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迅解區塊鏈】警惕地方拿區塊鏈“割韭菜”

幾天前,處置非法集資部際聯席會議辦公室公開發函,提示防範假借區塊鏈名義的非法集資風險。可以佐證的是,新華社報道稱,借區塊鏈之名的招搖撞騙大有抬頭之勢。更早些時候,央行在其官網闢謠,稱其未發行法定數字貨幣,也未授權任何資產交易平臺進行交易。

【迅解區塊鏈】警惕地方拿區塊鏈“割韭菜”

這些信息合成了區塊鏈熱浪下一個扭曲的投影。行業專家警告說,不能為了區塊鏈而去追趕技術時髦,區塊鏈並不等同於比特幣——此時,普通投資者的視線仍追隨著比特幣起伏的價格曲線。

區塊鏈向我們展示了截然不同的兩樣圖景。一方面,很多公司積極嘗試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創新應用;另一方面,“虛擬貨幣”、“區塊鏈商城”和“區塊鏈遊戲”等概念炒作,新瓶裝舊酒,究其實就是各種“割韭菜”。不管接受不接受,這大概是一項前沿技術進入現實生活時必然遭遇的場景。

渾水摸魚者和行業精英們以同樣的熱情投入這場技術變革,泥沙俱下裹挾著懷揣財富夢想的投資人群。理解這樣的當下格外重要。對於那些穿著區塊鏈技術馬甲,以創新之名非法吸收公眾資金,侵害公眾權益的行為,監管當然應該擔起責任。在這方面,我們應該吸取P2P監管中的經驗和教訓,強化監管協同,加快補足短板,避免監管空白和盲區。

新技術落地總是伴隨泡沫。這一點幾乎無可避免。甚至可以說,正是在投資泡沫中,我們才從千百條路中找到一條正確的通向未來的路。這是試錯的代價,也是新技術演進過程中很難規避的成本。

監管對此理當有清晰的認知和判斷。我們認為,在這場角逐中,更需要關注的是行政之手和財政資金的去向。我們擔心那種地方官員拍腦袋的決策,缺乏足夠的科學精神和對規律的尊重,更多出於急功近利和好大喜功。我們注意到,一些地方正在規劃區塊鏈園區,給地給優惠給補貼,故事沒有新版。我們看到,3000多家A股上市公司中,超過500家自稱同區塊鏈有關聯,但真正披露具體區塊鏈業務內容且屬實的只有不到40家——曾經有多少公司僅僅因為沾上新技術新產業就拿到財政補貼呢?監管部門對這樣的信息披露不可輕易放過。

從2009年比特幣網絡上線至今,除了加密貨幣發行和交易外,區塊鏈沒有得到大規模應用。央行去年發表的一篇工作論文曾提出,不要誇大或迷信區塊鏈的功能。“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項技術創新對金融體系產生過顛覆性影響,區塊鏈也不會例外”。央行數字貨幣研究所副所長狄剛最近也提出,“要正確認識區塊鏈技術的適用場景,也不是所有的數據都需要上鍊。”當我們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時,這樣的冷靜和理性難能可貴,也值得認真對待。

市場的狂熱總歸會經歷一個去偽存真的過程,在試錯中迴歸理性,並給予各類投資者最終的判定。這樣的成本,市場願意支付。但對於那些政績驅動下的親身入場和大筆財政資金,決策部門恐怕應該要有足夠的警惕。在新科技發展進程中不乏這樣的案例——一些地方部門的積極干預和重金下注,助推了投資的快速膨脹,卻也加速了泡沫的最終破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