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唐朝後期藩鎮造成的割據勢力,嚴重消弱了

中央集權的力量,不僅僅在經濟上有所體現,而且軍事控制權也被削弱。各藩鎮節度使掌握著本地稅收,軍事上擁有自己獨立強悍的武裝力量,將士世代相承,嚴重削弱了唐朝中央的集權統治力量。最終,唐朝為藩鎮所滅,自此進入了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時代。

經“陳橋兵變”後,北宋建立,宋太祖趙匡胤吸取了唐末依賴藩鎮割據和武將專權,最終導致覆國的教訓,推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加強中央集權。最著名代表事件的就是“杯酒釋兵權”,通過這種兵不血刃的方式,宋太祖解除了朝中大將的兵權,此後幾十年,宋太祖陸續消減了各地節度使的實權,將權力收歸中央,並結束了唐末開始的藩鎮割據的局面。

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

一、宋代的經濟發展

因唐朝較為開明的對外政策,經開元盛世,使得唐朝曾為亞洲各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中心。經過數百載的財富積累,為宋打下了堅實的財富基石。而且宋朝城市商品經濟及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北宋政府在廣州等地設置“市舶司”,負責管理對外事務和貿易,徵收商稅。

宋朝在城鎮經濟方面,打破了唐以來的市坊界限,商業交換品的種類迅速增加,許多農副產品和手工業品開始轉向市場,僱傭關係也隨之出現,農業、手工業商品經濟發展繁榮。世界上最早錢幣交子出現並得以推廣,整個對外對內的貿易,整個社會的經濟呈現繁榮的景象,葛金芳認為,宋代整體社會經濟引人矚目

的發展可以被喻為中國歷史上從傳統向近代轉變的首次啟動。

按照歷史學家的統計,宋朝中國小農經濟為主的農業技術基本上達到了頂峰,超過10萬人的大型城市,在宋朝超過了50座。宋朝的經濟達到了超前的繁榮,真正的實現了藏富於民。據史書記載,北宋財政收入大約1.5億兩白銀,南宋大約1億兩白銀,整個宋朝時期平均財政收入大約是明朝的10倍,因此其財富能力可見非同一般。

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宋代百姓商業活動

靖康之難後,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以及北方強大遼金等崛起帶來的壓力劇增。南宋的歲貢壓力增加。為此,南宋政府採取鼓勵外商的政策,與周邊國家及阿拉伯國家的經濟交流,為南宋積累了大量的財富。

二、宋代的軍事管理制度及利弊分析

自宋以來,宋朝就實行“重文輕武”的政策,其原因就是武將出身的宋太祖,其皇位取得的原因就是其自導自演了一出“黃袍加身”的好戲,從後周奪取政權。因此宋太祖登基為帝后,對武將也極為忌憚,因為害怕歷史的重演,可以說這是宋軍事力量薄弱的源頭。

為了將軍事管理權

集中在皇帝手中,宋太祖將實力最強大的禁軍分別劃歸互不統屬的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等“三衙”統領,但調兵之權歸樞密院。實現了統兵權和調兵之權的分離,這些舉措有利於加強了皇帝對兵權的控制,同時,三衙各有職守,不相統屬,“舉天下內外之兵皆屬侍衛司”。

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在軍事管理方面,不僅僅在調兵權和統兵權方面實現了分離,還實行了更戍法,規定禁軍定期更換駐地,而統兵將領並不跟隨軍隊調動,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武將專權。另外,挑選各地方的精壯士兵入選禁軍,禁軍半數拱衛京師,另一半駐守各地,以達到“強幹弱枝”“內外相制”的目的。這些措施雖然免去了武將專權的威脅,但是也存在著一些弊病。

由於兵權過於分散,調兵權、統兵權、握兵權在不同的人員手裡,因不同人員相互掣肘,主帥沒有實權,只能按照皇帝既定的政策指揮,對快速作戰十分不利,造成調兵速度較慢,上層指令傳達慢、作戰速度遠遠不及等問題。在兵貴神速的時代,貽誤了戰機,也削弱了宋軍的戰鬥力。

同樣,由於宋太祖對於武將過於忌憚,便下令士兵每三年更換一次將領。這一措施雖然降低了武將篡位的可能性,加強了中央集權,卻也造成了宋朝軍隊“將無常師,兵無常帥”和“兵不識將,將不識兵”的慘淡局面。直到宋神宗知其弊處,進行相應的變革,然而這也是在中央集權下變革的小水花。因其根深蒂固的防止武將專權的思想,並未改變這種局面,未抓住事情的本質,為後期的兵弱埋下了隱患

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三、宋代的軍事戰鬥力--百萬“熊兵”

縱觀整個宋歷史,我們可以知道宋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特點:“內外相制,強幹弱枝”;具體的措施如下:

1、分割軍權,皇帝直接掌握軍隊的建設安置、調動和指揮大權,軍事力量佈防及佈置體現了最初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目的,最終集中軍權於皇帝手中。

2、分割宰相權力,防止大臣專權,為了加強皇權,選擇削弱臣權,而削弱臣權的最好辦法就是分權,同一職位由多人擔任。這樣直接導致宋朝出現了官僚機構臃腫,人員冗餘、偷奸耍滑、工作效率低下等問題,這種問題就是所謂的“冗官”。

3、重文輕武

,北宋時期科舉制有了進一步的發展,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進士及第者成為“天子門生”,考試科目減少,錄取名額比唐朝大為增加,科舉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文人數量劇增,以文臣御武事。

同時,宋太祖時期規定,若有流民,便將流民收編為軍隊。若有叛亂,便將叛軍收編為軍隊。宋太祖的這一規定,宋整個軍事力量必然會出現老弱殘兵、質量參差不齊、素質低下等情況,造成冗兵,軍費支出增多,軍費壓力增大。同時,新的將領與士兵總是會有磨合的過程,軍隊作戰指揮不靈,戰鬥力明顯下降。

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南宋時期,宋實行士兵招募制收編流民的招兵政策,“人給二頃(田),出甲士一人,及三頃者出戰馬一匹”。又使得宋朝要汲取社會財富來供養士兵。軍費的大量開支,加大了宋庭的財政壓力。另外軍費自上而下經過層層分撥,再經過邊鎮將領及官員的貪腐和剋扣軍餉,使得士兵的戰鬥裝備及補給不足,嚴重落後於周邊兵強馬壯的金國、遼國。除此之外,冷兵器時代,鋼鐵鍛造生產能力受到限制。宋當權者鼓勵農桑,對牛馬的養殖及訓化,戰馬數量遠遠比不上畜牧民族的金遼,作戰過程中,騎兵的戰鬥力相對來說稍弱。

據史料記載,宋建立之初,朝廷直接管轄的禁軍數量只有19萬人

,此後幾十年間禁軍增加到82萬人,加上地方廂軍,總兵力達到125萬,百萬兵力,實際的戰鬥力卻日益下降,以數量補充質量差距的想法終究是空談。因兵額增加及官員的中飽私囊,軍費不足,軍隊中便允許經商,此風氣一長,軍隊訓練荒廢,對西北小邦的戰爭也屢戰屢敗,宋庭又再增兵,經費不足再讓各軍經商,結果造成兵越多國力軍力越弱的局面,形成惡性循環,造成靖康之恥的結局,數千皇族被俘,百萬熊兵的稱謂由此而來。

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四、宋百萬兵力戰鬥力弱的分析

宋朝在數百年同遼、金和元的對峙與戰爭中,往往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軍事能力軟弱,我認為宋代空有百萬兵力而戰鬥力極弱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原因。

1、軍隊疏於軍事力量訓練,宋初軍隊的訓練十分嚴格,史稱宋初“禁軍黥面營處,衣食公上,早教日閱,無得番休”。賞工制度在北宋前期應用的相當普遍。然而後續的軍事訓練過程中,存在著只重形式的缺陷。宋朝官僚機構腐敗,更戍法廢除後又出現新的問題,存在疏於訓練偷安的現象。

2、募兵制的弊端,雖然維持了一支龐大的常備軍,但是由於官僚機構的腐朽,增加了宋的財政壓力,但軟弱的軍事實力歸根究底是軍隊人員的多而濫。“贏疾老怯者又常過半

”,“戰則先奔,致勇者亦相牽而敗”。

3、重要的還有當權者支持以文臣御武事,在軍事策略上實行不同的“將從中御”。朝廷在不適當地干預前方軍事的部分情況。

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4、在軍隊中掌握實權的不是將軍,而是一些文官

,這些文官固然文學素養較高,然而並不代表這軍事才能的突出,軍隊管理上也會有不足之處。南宋高宗時期,秦檜專權,任用無能庸將治軍,武將權力被削弱,軍事訓練無人問津,也出現了士兵怠惰的局面。整個龐大的宋軍隊伍中,缺乏真正有真才實幹的驍勇將領存在也是兵弱的關鍵因素。

北宋時期的“將從中御”、“內外相制,強幹弱枝”、“守內虛外” ,這策略中也體現出了皇權對將權的防範和牽制。南宋時期的文臣御武事, 在很大程度上又體現了相權對將權的束縛於貶抑。這完全是宋朝當權者過分中央集權的必然結果,也是宋當局者自己造成的。

宋代衰亡歷程:宋代擁有百萬“熊兵”,為何國富而兵不強?

五、總結

國弱就捱打被欺的情況在歷史很是常見,在北方遊牧民族的打壓下,以及宋消極防禦的的戰略下,據史料記載,澶(chán)淵之盟後,以宋庭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為條件,這極大增加了宋的財政壓力。這樣的歲貢壓力,也為宋朝當權者鼓勵商品經濟及對外貿易奠定了基礎,宋朝一改歷朝歷代的“重農抑商”政策,提高了商人的地位,鼓勵商品經濟的發展,來減輕歲幣的壓力。並且在此基礎上,宋朝並未放棄對於“小農經濟”的重視,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宋的經濟繁榮。然而富饒的經濟也會遭到周邊國家的覬覦,通過戰爭獲得利益,以此陷入循環。

當然,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知道,一些驍勇善戰歷經腥風血雨成長起來的將軍,協調統一指揮

,集中兵力,這樣的軍事戰略才是戰爭取得勝利的決定性因素。而兩宋時期皇權和相權對將權的牽制就註定宋軍軍事力量的不足與積弱,宋軍往來行動遲緩,戰法呆板,分兵又造成處處捱打被動,卻不願集中兵力,統一指揮,這也是宋太祖以來“兵威不振”的重要原因,也直接的造成了宋代百萬“熊兵”國富而兵不強的局面。

綜上,這也許就是為什麼宋代國富而不強的原因吧!

參考文獻:

1、葛金芳《宋代經濟:從傳統向現代轉變得首次啟動》《中國經濟史研究》

2、《宋史》卷190《兵志》四《鄉兵》一

3、《武經總要.前集》卷1卷2

4、《宋朝兵制初探》王曾瑜

5、《歷代名臣奏議》卷220呂景初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