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心腎不交,你真的瞭解嗎?

心腎兩髒在生理上有何聯繫?

中醫學藏象理論認為,心為君主之官,腎乃先天之本,心腎兩髒在人體 生命活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其在生理上的協同關係,稱之為“心腎相交”。

什麼是心腎不交,你真的瞭解嗎?

心居上焦,在五行屬火;腎位下焦,在五行屬水。從部位來看,其有上 下之分;從陰陽屬性而言,則有水火之別。因此,心腎兩髒惟有陰陽相交、 水火互濟,才能維繫和保持其生理機能的協調統一。“心腎相交”,正是兩 髒生理關係的高度概括。中醫的這一認識,濫觴於古代天地交通、陰陽既濟的哲學觀念。

起源於殷周時期的《易經》,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複雜多變的現象中演 繹出陰和陽兩個基本概念,並以陰陽二爻的變化來解釋各種事物 發生、發展、消亡的內在原因。天象陽,地象陰,“天地氤氳,萬物化醇”者,即 以天地之交通為喻,說明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生成和變化必須依賴於陰陽的交感。所謂“天地交而萬物通也,上下交而其志同也”,講的即是這個道理。 奠定中醫基本理論體系的《黃帝內經》在古代哲學觀念的影響下,從醫學的 角度進一步闡揚了陰陽水火升降理論。《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

天地者,萬物之上下也;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 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

《素問·六微旨大論》復從“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立論,具體闡述了陰陽升降相因的運動形式。其謂:

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 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什麼是心腎不交,你真的瞭解嗎?

所謂“變作”者,指的是諸事物的生成變化,對人類及一切生物體而言,即指 其“生化”的運動過程。因此,該篇進而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 立孤危”為論,強調“升降出入,無器不有”。唐代著名醫學家王冰注謂:

器,謂天地及諸身也。字,謂屋宇也。以其身形包藏府(腑)藏(髒),受納神靈, 與天地同,故皆名器也。諸身者,小生化之器宇;太虛者,廣生化之器宇也。

換言之,陰陽水火升降理論乃是宇宙間一切事物的基本運動形式,大則 可以推演於自然界的宏觀世界,小則亦能說明人體五臟之間的生理關係。 《內經》的這一基本認識,來源於人生於氣交之中,勢必與天地之氣息息相 通的所謂“天人相應”說。

儘管《內經》尚未具體闡述“心腎相交”的生理,但其所論陰陽水火升降 說,卻給後世醫家立論以直接的啟迪。在《內經》藏象學說及隋唐時醫家證 治實踐的基礎上,宋代名醫朱佐從理論上闡明瞭“心腎相交”的生理機制。 他在《類編朱氏集驗醫方》一書中指出:

凡腎水欲升而沃心,心火欲降而滋腎,則坎離既濟、陰陽協和。火不炎上,則 神自清;水不滲下,而精自固。

因此,就心腎互濟的“陰陽水火升降”關係而論,心火必須下交於腎,腎水必 須上承於心;心火得腎水之涵則不亢,腎水藉心陽之溫而不寒。這一上下交 濟的關係,也就是所謂“心腎相交”,亦稱之為“水火既濟”。如果更進一層剖 析其“相交”的內涵,則主要指的是心陽與腎水之間的一種“互濟”關係。

一般來講,由各種致病原的侵襲,而導致腎水不能上滋以養心,或心火不得下交而溫腎,就會出現心火偏亢於上、腎虛失固於下等一系列病理改 變。通常所說的“心腎不交”(或稱之為“水火未濟”),主要是指這麼一層意 思。

什麼是心腎不交,你真的瞭解嗎?

“心腎相交”的理論固然淵源有自,而“心腎不交”病機的倡導,卻得力 於兩宋時期的醫學發展及實踐。當時的社會生活,在結束了五代十國的戰 亂和動盪之後,經濟日趨繁榮,醫學也有了很大的發展。由於上層社會里達 官貴人生活上的驕恣縱慾和官場上的追逐名利,再加上受晉唐服食金石以 冀長壽之風的影響,導致各種虛損性疾病的盛行。這樣,客觀上就為“心腎 不交”之類的病證治療和研究創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據考,至遲在北宋政 府設置的官藥局——“和劑局”擬編的《和劑局方》中,已載錄有“降心火,交 腎水,益精氣”的一些方劑。約成書於宋景定年間(1260—1264)的《簡易方》 則更明確地指出:

善調理(勞傷)者,當其病未甚深時,先與調理脾胃,鎮安氣海;卻以溫潤藥滋 補下元,鎮安心神藥養其心氣。心腎氣交,脾胃氣壯,飲食既進,氣血漸生,病無 不去者。(《醫方類聚》卷一百四十三引)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不可盲目試用,具體情況還需辯證。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刪除。

⊙需要諮詢的讀者,請關注我以後再私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