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習慣難培養?“執行意圖”:你可能只進行了認知層面教育

好的習慣對每個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好習慣的養成卻非易事。

為了保持健康,你告訴自己每週要去運動,結果去了兩天就不想動了;你想把英語學好,下載了個詞彙軟件,堅持打卡了一星期,這個軟件就再也沒打開過了。

作為成年人想形成一個好習慣都如此困難,更別說對於一個天性自由的孩子。

家長希望孩子能夠放了學按時寫作業;看書的時候保持一個良好的坐姿;自己玩過的玩具可以自己歸納整理,但家長通常採用的是說教的方式。

不斷的嘮叨孩子“趕緊寫作業”、“要坐直了”,“快把東西收起來!”

在你說的時候孩子會改變一下,但是在沒有人提醒時孩子仍然會我我行我素,好的習慣並未養成。

習慣最好是從小培養起,小孩子是可塑性強的時期,小時的習慣奠定了很多後期的基礎。因此習慣的培養要從小做起。

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只用說教的方式難以達成良好效果,家長應該明確對於良好的習慣哪些方式是有效的,提高培養習慣的成效。

孩子習慣難培養?“執行意圖”:你可能只進行了認知層面教育

在瞭解培養孩子習慣的方法之前,我們首先來看兩個概念:“目標意圖”和“執行意圖”

目標意圖是指完成某個特定的事情的想法。目標通常是我們行動的動機,目標意圖強調目標的重要性。

我們經常會給孩子制定一個目標,告訴孩子不要挑食,每天多喝水,每天讀一篇文章等等。但是我們通常忘記告訴孩子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的目標對於孩子來說有什麼意義。

目標是行為的動力,但是隻有對於行動者本人來說目標是有意義的。

目標的動力作用才能發揮作用,更好的實現目標。

給孩子結果的同時應該告訴孩子為什麼。

“執行意圖”主要是告訴孩子如何實現目標,有了目標但是孩子不知道該怎麼做同樣沒有作用。

執行意圖就是教給孩子做事情的方式方法,在什麼情況下要去做什麼樣的事情。

在培養孩子習慣的過程中家長通過“如果……就……”的方式去聯繫。

比如想下次方便找到玩具在哪裡,就要在玩完之後把他們收拾好;

如果不想看東西不清楚,就要在寫作業的時候保持良好的坐姿。比如想要長高,就要膳食均衡。

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我們要給孩子建立事情行動和結果間的聯結。

不僅讓孩子知道目標是什麼,還需要讓他了解到該如何去做,更加直觀的聯想,基於目標啟動行為。

孩子習慣難培養?“執行意圖”:你可能只進行了認知層面教育

認知層面說服難移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單純的說教在培養習慣方面的效果不太好,很多家長不斷告訴孩子你要做什麼,你不要做什麼。

“目標意圖”的理念通常就是想改變孩子的認知,讓孩子知道什麼樣的行為是好的,要具備什麼樣的目標。

但是這種認知層面的方式沒有告訴孩子通往目標的途徑是什麼

就像帶著孩子去爬山,我們只告訴孩子我們要到山頂去,孩子的認知發育社會經驗都比較缺乏,那麼該如何才能爬到山頂呢,孩子並不知道。

爬到山頂對於孩子來說是個目標,而這個目標僅僅是在認知上知道了而已,那麼該如何達成目標呢,孩子在這方面是模糊的。

所以僅僅依靠說服教育,孩子的習慣是很難養成的,“目標意圖”的思維模式有一定的侷限性,無法發揮出更大的功效。

孩子習慣難培養?“執行意圖”:你可能只進行了認知層面教育

認知層面的教育沒法改變孩子的壞習慣

我表姐經常跟我抱怨他們家的孩子寫作業特別拖沓,邊寫邊玩,都跟孩子說了多少遍這樣不好,要集中精力抓緊時間完成,可就是不聽。

怎麼讓他好好寫個作業這麼難。甚至乾脆說這個孩子看樣子就不是個學習的料。

我們家長回想一下,多少也會有類似經歷,其實我們並不應該單純的指責孩子,不是每個孩子都能具備主動學習的意識和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能力的。

這需要家長協助改掉不良習慣。

家長的協助不是告訴他道理,很多時候孩子也知道這樣做對,那樣做不好,但是知道是一回事,做到又是另外的事情,所謂知難行易就是這麼個道理。

因為為了讓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不僅要告訴孩子道理,從認知層面知道目標,更需要讓孩子知道應該怎麼做,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利用“執行意圖”形成條件反射,培養好習慣

條件反射是當俄國心理學家巴浦洛夫提到的一個概念,是在一定條件下,刺激和反應之間建立起神經聯結。

比如望梅止渴就是一個很典型的條件反射,梅子就是刺激,口水就是反應。

父母可以通過執行意圖,幫助孩子形成目標和行為之間的條件反射,比如目標就是讓孩子好好寫作業,行為就是在寫作業的過程中不能玩玩具,坐在書桌前。

慢慢的孩子就會做到不完玩具很快寫完作業。為了形成更好的效果,還可以進行強化。

即當孩子完成了某個特定的目標我們就給孩子提供某種他很喜歡的獎勵,一段時間之後即使沒有了獎勵孩子仍然會按照原有的習慣去做事情,這也就意味著習慣的養成。

孩子習慣難培養?“執行意圖”:你可能只進行了認知層面教育

在具體操作層面上家長可以參考下面的方式

  • 引導孩子去想象達成目標後的場景

作為一名成年人會幻想等我我有錢了會怎樣幸福,所以會更加努力的賺錢,比如孩子也會幻想我長大了就該多自由,所以會多多的吃飯。

所以當我們希望孩子養成某個習慣,可以給孩子描繪達成某個目標後的樣子,利用孩子對目標實現後的滿足感激發孩子當前行動的動力。

像爬山,我們可以讓孩子盡情的想象爬到山頂之後的成就感,俯瞰山下的美感。

集中精力寫作業,半個小時就能完成,剩下的時間就可以找小夥伴去玩耍。

想象到目標達成後的場景會讓孩子更有動力去實現自己的目標。

  • 設想可能存在的困難

目標的達成不會一帆風順的,只有充分的預估到可能的困難,才能有針對性的做好準備去應對困難。

習慣是很難養成的,就是因為實現的過程中會遇到諸多攔路虎,這個攔路虎可能是自身的,也可能是外界的。

首先讓孩子自己去想為什麼目標難以達成,在孩子列舉困難的基礎上家長參與討論完善。

比如要爬的山很高,在爬山過程中孩子可能會累了,渴了,也可能會崴著腳。直立坐姿來看書,但是身體會告訴自己躺在沙發上更舒服。

這些都是阻礙,要讓孩子明確清晰的知道在實現目標過程中可能會有哪些困難。

孩子習慣難培養?“執行意圖”:你可能只進行了認知層面教育

  • 陪伴孩子制定克服困難的計劃

下一個階段就需要執行意圖的思維發揮作用了,孩子已經明確自己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也知道了打成目標過程中可能會存在的問題。

在這個階段需要家長協助孩子分析障礙,進一步明確如何去克服障礙。

比如可能會口渴,就需要多備點水,如果累了,平時就應該多鍛鍊,玩意崴腳了,最好準備一些簡單的包紮工具包。

讓孩子掌握了實現目標的思考模式,養成良好的習慣。

好習慣的養成單純靠家長認知層面的說服收效甚微,家長要明確掌握執行意圖才是塑造好習慣的關鍵。

不僅知道要達成什麼目標,更重要的是知道怎麼做。建立條件反射,習慣自然養成。

家長可以設想一個想讓孩子養成的習慣,按照“執行意圖”的思維模式幫助孩子建立行為和目標之間的反射。

孩子習慣難培養?“執行意圖”:你可能只進行了認知層面教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