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斷燒錢買平安的皇帝,國亡妻辱後,寫下一首絕唱,名垂青史

宋朝寫詞的名人很多,級別也很高,連皇帝當中都有一流的詞人。這個皇帝當然不是趙家兄弟,而是南唐後主李煜。嚴格意義上說,李煜不是皇帝,只是國主,比皇帝低一個級別。

五代十國是個武人當國的時代,可是開國皇帝的後代中,能征善戰的卻很少,大多數連祖宗留下來的地盤都守不住,更不用提開疆拓土了。萬一選出一個奇葩的繼承人,江山易手更是常事。南唐就攤上了這樣一個繼承人。

南唐的國號是“唐”,自稱是延續了李唐的血脈,但史學家都認為兩者毫無關係,南唐開國皇帝李昪,聲稱自己是唐憲宗的子孫。這個南唐最後斷送在李煜的手中,不過,也恰恰是這個李煜,使原本默默無聞的南唐名垂青史。

一個不斷燒錢買平安的皇帝,國亡妻辱後,寫下一首絕唱,名垂青史

李昪原名徐知誥,是南吳政權的權臣,南吳政權則是唐末藩鎮之一,佔據江淮之地。只傳到第二代,南吳就不行了。徐知誥把持朝政,被封為齊王。公元937年,南吳皇帝把帝位禪讓給徐知誥。

兩年後,徐知誥告訴天下人,自己本名叫李昪,是唐憲宗的後代,所以把國號改為唐,史稱南唐。此時,真正的唐朝已經滅亡了三十年,即使真是李唐後人,也沒人把這個山寨版的唐朝放在眼裡。

南唐佔據的地方是現中國最富裕的長江中長遊,在唐末混戰中受到的破壞較少。大量北方漢人的流入,帶來先進的文化和技術,使南唐成為當時的繁華之地。

一個不斷燒錢買平安的皇帝,國亡妻辱後,寫下一首絕唱,名垂青史

李昪還算是能打一下的,先後攻滅了閩國和楚國,成為南方最大規模的割據政權。不過,中原地區的後周政權越來越強大,完全壓制住南唐。壽州一戰,後周皇帝柴榮親征,消滅南唐水師主力,嚇破了南唐二代李璟的膽。

李璟不得不割讓長江以北的地盤,並去掉國號和帝位,改稱江南國主。李璟把國都也從建康遷到南昌,遠離長江邊上的後周軍隊。鬱悶的李璟沒兩年就去世,國主之位意外地落在第六個兒子李煜頭上。

為什麼說是意外?因為李煜根本不想當皇帝,他喜歡詩文書畫,是個風流才子,對政治一點興趣也沒有。皇位原本應該是太子弘冀的,可惜他命短,連自己的老爹都熬不過,還沒繼位就病死了。於是,李煜被立為太子,成為法定接班人。

這時,後周也換了主人,趙匡胤代周建宋,唯一沒有改變的是統一天下的雄心。李煜知道自己不是宋朝的對手,不停地花錢買平安,討好趙匡胤,但求宋朝不要來攻打。其實是過一天算一天,只要趙匡胤的統一之路沒走完,就輪不到南唐挨刀。

一個不斷燒錢買平安的皇帝,國亡妻辱後,寫下一首絕唱,名垂青史

李煜的文學修養極高,登基前就寫過很多情詩豔詞,天下有名。在治國方面,李煜也不算差,畢竟南唐和南吳統治江南數十年,名臣舊將積累了不少,李煜知道自己不是治世的明君,所以對大臣的意見還是能聽得進。

李煜多次下令減免稅收,免除徭役,使百姓得到休養生息。不過,作為理想主義者,他也進行了一些過激的改革,想恢復古老的井田制,因地主豪強的反對而失敗。總的說來,李煜對戰爭沒有什麼興趣,江南百姓的生活比較平靜祥和。

趙匡胤對於南唐以安撫和敲詐為主,每年收取五萬金的歲貢,遇到重大戰事和禮儀活動時,經常索要鉅額賀禮,基本上是把南唐當成提款機。李煜不得不忍辱負重,以換取一時的平安。

等到趙匡胤將其他諸國一一平滅後,終於輪到南唐了。這是李煜的悲哀,他沒有做錯什麼,一直保持對宋朝的恭敬,給了那麼多錢,仍然無法逃脫滅亡的命運。

一個不斷燒錢買平安的皇帝,國亡妻辱後,寫下一首絕唱,名垂青史

趙匡胤用一句“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便打發了李煜的詰問。統一不需要理由,秦始皇之後,統一便是中國的大勢,割據一方不再受到歷史的認可。

公元974年,宋朝終於發動了滅南唐之戰。南唐為了防備宋朝,幾十年來一直在做準備。使得宋軍推進得很不順利,整整花了半年,才攻到金陵城下。

和後人想象不同的是,南唐的抵抗相當激烈,李煜親自登上金陵城牆巡視,鼓舞士氣。使宋軍久攻不克,趙匡胤一度想放棄進攻。金陵之戰持續了很長時間,城破後,多位南唐大將堅持巷戰,死戰不退,讓宋軍付出很大的代價。

一個不斷燒錢買平安的皇帝,國亡妻辱後,寫下一首絕唱,名垂青史

公元975年,李煜見大勢已去,不得不上表投降,南唐完全滅亡。宋軍滅南唐花費了14個月,與之相比,宋滅其他小國,少則1個月,多也不過五個月。南唐政權無論是民心,還是士氣方面,都相當出色,至少李氏一族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昏君。

對於李煜來說,亡國奴的生活開始了,但他的歷史地位卻即將迎來高峰。李煜投降後,被押到東京。趙匡胤封他為違命侯,顯然是對他抵抗這麼長時間非常不滿,一絲必要的尊敬都沒有了。

李煜的人生分為閒散皇子、一國之主、亡國之君三個階段,他早期的作品以抒情愛戀為主調,多用來歌頌美女、美景。亡國後,寄人籬下,每每想起江南故國,便不勝自哀,愁思佔滿心頭,創作出一批千古絕唱。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一個不斷燒錢買平安的皇帝,國亡妻辱後,寫下一首絕唱,名垂青史

論言情,李煜也許並不比柳永更加有才氣,但論哀愁,世間絕無人能超過李煜。只有他才切身體會到亡國之痛,國破家亡這句話對別人來說,是個比喻,對李煜則是切切實實的親身經歷。

民間傳聞,趙光義登基後,經常召李煜的妻子小周後入宮,整夜不歸,這是太宗強行臨幸小周後。每次回來,小周後都要大罵李煜。作為一個男人,李煜的尊嚴被剝得蕩然無存。

雖然正史並無這方面的記錄,可誰能說肯定沒有此事呢?李煜對故國的哀思完全寄託在一首首詞中,既讓他千古留名,也害了他的性命。趙光義忍受不了他對故國的眷戀,賜了一杯毒酒,讓他追隨故國而去了。

公元978年的七夕,李煜毒發身亡,年僅42歲。七夕生、七夕亡,也許這個浪漫的日子,是他最好的歸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