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後,為何把進攻作為戰場上主要作戰方法

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後,為何把進攻作為戰場上主要作戰方法

在二戰蘇德戰爭中,德軍寧可投降也不撤退,除了古德里安和曼施坦因等少數將領戰場抗命下令撤退外,其它將領基本都是拼死效忠元首,把進攻作為了戰場上的主要作戰樣式。那麼,德軍為什麼不使用一些靈活的戰略戰術,為防禦作戰贏得機會呢?

進攻再進攻,二戰德軍自始至終都把快速打擊作為戰術首選,不成功則成仁

二戰歐洲戰場以德國閃擊波蘭開始,又以蘇軍佔領柏林結束。雖然整個過程延續了六個年頭,傷亡幾千萬人,但德軍一直在灌輸進攻的思想,哪怕在蘇軍攻佔柏林期間,德軍得到的命令仍然是進攻。

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後,為何把進攻作為戰場上主要作戰方法

與德軍的進攻相比,蘇軍在戰爭打響前,撤退基本成了常態,直到莫斯科戰役才算穩住陣腳。德軍為什麼不允許以稍作後撤為條件再進行更進一步的進攻戰鬥呢?這與德軍的戰爭設想有很大關係。

1938年開始,德國的經濟出現穩步抬升,軍事力量也得到顯著加強,由此元首的侵略擴張思想開始膨脹,也是從這時候起,德國舉國上下出現了自信和唯我獨尊的思想意識,元首正是利用這個契機開始整肅軍隊,與意大利日本結成軸心國同盟,開始了稱霸歐洲的戰爭準備。

如果說德國閃擊波蘭是對英法等國的試探,那麼,德軍閃擊西歐以及佔領法國就成了元首下決心進攻蘇聯的前奏。也是從閃擊波蘭成功開始,德軍制定了快速打擊蘇聯的策略,這個計劃的核心就是進攻再進攻。

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後,為何把進攻作為戰場上主要作戰方法

不準撤退的命令,伴隨德軍從進攻到防禦的整個過程,這是德軍能夠抵禦蘇軍強大反攻的基石

由於德軍統帥部在制定巴巴羅薩計劃時,就沒考慮到會遭到失敗,因此,當戰爭打響後,德軍所有的戰鬥都是以進攻形式展開的,哪怕是防禦戰鬥也都是以先發制人作為先導。

在莫斯科戰役遭到失利以後,德軍相繼展開了多個進攻和防禦戰鬥,尤其是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中,德軍統帥部認識到快速佔領莫斯科基本不可能,但是,如果此時下令讓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突圍,既對整個南方集團軍群不利,還對整個全線德軍造成恐慌。

那麼,德軍把防禦當作進攻的思維是如何形成的呢?這與德軍的強大裝甲力量有關。我們從蘇德戰爭中上分析看出,德軍在閃電行動中依賴的主要是裝甲力量的超前性,在戰爭發起前,蘇聯並沒認識到坦克在陸地戰鬥中的重要作用,直到莫斯科保衛戰後,蘇軍才開始組建坦克集團軍,到了1942年底,蘇軍的裝甲力量才開始與德軍抗衡。

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後,為何把進攻作為戰場上主要作戰方法

直到庫爾斯克大會戰,德軍才認清戰場形勢對己不利,但這時候德軍統帥部仍然把防禦作為進攻來部署,而且還準備對莫斯科實施第二次進攻。

明知在後退仍然命令進攻,德軍不想步歷史後塵,進攻比防禦更具欺騙性

翻開二戰德軍的防禦戰鬥歷史,除了諾曼底防線是提前為防備兩線作戰準備的外,在蘇德戰場上,德軍很少在後方建立穩固的防禦陣地和新的防線,目的就是背水一戰不留餘地。

德軍之所以廣泛的使用進攻戰術,主要原因是德軍在防禦戰鬥中缺乏有效的支撐。在歷史上,只要是主力撤退的戰鬥基本都是以潰退收場的,尤其象蘇德戰爭這樣聚舉國之力的戰爭,牽一髮而動全身,不僅德軍命令不準撤退,蘇聯還專門下發了227號不準撤退命令。

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後,為何把進攻作為戰場上主要作戰方法

對於德軍來說,首先面臨的就是兵力不足的問題。在蘇德戰爭的後期,德軍常常因為戰線太長而造成出現防禦缺口,這為蘇軍迂迴戰術創造了條件。其次就是德軍妄想用每一次的進攻收復前一次的失地。企圖過大失望越大,不肯收縮戰線,不願意承認失敗,這是德軍節節敗退的主要原因。

第三,德軍過份相信裝甲打擊力量的能力。無論是戰爭初期的閃電行動還是戰爭後期的防禦作戰,德軍沒有裝甲力量就打不了仗,這與蘇軍的游擊戰和靈活多樣的戰略戰術形成鮮明對比。

二戰德國閃擊蘇聯後,為何把進攻作為戰場上主要作戰方法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德軍缺乏防禦縱深。從巴巴羅薩計劃起草到戰爭結束,德軍也都考慮過蘇聯疆域遼闊和後方戰線太長的問題,但元首對此不屑一顧。在他眼裡,德軍佔領區就是他的強大後方,所以,當蘇軍大反攻展開後,德軍只能一潰千里。

更多資訊請關注島主說事,喜歡本文的讀者請點贊、收藏和分享一下吧!

精彩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