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再也不想採訪阿里程序員了

1
我再也不想採訪阿里程序員了,真的。今年雙十一,為了全方位瞭解這個節日,我和阿里的小夥伴說了一句,想採訪一下他們的雙十一工程師,結果他們很爽快的答應了。當時我很高興,負責雙十一的技術大牛啊,馬上我就能感受到年薪百萬工程師們樸實無華且枯燥的生活了。但事實是,我天真了具體畫風,大家感受一下。

2“你好,你覺得今年雙十一和往年最大的區別是什麼?”“我覺得今年比較突出的是RDMA網絡。我們把計算和存儲分開了,在計算和存儲之間,不再用傳統的TCP/IP進行傳輸,因為這種老的傳輸方式,需要發端打包,收端開包,浪費效率。採用RDMA技術,可以通過定製網卡以40Gbps每秒的速度直接把數據傳到計算節點中去,這個速度早已遠超當年的IOE架構。RDMA網絡技術可顯著降低90%的延時,最大程度支撐雙十一。比如人工智能訓練,在不使用RDMA網絡時,語音識別訓練每次迭代任務時長為700ms,其中通信時延就佔400ms。”

我再也不想採訪阿里程序員了

“那個,據說今年最大的亮點是全面上雲,能簡單說說嗎?”“嗯,今年主要用了神龍服務器,這個也是阿里自研的,不但支持ECS虛擬機,也支持容器化創建,意味著當流量洪峰到來時,可以用最快的速度拉起K8S容器,並且部署相應的核心繫統組件,用於分擔流量壓力。而等雙十一過了,神龍服務器還可以繼續作為公有云對公眾提供服務,實現創收”

我再也不想採訪阿里程序員了

“哦,你的意思是今年的服務器,都是自主研發,國產原創呀?”“不對,不是的,雙方都是同源,但國外AWS的Nitro架構,最初的目標是以卸載虛擬機的網絡和存儲功能為出發點進而延伸到裸金屬服務器的支持,而我們的神龍架構則是應對未來十年上雲客戶的需求,從下一代虛擬機技術發展角度出發設計的一種全新計算架構,支持新型的裸金屬實例,進而支持高質量虛機產品”

我再也不想採訪阿里程序員了

“那麼從大眾的理解來看,是不是就是。。。”“不行,你不能這麼寫!!!技術是非常嚴謹的,以上我的回答,最好一個字都不能改動!”

我再也不想採訪阿里程序員了

“要不我們結束吧~”“不行,老大說我們的採訪時間是30分鐘,我下面繼續來好好和你講講我們神龍架構第三代的技術特點”

採訪結束後,我驚訝的發現了一個神奇的事情。所有的答案,我居然沒有一個聽得懂

3那一刻,我突然在想,他們是不是也很痛苦,他們眼裡只是基礎知識的內容,卻要被我翻來覆去的問。那一瞬間,我彷彿也理解了,每年過年,你媽問你,你在北上廣乾的啥職業,你也要翻來覆去的解釋個沒完。可能不是你媽記性差,而是人類在面對未知知識的時候,真的是完全聽不懂,更何況記住了。現代社會的分工化已經達到了非常細緻的地步了。在以前,一個記者採訪科研人員,也許他也不能完全聽懂對方表達的技術內容,但至少能聽懂個十之七八,之後經過仔細溝通,總歸能用簡單直白的文字表述出來讓大家理解。比如報告文學“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作者也許不懂哥德巴赫猜想,但至少能把陳景潤攻克的這個難題描述個大概。但隨著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快,學科間的分歧越來越廣,現在的很多行業,護城河已經大到連記者都無法聽懂被採訪者在說什麼了。比如這兩年,國內的雲計算和芯片其實發展很快,但相關報道特別少,為什麼,因為這塊技術非常前沿,很多創作者和記者,別說理解,聽都聽不懂。

4也就是在這時,我突然想通了以前一直困惑的一個問題,為什麼很多硅谷海歸都選擇了阿里的原因。

我再也不想採訪阿里程序員了

去年達摩院成立,阿里招攬了一大批海歸大牛,當時很多人說,能招大牛的原因是薪水高。但我不太同意,因為如果要說薪水,華為給的也多,騰訊和百度的錢也不少啊?我當時覺得,可能薪水待遇是一方面,舞臺是另一方面。阿里有十億級用戶,業務線又非常寬,這個舞臺足夠大。

但現在,我覺得,可能還有一個很多人忽略掉的原因,那就是共同語言。對於這些走在時代前沿的人來說,和一般人的交流,可能就像我去採訪這幾位雙十一工程師一樣吧,即便對方花了很大勁想把他們的技術內容說清,我依然表示,完全聽不懂你在說的啥。甚至到了他們這個地步,也許找到一群能夠聽懂他在說什麼的人,都已經非常難了。只有阿里這樣的大巨頭,聚焦了計算機和AI領域大量的前沿科學家,也能夠容納這樣一群一般人根本聽不懂他說話的技術大牛,更能容納他們習慣的用一般人根本無法理解的話來交流。所以逐漸的滾雪球一般越滾越大,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加入。

順帶一提,前兩天沈向陽從微軟離職,我覺得道理也是一樣的,只不過流程相反了。沈向陽是微軟公司執行副總裁、人工智能和研究負責人,微軟的搜索引擎bing創建者,大家熟悉的微軟小冰也是他打造的。他的離開,意味著從去年初到今年,繼路奇,汪靜相繼離職後,目前蘋果、微軟、亞馬遜、谷歌、Facebook、英特爾、IBM、高通、甲骨文、英偉達,這些美國科技巨頭的核心管理層裡,已經沒有一個華人面孔存在了。可能一大原因就是,這兩年國內互聯網高速發展,以前很多留在硅谷的華人程序員都選擇了回國發展。原本很多原本會留在硅谷的華人,也都選擇返回國內。這個情況,先導致了基層員工的變化,華人員工數量開始減少,大家能交流的人也開始變少,越來越多的同學,學長返回國內,越發導致了更多人跟隨回國。之後,這個現象開始蔓延到中高層,越來越少新華人中層湧現,越來越多的人被BAT高薪挖角回國,或者選擇回國創業。一連串連鎖反應,最終讓華人面孔在蘋果微軟谷歌的核心管理層絕跡。很多人都覺得,選公司就是看薪水,看待遇,但我覺得也許對於這些大牛來說,是否有足夠多的人有共同語言,有類似的理想和追求,也是一個重要因素。當熟悉的同學朋友們都選擇回國迎接時代浪潮時,其他人必然是有影響的。

5這個規律,也可以解釋這兩年BAT幾家公司,對於海歸人才以及外籍高管的吸納歸化為何存在區別。海歸本身接觸的都是硅谷前沿內容,因此在回國後水土不服是常規操作,如何更快的幫助他們落地,如何讓他們成功空降,如何讓他們聽懂本土派的話,如何讓本土派理解他們的意思,是目前很多大公司的一大難題。而BAT從基因上來說,對於這個問題,天生是有一點區別的。百度的基因在於,不太會去關注自己聽不懂的業務,一個最典型例子是,2010年中國IT領袖峰會上,BAT三個人談論雲計算時,李彥宏的觀點最明顯,他認為雲計算是新瓶裝舊酒,沒有新東西,所以直接拒絕。百度的主流業務,搜索引擎,百度地圖,都是有很成熟的產品思路再做的。而百度貼吧這樣憑空火起來的,百度就不太能運營好。所以這兩年大量海歸人才回國,百度吃下的數量不多,甚至高層主動請來了陸奇,也還是水土不服,最終離開。這也許是百度這兩年掉隊的一大原因。

騰訊屬於,不傾向做聽不懂的業務,但能容納聽不懂的業務,比如微信的邏輯,大家都不太懂,甚至每天都有一萬個人要教張小龍做產品。但是騰訊,可以容納張小龍他們去試水。對於新思路,也可以採用賽馬機制先跑跑看。但賽馬機制有一個致命缺陷,實幹型的容易看出來,學術型的不容易跑出來,所以騰訊這兩年,具體業務這塊,海歸派都做的不錯,而學術型的科學家,例如張潼等,就不太好留下。不過騰訊有一個特點就是,可以讓別人去開拓不懂的新市場,然後快速跟進,不論微信支付還是財付通,都延續了這個思路,算是他們的獨門秘籍。他們對雲計算的思路也是如此,很多人都說馬雲如何早早看好雲計算。但如果你仔細注意就會發現,馬化騰也沒有忽視這個。不過注意他的發言:

我再也不想採訪阿里程序員了

他知道這個技術重要,但他更會考慮性價比,會考慮商業化,既然還沒想好怎麼賺錢,那這個技術就先放一放。所以他只覺得“過早”了,但並沒有忽視。

阿里的創始人雖然是三者中最不懂技術的,但卻反而是三者中最能容納暫時聽不懂的新業務的。教心理學的王堅,頂著所有人的疑問做出阿里雲的故事就是典型。他們對於不懂的業務,容納度比較高。所以這兩年歸化海歸大牛也非常順利。PS:我覺得土裡土氣的馬雲和華爾街精英蔡崇信的成功相遇,直接就給阿里種下了這一基因。阿里其實吃到了這兩年國內互聯網產業發展,大量海歸人才回國的紅利。這個紅利,被許多人忽視了。而隨著接下來,大量海歸回國,以及大量海外人才湧入,這個紅利,可能會超乎許多人的想象。

此外還有一個不得不說的公司,就是頭條。頭條對於看不懂的業務的開拓能力是非常強的,不論頭條還是抖音,都是前人看不懂的產品。他們對於新業務的探索也很大膽,還每次都是新人掛帥,從這個角度說,頭條本身有世界級公司的基因。

6這兩年說起BAT們,很多人都喜歡討論商業模式,討論公司管理理念,但我覺得,5G時代即將來臨,BAT也即將陸續走出國門,如何看待新業務,如何接納和吸收海外人才,如何面對未知的世界,面對自己暫時聽不懂的內容,在這個變革的前夜,也許才是決定BAT們能否走向世界級公司的下一場考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