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後全球經濟規模或銳減3% 華爾街投行已未雨綢繆

未來30年,投資者最擔心的風險或許不單單隻有金融危機,還有“天氣”……

經濟學人智庫(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數據專家週三發佈的一份報告顯示,到2050年,全球經濟規模將至少減少3%。氣候問題終將成為所有投資者都不容忽視的重大風險。

氣候危機席捲全球 哪個地區最慘?

根據這份報告,非洲,南美和中東可能受到的影響最大,這些地區的平均溫度較高,而且經濟規模較小,因此更容易受到氣候變化的影響。僅考慮氣候因素,非洲的經濟到2050年可能會收縮至少4.7%。其次是拉丁美洲,該地區經濟可能下降3.8%、之後依次是中東(3.7%)、東歐(3%)和亞太(2.6%)。

到2050年,由於氣候變化,北美地區經濟將萎縮1.1%,西歐地區的經濟也將因為氣候問題萎縮1.7%。經濟學人智庫表示,與全球其它地區相比,這兩個地區更為富裕,也更有能力從制度上採取措施去應對氣候變化。

該組織的國家分析主任約翰·弗格森說表示:

氣候變化的影響已經開始顯現,我們已經看到了更多極端天氣事件的影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影響只會越來越大。2050年實際GDP減少3%對全球經濟來說意義重大,而且在未來30年裡,氣候變化每年都會造成經濟損失。

經濟學人智庫也承認,這種預測結果存在不確定性。例如,研究人員假定,各國將作出適當努力,以實現它們在《巴黎氣候協定》中所定下的目標。然而,EIU表示,這方面的進展和這些政策的實施可能很容易令人失望。

事實上,氣候對經濟的實際影響可能比模型的預測結果要嚴重得多。美國總統特朗普已經啟動了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的進程,原因是他認為其他排放大國不遵守協議,該協議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負擔。一些學者擔心,一些貧窮的國家會效仿美國的行為。

牛津經濟學(Oxford Economics)給出了一個更令人擔憂的預測。該組織的研究人員強調,由於缺乏遏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措施,到2100年,地球溫度將上升4攝氏度左右。如果是這樣的話,根據估計範圍的上限,到那時全球GDP最多將減少30%。

根據牛津經濟學院的研究,到2050年,在高排放的情況下,預計氣溫將上升2攝氏度,這可能會使全球GDP減少2.5%至7.5%,受影響最嚴重的國家是非洲和亞洲。

央行面臨新的挑戰

值得注意的是,解決氣候問題並不單單是各國政府和氣象專家的事情,各國央行也有責任。氣候變化令央行行長們在貨幣政策和金融穩定方面面臨更緊迫的挑戰。

美聯儲曾表示,氣候問題將造成兩類不容忽視的風險:

一類是物理風險,是由於氣候變化破壞商業運作、破壞資本和中斷經濟活動而造成的潛在損失。

另一類是轉型風險,是指隨著政策、消費者信心和技術創新影響某些資產和負債的價值,向低碳經濟轉型所帶來的潛在損失。這些影響將遍及商業部門和資產類別,以及金融公司的戰略、運營和資產負債表。

美聯儲當前的風險管理工具、模型和情景的設計並沒有考慮到氣候相關風險的長期性,但氣候變化對市場的實際影響已經開始顯現,因此美聯儲必須開發出評估和管理這些影響的工具,其他國家的央行也是如此。

華爾街投行已經未雨綢繆

不僅央行等決策者需要將氣候風險納入政策考量,金融機構也需要在做投資決策時考慮到這一風險。

高盛是最早意識到氣候變化緊迫性的全球金融機構之一,這家華爾街投行在2005年就已經表示,要在追求為股東創造長期價值、為客戶的長期利益服務的核心業務目標的同時,要更加關注氣候問題。2018 年底,高盛宣稱其設定的在2025 年之前完成清潔能源1500億美元的投籌資計劃目標已經完成了 800 億美元。

此外,巴克萊銀行也開發了諸多綠色債券和綠色金融產品,積極參與氣候行動過程,基本覆蓋了碳市場的所有金融活動。該投行承諾其麾下企業在2018年底碳排放量相對於 2015 年基準線減排30%。摩根士丹利也比較關心氣候變化,該投行除承諾公司減少溫室氣體排放量與能源使用量之外,還將可再生能源信貸和碳抵消作為其整體金融戰略的一部分。

本文源自金十數據

更多精彩資訊,請來金融界網站(www.jrj.com.c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