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升:在橫山感受生命吶喊

印象中,傳統的中國人,絕大多數是內斂謙恭、不喜張揚,也不善言語的,尤其是陝北人。他們就像那綿延千里、沉默千年的黃土高原,縱然宏闊魁梧,卻也如一頭被馴服的巨獸,靜靜地橫亙在地球表面的一隅,也都年復一年,月復一月,日復一日地忍受著怒吼的寒風、肆虐的沙塵、瀰漫的風雪。然而,也有例外,比如陝北人自己創造的秧歌、腰鼓、信天游,只要他們投入這三種原生態的民間藝術表演中,那種奔放,那種狂野,那種忘乎所以、驚天動地的激情釋放,宛若向廣闊的世界、浩渺的宇宙宣告著生命的存在。

年初,應評論家李建軍邀約去榆林橫山,平生第一次於冬天踏上黃土高原這片古老的土地。

橫山也即橫山區,隸屬陝西榆林市管轄。地處陝西省北部,黃土梁峁丘陵區北端,毛烏素沙漠南緣,明長城腳下,無定河中游,僻處內蒙古、陝西交界,古稱塞北邊陲。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北部為風沙草灘區,地勢平緩,分佈有大小不等的灘地寬谷;南部為黃土丘陵溝壑區,梁峁起伏,溝壑縱橫;無定河、蘆河和大理河川道區,地勢平坦,土壤肥沃。境內橫山山脈,橫山區因橫山而名。

橫山的冬天確實別具味道,雖然寒風刺骨,萬物凋敝,滿眼單調孤寂,但那正是生命沉默思考、養精蓄銳的季節,生命在沉默時的那種淡定、堅韌、剛毅、沉靜、挺拔,不也正預示著生命來年的循環往復、破土而出麼?所以,黃土高原冬天帶給我的,是有別於其他季節的另一種景緻,另一種壯美,另一種震撼。

橫山的羊肉也的確鮮美、好吃,而此次橫山之行,印象最深刻而令我震撼的,是安塞腰鼓。也許你會產生疑問,安塞腰鼓不是產於安塞麼?橫山的安塞腰鼓,難道有正宗的安塞腰鼓正宗、精彩、震撼?不瞞你說,起初我也產生這樣的疑問,然而主人聽罷笑了,說安塞腰鼓並非產生於安塞,而是起源於橫山。主人這麼說,我還是不信,帶著疑問,我求助於度娘。果不其然,度娘提供的信息明白無誤:安塞腰鼓起源於榆林橫山,在明代後期,由於災荒與農民起義,安塞已經人煙稀少,安塞人由榆林橫山遷過來,也把橫山的腰鼓帶到了安塞。

腰鼓,我以前在電視上多次看過。它是流傳在陝西省北部安塞縣一帶的一種傳統民間廣場群體藝術,展現了陝北人民的一腔熱血,是陝北民間藝術中獨特而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

安塞腰鼓是一種獨具特色的傳統民間大型舞蹈藝術形式,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獨具魅力的安塞腰鼓像掀起在黃土地上的狂飆,它在長期流傳過程中形成了粗獷豪放,剽悍威武,剛勁激昂,氣勢磅礴,渾厚雄壯,威猛剛烈,鏗鏘有力,舞姿優美,瀟灑大方,流暢飄逸,快收猛放,有張有弛,群而不亂,變化多端等特點。安塞腰鼓融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為一體。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場地限制,也不受人員多少制約。大路上、廣場裡、舞臺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單打,可雙人對打,也可幾十人乃至幾百人群打。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著陝北高原民眾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與性格。正因為它豪邁奔放的黃土味道,壯觀震撼的場面,安塞腰鼓被譽為天下第一鼓,知名度也隨著電視的普及聲名遠播。

那天上午,我們在橫山武鎮高崗故居前的一塊寬闊的山凹處,目睹上百人的民間腰鼓表演。

碧空如洗,陽光燦爛。凜冽的寒風下,伴隨著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上百名全副武裝的紅男綠女像猛虎出山,龍騰虎躍、擊鼓狂舞,此時只見漢子們鼓槌揮舞,綵綢翻飛,鼓聲如雷,震撼大地。單打者騰躍旋跨,時如蜻蜓點水,時如春燕銜泥,時如烈馬奔騰,時如猛虎顯威;群打時則排山倒海,步伐鏗鏘,陣容威武雄壯,氣勢逼人。那一刻,我見證了生命的活力,激情的釋放。那一刻,我想他們或許正宣洩著煩惱、憂憤、悲傷,但或許更多的是快樂——勞動的歡樂,收穫的歡樂,家人團聚的歡樂。安塞腰鼓敲出的節奏展現出的——不正是生活的節奏,人生的滋味,黃土高原四季流轉年復一年的生命吶喊?這吶喊之於舞者,一如驚濤拍岸,春雷滾地,狂風怒吼。這吶喊,也一如春筍拔節,鮮花怒放,鳥兒鳴叫,狼嘷虎嘯……全都是為向世界宣告自己生命的尊嚴與存在。眼前這安塞腰鼓忘情的表演者,他們的擊鼓狂舞,震天吶喊,也讓人不由得聯想起他們長年累月在黃土高原那日復一日、月復一月、年復一年的艱辛勞作,他們那長年累月所承受的壓力,所經歷的辛勞,所積蓄的委屈、憂傷、歡樂與淚水,都渴望著在這一刻像潰壩般得以宣洩、釋放……

主人說,這些腰鼓的表演者,大都是從周圍的村莊自發組織,自己開著車彙集到這裡來的。他們當中,有的是從外地打工、奔波了一年之後回到家鄉準備過年的鄉親,有的則是在家貓冬相對清閒的普通農民,他們都是腰鼓和秧歌的愛好者。逢年過節,他們都會自發組織起來,在村莊的曬穀場或鄉鎮的廣場縱情瀟灑。令我意外的是,印象中貧困落後的農民,許許多多的人如今也開上私家車了,而且是開著私家車前來參加腰鼓表演,真是今非昔比,活得富裕、活得瀟灑了!

看著眼前忘情打鼓吶喊的舞者,我不由得心生疑問:當初,為何腰鼓這種民間藝術形式會在陝北安塞一帶如此流行?

主人介紹說:這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

安塞區位於陝西省延安市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訊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廣泛的群眾性。

在一些主要流傳地區,幾乎是村村有鼓隊,家家有鼓手。而且世代傳承,經久不衰。

關於腰鼓,先秦早有詩云——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于嗟闊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

這首詩,寫出了安塞腰鼓的表演達到了高潮時的盛況,人,舞,鼓匯成了茫茫一片。這是對生命偉大力量的由衷讚歎,也突出這力量體現了生命力的奇偉磅礴。同時也彰顯了陝北人民渴望擺脫貧困創造美好生活和不可遏止的力量。

安塞腰鼓,無疑是屬於黃土高原的。唯有生存於這方土地上的人群,才能創造出此等奇觀,也才能憑藉它而釋放其內蓄的偉力。

告別橫山,我的耳邊也不由得響起南宋詩人陸游另一首關於安塞腰鼓的詩——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樸古風存。

從今若許閒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