告——這份報道基於安永收集的251份金融科技公司的反饋,其中包括東盟國家地區最具代表性的170家金融科技公司,並結合了針對區塊鏈、資金轉移、數據分析、智能投顧等16項內容進行分析。

印尼繁榮的電子支付市場

報告顯示,印尼已經建立沙盒機制,目前擁有262家金融科技公司,2017年投資額達到2600萬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3.7倍,尤其在移動支付、P2P借貸方面取得長足進步。

憑藉人口優勢,印尼一直被認為是東南亞市場潛力最大的國家。

2016年,印尼人口達到2.6億人,人均GDP 3570美元,而且,根據研究調查公司WeAreSocial發佈的報告,印尼是2016年全球互聯網用戶增長最快的國家。

2017年年初,印尼的互聯網用戶已經超過1.3億,其中七成通過移動設備訪問——這無疑給海外企業創造了巨大的合作機會。

近幾年,阿里向東南亞電商Lazada累積增資20億美元、並且以11億美金注資印尼電商Tokopedia;騰訊向東南亞C2C平臺shopee前後注資5億多美元;印尼本地電商平臺Bukalapak也獲得了包括新加坡主權基金GIC在內的約5億美元融資。

新加坡亞洲金融科技的焦點

報告顯示,新加坡是東南亞金融科技最發達的地區,同樣建立了沙盒機制,擁有490家金融科技公司,2017年投資額達1.41億美元,主要發展財富管理和P2P借貸業務。

長期以來,新加坡政府都在推動區塊鏈發展,以改善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包容性。

在此前與東南亞各國財長舉行的會議上,新加坡財政部長王瑞傑曾強調新加坡政府要扶持促進區塊鏈等創新計劃,努力改善該地區的融資渠道。

“特別是,我們將支持像金融科技這樣的數字創新技術。例如,底層的分佈式分類賬技術為我們提供了許多低成本和安全的交易機會。這可以促進東盟內部服務不周的和未能充分提供的金融服務發展。”

馬來西亞亞洲新興金融科技中心

報告顯示,馬來西亞建立了沙盒機制,擁有196家金融科技公司,投資額達7500萬美元,主要發展支付與消費金融領域。

由於馬來西亞政治相對穩定、金融體系健全,因此其城市化率高達75%,是東南亞地區城市化率最高的國家。

加上中國與馬來西亞文化相通,國家關係友好,中馬雙邊政策優惠扶持,馬來西亞愈發崛起成為新興金融科技中心,被稱為“Fintech玩家勝地”。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馬來西亞的數字支付市場相當活躍,除了國人最為熟悉的支付寶與微信支付,馬來西亞本土的一些支付供應商例如Soft Space、Fave、GHL等都在積極拓展東盟市場。

泰國金融科技產業萌芽

泰國的金融科技產業還處於萌芽期,同樣建立了沙盒機制,擁有128家金融科技公司,投資額達1200萬美元,主要發展支付業務。

泰國是東南亞僅次於印尼的第二大經濟體,擁有6822萬總人口。

互聯網用戶數量達4600萬,滲透率為67%。智能機普及率超過60%,移動互聯網用戶超過66%,4G用戶超1000萬,並且還在快速增長。

一方面,因為泰國銀行貸款審批嚴格,也基本不對中小企業貸款,因此中小企業、個人用戶有可能成為P2P的借款用戶。

另一方面,東南亞的遊戲產業年增長速度迅猛,泰國是手遊領域人均付費最高的國家,虛擬貨幣領域很有開發潛力。

菲律賓向普惠金融前進

菲律賓擁有115家金融科技公司,投資額達7800萬美元,主要發展支付業務。作為東南亞第二大人口國家,菲律賓總人口超過1億,城市人口占比約44%;2017年,其互聯網用戶約有6000萬。

近年來,菲律賓金融科技生態系統一直在迅速增長,頗具發展潛力;但是,菲律賓金融科技解決方案的採用率依然很低,數字銀行在亞洲的普及率也是最低的。

電子銀行支付僅佔交易總額的1%。

有分析認為,菲律賓糟糕的基礎設施是一個主要的挑戰,加上開發人員和領導人才有限,缺乏健全的資金生態系統,沒有可擴展的電子支付替代方案等等,都是限制其發展的重要因素。

越南有限的金融科技活動

越南的金融科技活動非常有限,僅擁有77家金融科技公司,投資額為300萬美元,主要發展支付業務。

越南金融科技和零售銀行業的巨大發展空間主要受人口因素驅動。

美國商務部關於越南銀行體系的國別簡報估計,越南9300萬人中約75%使用有限的銀行服務,而其餘的25%根本沒有利用銀行服務。

不過,安永認為越南金融科技公司的數量在不久的將來將繼續大幅增加,吸引更多投資者的興趣。

越南目前的金融科技公司許多已經接受了來自國內外投資者的投資。到今年年底,越南接受投資的金融科技公司的數量可能會增加五倍。

安永發布的報告也指出,人才匱乏是東南亞各國面臨的最大挑戰——超過60%的金融科技企業認為難以找到合適的就職人員,特別是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的公司,幾乎全部企業都認為“本國缺少金融科技人才”,即使在數據相對客觀的新加坡,也有70%的公司認為存在“找人難”的問題。

由於本國人才的缺失,外來人才的引入成為大多數金融科技企業的選擇,在金融科技產業發展相對較好的新加坡、泰國、馬來西亞,外來人才的引入已經基本不存在問題,但其他國家的表現並不理想。

結語

總而言之,目前,來自世界各地的資本,都對東南亞各國的投資前景大為看好。

首先,東南亞本身具有很多投資主題 ;

其次,這是一個相對穩定的市場。

再次,東南亞醫療、商貿、和基建等相關產業的基礎較低,市場潛力巨大。

關鍵點,東南亞中產階級佔比超過總人口50%,具有強大的消費力。

與此同時,天然氣、橡膠、銀、糖等大宗商品的熊市已經結束,目前是投資的好機會。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資料來源:Google相關研究,安永東南亞金融科技報告,捷信集團相關報告,G20國家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淡馬錫相關研究,貝恩數據,WeAreSocial報告以及其他相關研究報告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