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可为什么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明朝从朱元璋开国到最后一个上吊而死的崇祯皇帝算起,一共传了16个皇帝,皇帝死了都得葬入陵园,而且按明朝的传统,爸爸儿子孙子孙孙子都得葬在一处,搞大团结嘛,死了咱一家人也要其乐融融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明十三陵是哪些人的陵,分别是:长陵(明成祖)、献陵(明仁宗)、景陵(明宣宗)、裕陵(明英宗)、茂陵(明宪宗)、泰陵(明孝宗)、康陵(明武宗)、永陵(明世宗)、昭陵(明穆宗)、定陵(明神宗)、庆陵(明光宗)、德陵(明熹宗)、思陵(明毅宗)。

而这一处“已死明皇帝”们的家就是现如今位于北京昌平区天寿山的明十三陵,可问题来了:“不是有16位皇帝吗?怎么十三陵里就葬了13位呢,另外3个皇帝去哪儿了?”

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可为什么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1

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陵寝-南京明孝陵

少的第一位就是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众所周知,老朱当时开国后是在南京定的都,那会儿北京是他的四儿子燕王朱棣的封地,试想,老爹死了,怎么可能去葬在儿子的封地上呢。因此,老朱当年喊出了:“我爱南京,只葬南京!”的口号,死时葬在南京钟山的“明孝陵”。

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可为什么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

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

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

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可为什么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2

明第二帝朱允炆为何没葬进十三陵?

接下来没有进明十三陵的就是朱允炆了,可以说朱允炆本来是堂堂正正当皇帝的人,只需要等老爹死了就能上位,算是含着金汤匙、攥着金饼出生的。可结果却未能进入,说起来也是要抹一把心酸泪啊。

据说,建文帝朱允炆当皇帝前,他爷爷朱元璋就有点不放心,提醒他,你当了皇帝要当心你的那些叔叔不服。并给他留下一个包伏,让他遇危难时打开。

后来,果然,四叔燕王朱棣发难,兵戎相见。从北京杀到首都南京。大兵很快攻进皇城。建文帝朱允炆不知如何是好,他忽然想起爷爷当年交给他的那个包,赶紧拿出来,打开一看,是四套僧衣,还有佛家度牒,并且备有剃刀一把……孙子朱允炆很理解爷爷朱元璋良苦用心。

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可为什么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当即,三个身边跟随的人同他自己剃光头发,穿上僧衣,从城角门逃之夭夭……等燕王朱棣打进皇城时,活不见人,死不见尸,不知他逃往哪里。有人说他乘船逃往海外,于是有人传,说郑和几次出洋是被朱棣派去寻找朱允炆的……只不过找了这么久,还是没有找到而已。朱允炆至今都下落不明。

也有人说建文帝朱允炆在某寺庙当了和尚,活了七八十岁才逝去。人们感叹朱元璋早年当和尚,居然也给孙子留了一条佛家的生路。当然,这一切有待史学界进一步考证。

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可为什么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3

明第七帝景泰帝朱祁钰为何葬在北京西郊的金山?

1435年九岁明英宗朱祁镇继皇帝位。1449年蒙古瓦刺首领也先进攻大同,大太监王振怕自己的家乡蔚州有失,鼓动明英宗亲征,可是几场战役大败之后,在土木堡皇帝朱祁镇被俘虏的消息传到京城,就立了他的弟弟朱祁钰为监国,于谦为兵部尚书,主持抵抗。

朱祁镇回国后发动政变,景泰帝被降为郕王,死后以王礼葬于北京西郊金山。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追复景泰帝号,但并未迁葬,而只是将郕王墓就地扩建为景泰帝陵。

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可为什么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这样做一来是入土为安,一动不如一静,二来也是考虑到财政问题,避免过于靡费,三来身为英宗嫡长子的成化帝笃信鬼神之说且为人宽厚,大约也不希望结下深仇大恨的父亲和叔叔在九泉之下还缠斗不休吧。

明朝明明有十六位皇帝,可为什么北京只有明十三陵?

这就是明十三陵为什么少了三个皇帝陵墓的原因,那去过明十三陵的您,还知道哪些关于明十三陵的故事呢?欢迎在文末留言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