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投資需要平衡“確定性”

深度 | 成功的投資需要平衡“確定性”

塞思·卡拉曼

除了巴菲特及其致股東信,在價值投資派別中,鮑普斯特基金的總裁塞思·卡拉曼也是最受投資者尊敬的人物之一,其觀點深受市場關注。


作為經典教材《安全邊際》的作者,塞思·卡拉曼不僅長期投資業績遙遙領先對手,而且總是能夠在最關鍵的時刻提出充滿智慧的評論幫助投資者提高投資技能。


鮑普斯特基金成立於1983年,該基金從建立到2009年12月的27年來的年均收益率為19%,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收益率為10.7%。


在被稱為“失去的十年”的1998年到2008年,鮑普斯特基金的年均收益率為15.9%,而同期的標準普爾500指數收益率為1.4%。


2010年2月,鮑普斯特基金髮布了2009年年報,卡拉曼在其中分析了當時市場形勢下投資者面臨的最大挑戰,而且闡述了市場波動(或不確定性)極具價值的原因。

難以捉摸的市場先生


通常所說的股票有兩大特性,一為投資,二為投機。投資價值也就是股票的價格,總是會隨著時間而不規律地增長,因為這些公司將沒有分紅的利潤進行再投資,勢必增加其淨值。


然而,在大多數時間裡面,股票的價格會向兩個方向非理性震盪,這點也好理解,因為投機或者賭博是很多人不可磨滅的天性。


當前市場條件下,投資者思想的波動幅度絲毫不亞於動盪的市場。投資者對“長線”的定義也越來越短。誇張點講,不少投資者已經以每天為一筆交易的時限了。


可以這樣講,市場中除了觀望者,剩下的人就分為兩類:投資者(長線)和交易員(每日)。而真正的長線投資往往意味著要承受“短線”的鉅額損失。俗話說得好,“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穫”,在股票市場應該改為“沒有短期的付出,就沒有長期的收穫”。對於投資者來講,市場恐慌性拋售過去,信心和穩定得到恢復,便是他們苦盡甘來的日子。


對投資者而言,最大的挑戰既不是“跌跌不休”的股價,也不是每天過山車般的震盪,而是在宏觀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公司基本面分析面臨前所未有的難度。


我們一直秉承“過度反應(下跌)=投資機會”的投資理念。除了基本面變化造成股價正常反應外,過度反應的原因可能包括:一隻成長型的股票業績低於預期增長,債券被降低評級,公司被從成份指數中剔除,由於催繳保證金被迫賣出等。當然,不可否認,現在市場上幾乎所有的品種都大幅下挫,確實很難區分哪些是合理反應,哪些是過度反應。


當前,宏觀經濟、房價、信貸與證券價格之間存在著惡性循環。隨著房地產市場(住宅和商業)的暴跌,全球股市市值大幅縮水,無論是個人投資者還是機構投資者都蒙受了巨大損失。隨之而來的是,新建項目被擱淺,各項消費計劃也被打亂。


經濟的惡化和失業率的上升使銷售額下降的趨勢看不到盡頭,各個行業又出現了生產能力過剩,於是價格下行的壓力加大,公司的盈利水平和現金流大幅下降。我們需要面對的現實是:消費支出可能不是週期性,而是長期性下降;消費習慣的改變也許是永久的;“丟失”的部分市場需求可能永遠找不回來了。


政府也處於兩難的境地,一方面稅收銳減;另一方面又要為啟動消費埋單(優惠券),總有一天這個惡性循環會被打破,所以無論是經濟還是股票價格總會回升,但現實同時教育了我們,即使再良性的循環也會被打破,無論是經濟還是股票價格總會下降。


如果你在2008年做的是價值投資,那麼再謹慎的投資者也會對一波又一波的拋壓感到吃驚,令他們更為驚訝的是,公司基本面的惡化使得不斷下滑的股價具備“合理性”。在年底結算時,很多被迫早期出局的投資者的收益反而高於滿心高興進場接手的價值投資者。


巴菲特有一句被廣為流傳的名言:“只有當潮水退去的時候,才知道誰在裸泳。”我認為這句話並不全對,當潮水退去的時候,幾乎所有的組合都會出現下降,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有些投資者及時抽身,持幣觀望;而那些投資建築商、銀行、“有毒”次貸產品的投資者也許永遠沒有機會翻身;有些投資者過早殺入,有人嘲笑他們又犯下錯誤,而事實最後會證明他們是對的。所以,我認為這句名言應該改為,“只有當潮水又湧回的時候,你才能知道究竟誰在裸泳。”


兩位價值投資的前輩格雷厄姆和多德告訴我們,金融市場本身的瘋狂性決定其只能作為交易決策的對手,而不能成為投資判斷遵循的軌跡。市場有時會賦予投資者所持有的品種溢價,但有時也會讓其折價。如果冀望於市場先生給你提示,認為市場充滿了智慧,那麼註定會失敗。


反過來講,如果投資者是從市場中尋找機會,充分利用市場心理的極端反應,那麼成功的幾率就會很大(特別是長期來看)。


如果僅將股票視為某種記號,難免會被引入歧途;而如果將股票視作公司業務利益的一部分,就可以保證不偏離正確的軌道。保持必要的清晰認識在動盪的市場下尤為重要。

關注過程 而非結果


在當前的市場條件下,基金經理們能夠掌控的只有自己的投資理念和投資過程。長期投資成功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對投資過程的把握。法國興業銀行首席策略師詹姆斯·莫尼塔在觀看完北京奧運會後很有感觸地說,“賽場上的運動員在發令槍響之前,需要做的是將動作要領在腦海中過一遍,而不是結果。”投資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破壞投資過程的因素太多了,如果一位基金經理總是想著客戶會怎樣看待他的這筆交易,或是擔心投資者可能會贖回,甚至會危及公司的存亡,那麼從投資過程角度已經失敗了。


如果基金經理的投資也變得非常“短線”,或是將目標定為將公司價值最大化,那麼投資過程也打了折扣。投資本身已經不是一件易事,成功的投資更加需要誠實、創新、正直。


成功的投資最需要的是果斷或者決心,因為長線投資往往意味著逆勢操作。當其他投資者猶豫不決時,價值投資者必須利用他們的恐懼和慌亂,看準好的投資標的,該出手時就出手。


當然,成功投資同樣需要靈活性和開放的思路。既然一般投資者永遠不可能確定經濟的盛衰、市場的漲落,那麼也永遠無法對一筆投資是否能夠達到預期有十足把握。


如果在這些不確定性面前還總是信誓旦旦,離滅頂之災往往只有一步之遙。成功的投資者應該總是帶著一份謙恭,並且接受這樣的事實:即便自己再用功,也有可能犯錯。


羅伯特·魯賓在其著作《在不確定的世界》中曾說過,很多人對所有事情都很確定,而他彷彿生來就對任何事都抱有不確定的看法。的確,每個人看待問題的角度各不相同。凡是左思右想、猶豫不定的人在牛市中賺得總會少些;而當熊市到來時,對任何事情都從來不會“拐彎”的人,難免輸得一塌糊塗。


在投資領域,“確定性”可大可小。如果一項投資結論存在問題,“確定性”會使投資者失去補救的機會。投資者應該將自己“確定”的事情與別人對這件事情的看法進行“平衡”,因為其他投資者的看法對股價的影響往往比其真正價值來得還要重要。


如果投資者的判斷已經在股價中完全體現,也就是說與其他投資者之間沒有分歧,那麼這種判斷已經毫無價值可言。


“不確定”在心理上承受起來更加困難,因為“確定”可以使我們更加自信,而自信又使我們更加確定。不確定是疑惑的開始,不確定可以促使我們更加勤奮以儘可能地消除疑問,從這點看,不確定是極具價值的動力因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