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全球要避免貨幣政策觸及零利率下限,中國利率迴旋餘地較大

2008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至今歷歷在目。十多年後的今天,業界人士未雨綢繆,人們在關注下一次危機的發生概率,以及會在何時經濟再一次陷入衰退?不斷面臨“零利率下限”(Zero Lower Bound)困境的全球各央行將以怎樣的方法才能抵禦危機?在2019年創新經濟論壇期間,“從危機到穩定:應對下一次金融危機”分論壇的參會嘉賓針對上述話題進行了討論,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原行長周小川發表了觀點。

與會者認為,美國真的在2020年陷入衰退的概率很小,當前儘管製造業陷入萎縮,但最為關鍵的消費和就業依舊強勁。不過鑑於衰退往往是由難以預料的觸發因素引起,因此各界也緊密關注事態的發展。

“10年前引發衰退的是次貸危機,目前的關鍵在於要預防危機。”周小川表示,現在發達國家央行普遍面臨零利率下限的約束,如果面對下一次危機時,央行就更難扮演積極作用。現在面對低利率、低通脹的環境,我們需要盡力避免在危機前貨幣政策就觸及零利率下限。

美國聯邦基金利率區間目前為1.5%-1.75%,美國已明確表示將暫停降息,而歐洲眾多國家仍面臨負利率的貨幣政策難題。“相比之下,中國的利率迴旋餘地較大,因為中國的利率更高,目前基準利率(1年期貸款報價利率LPR)為4.15%,還有很多寬鬆空間應對。”

所謂零利率下限,即當央行政策利率降息至0% 或趨近於0% 時,理論上央行即無法進一步將利率下調至負利率,市場也預期央行無法進一步將利率下調至負利率,故此時央行政策利率,將不會是市場預期慣用的重要金融指標,因央行若將名目利率降至負利率,那麼短期市場利率亦將隨之走低至負利率,此時市場將會寧願持有現金,而不願將錢存入銀行或是持有負利率債券。 而上述這樣的理論預期,經濟學上稱之為央行的“零利率下限”約束。凱因斯學派亦曾對該現象解釋,當央行政策利率觸及“零利率下限”時,因為利息收入極低,那麼此時央行無論實施何種貨幣政策,恐怕都無法鼓勵市場買進公債,甚至市場還可能拋售公債,央行即失去了對市場利率的控制能力,這時央行恐怕將會陷入所謂的“流動性陷阱”(Liquidity Trap)。

周小川提及,如果在下一次危機來臨時,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應該扮演更大的角色。

在十多年前危機爆發之後,IMF為那些具有良好記錄、但在資本市場上遇到暫時的流動性問題的新興市場經濟體建立了一個新的短期貸款便利基金。在2008年10月29日批准的這項短期流動性便利基金項下,合格的國家有資格在不附加後續條件的情況下獲得大筆先期融資,以幫助恢復信心,遏制金融危機的傳染。

此外,貨幣互換當時也發揮了作用。儘管危機後主要央行通過釋放大量流動性來拯救經濟,“但對新興市場而言,很多流動性根本不會到它們那邊,因此中國和韓國、阿根廷等國家進行了貨幣互換協議,這也可以緩解危機陣痛。” 周小川稱。2008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韓國央行宣佈簽署雙邊貨幣互換協議,提供的流動性支持規模為1800億人民幣。

對於央行而言,周小川認為更關鍵的問題在於要加深對通脹的理解。通脹一直以來都被用來作為物品、服務等的價格指數,但現在很多新興技術、行業誕生,如果用新統計的方式來看通脹,可能會對貨幣政策有更新的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