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中歐應攜手捍衛多邊體系和自由貿易

9月17日,中歐知名智庫比利時布魯蓋爾研究所(Bruegel)與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CCIEE)在布魯塞爾聯合主辦“中歐美經貿關係”研討會,由中國人民銀行前行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顧問周小川和歐洲理事會前主席範龍佩(Herman Van Rompuy)領銜。這也是近年來規格最高的中歐間智庫研討會。在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的情況下,中歐知識圈的此次交流意義深遠。共同擁護多邊體系的中歐雙方是否存在進一步合作的可能?可能面臨的障礙又有哪些?通過周小川的開場發言或可管窺一二。

周小川表示,貿易談判過程歷來是一種博弈,博弈的目標有可能是國內政治,而不是真正的經貿關係。當前局面確實是處於不理想狀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只是棋局,下一盤棋開始的這幾步,還遠沒有到終局的結果。

針對國外用誇張的、情緒化的方式評論中國現狀的做法,周小川做出瞭解釋和回應。他認為,在統計上,大家往往各取所需,算法不同,就會帶來理解上很大的差別。周小川希望歐洲能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更多的瞭解和信心,更動態地來判斷、而不是靜止地來看待中國,並希望和歐洲國家共同推進WTO的改革。

以下是周小川發言實錄,有編輯且未經其本人審閱:

今天CCIEE和布魯蓋爾開研討會,我對雙方到會的人員表示感謝。我們知道,布魯蓋爾是高質量的智庫,特里謝先生也是我的老朋友(編者注:讓-克洛德·特里謝,歐洲央行前行長,現任布魯蓋爾經濟研究所主席),我也常在Email裡收到布魯蓋爾給我發的研究摘要,同時也在會議和刊物上看到你們很優秀的文章。我在這次來的路上還看了一篇關於歐洲債務比較的文章,是比利時和意大利債務處理情況的比較,我覺得很有意思。

我們中國的CCIEE也是一個很強的研究機構,同時也有聯絡的能力。我今天作為CCIEE的顧問,預祝大家能夠充分交流,增進了解,交上朋友,今後可以更好地溝通。

像範龍佩先生所說,中國和EU(歐盟)的經貿關係是非常緊密的,我們發展也是很快的。我們都在一條船上,這些我相信大家下面都會談到,我就先不多說。這次seminar(研討會)的題目是經貿關係,其中也包括美國。範龍佩先生剛才已經就經濟貿易衝突、當前的形勢做了很精闢的論述。我們現在確實是貿易衝突加劇,保護主義在抬頭,多邊機制受到衝擊,使全球經濟面臨著巨大的不確定性。在此局面下,我感覺中國政府非常願意和EU、日本、韓國、東盟等亞洲國家共同努力,試圖扭轉這種局面。我們也期待即將召開的亞歐會議能夠取得顯著的成果。

範龍佩先生剛才也談到了,中國和歐盟之間是有一些基本共識的:對多邊自由貿易體系的支持,我們對打造開放型世界,提高貿易投資的自由化、便利化,抵制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應對氣候變化,各個方面都有相當好的基礎。雙方都支持WTO組織的規則和其他多邊主義組織的規則,同時我們也都主張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革。這些主要觀點,習近平主席在今年的達沃斯講話裡已經充分表達了。

當前大家關注的一個要點是中美之間的貿易摩擦。經濟學裡我們說博弈論,game theory。貿易談判過程歷來是一種博弈。這一次,中美雙方的博弈是美國先出牌,中國再跟。這其中有晃騙、威脅的手法,在博弈論的過程中也是不奇怪的。博弈的目標有可能是國內政治,而不是真正的經貿關係。

當前局面確實是處於不理想狀態。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這只是棋局,下一盤棋開始的這幾步,還遠沒有到終局的結果。我們希望這種博弈能夠逐步迴歸理性、冷靜、平衡、以大局為重、以全球利益為重的軌道。

另外,這種博弈歷來都不是雙邊的,而是大家都參與。所以我們也非常希望,與歐洲國家進行溝通協調,以便達到我們共同期望的結果。

對中美貿易摩擦和談判,實際上我們並不知道未來會怎麼樣,但是我個人覺得可以做兩種假設:

一種是,美國心目中最終還是希望建立對他有利的、自由貿易體系,以及改變後的貿易規則。那麼畢竟美國的傳統是在自由市場經濟中得以發展的。那麼中國和歐盟、中國和亞洲其他國家之間的溝通和共識,將有助於儘早迴歸博弈過程的終局,儘可能避免全球經濟在不確定過程中受到過大的損失。

當然我們也有第二種假設,美方經過其內部的討論磨合,最終還是選擇了離開自由貿易的體制,選擇貿易保護主義,選擇拋棄多邊主義、依靠雙邊談判的這種方式。這種選擇,也是選擇了扭曲市場,包括美國自身的市場,從而就會有更低的資源配置的效率。它也就有可能選擇了利用關稅來彌補最近正在增長的財政赤字。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會對美國的商界和消費者感到遺憾。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我們就更需要中國與歐盟、亞洲以及世界其他區推進貿易自由化和投資便利化,應該去彌補這缺失了一塊的市場,就需要考慮一種有缺口的WTO改革的方案。

我個人是期待第一種假設,也相信未來的走勢。但是不管出現哪種情況,中國和歐洲之間的溝通、共識和合作,都是更為必要和有益的。

範龍佩先生剛才也講到了中國和歐洲之間需要積極推進自由貿易協定和投資的協議。中國是轉軌經濟體:從中央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這樣一個轉軌經濟體。中國選擇了漸進的、但是堅定的這樣一種轉軌。中國是個大國,轉軌過程當然也是艱鉅複雜的。所以我們也意識到,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在外資准入、國民待遇、知識產權保護、所有制結構、金融資源配置等諸多方面仍舊在改革過程之中,還有很多不到位的這種問題。歐洲商界對此也有一些反應和抱怨。在這種漫長的轉軌過程中,中國國內也歷來是有不同的意見,在討論,在爭論。有的人拒絕來自歐洲的這些批評,也有人歡迎這種批評,說用這種批評來加大、加快我們自身改革開放的執行力度。

我希望歐洲的朋友們也能聽到中國同事們對這些觀點的解說,也許也會有機會更多地瞭解一下中國的十九大報告,以及中國的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各次會議所提供的一些新聞報道。這樣的話就可以對中國的改革開放有更多的瞭解和信心,更動態地來判斷、而不是靜止地來看待中國。同時我們也誠心地歡迎布魯蓋爾的各位學者朋友提出政策建議,我們帶回去進行認真研究討論。

與此同時,目前在一些媒體上也出現了一些特別誇張的、使用煽動性情緒化的宣傳手法來評論中國現狀的情況。好像是說,過去多少年對中國改革開放都持樂觀態度,突然一下就180度的大轉彎,這也是不客觀的。

藉此機會,我簡單點幾個歐洲朋友比較關心的問題。

第一個,中國是不是現在還是國有經濟佔很大比例的這樣一種狀況?確實,國有企業在經濟中的比例,中國所提供的數據和口徑有時候讓人家誤解。我就點其中一條,最大的一塊是,大量的擁有國有成分的上市公司究竟應該算在國有這邊、還是混合所有制?中國在1990年代中期起就搞了國有企業的公司化改革,這一點很類似於OECD對國有企業的所謂“競爭中性”的若干準則,他們叫做Competitive Neutrality。在之後,我們又推行了公司治理的改革,很多公司都變成了上市公司。 所以在混合所有制方面,這些工作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之前就基本上已經完成了。隨後,在這些公司裡私人股份、外資股份、養老金的股份比例越來越大。中國一些最主要的行業,像石油化工、電信、互聯網、銀行、保險公司都是這種情況。

但是在統計上,大家各取所需,有人把這一大塊東西算仍舊算作國有制,有人把這一塊算到混合所有制。算法不同,就會帶來理解上很大的差別。這個問題容易得到誇大。另外,即便是國有企業,也不等於有國家補貼。實際上,在1990年代中期的時候,中國的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只有11%,中國實際上是沒有錢去補貼國有企業的。因此當時就決定了,對國有企業,國家承認只承擔有限責任,不給補貼。現在財政狀況有所改善,但也只佔GDP的20%出頭,還低於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中國公共支出的任務也很很重。所以很少有可能進行系統性的補貼。總之我覺得看待這個問題,儘量不要過分去誇大。

另外一個就是中國越來越重視保護知識產權和商業秘密。大家所關注的問題,過去確實存在。中國對於外來投資是有過要求技術轉讓的現象。但是現在已經非常明確地予以停止了。已經是在多年以前就有了立法了,執行還需要進一步加強。我們同時也歡迎歐洲在這方面給出壓力。這樣的話我們可以更有效的去執法。在這種情況下,可能仍舊會有少數的盜竊技術的例子。但是我希望大家能夠逐個行業、逐個投資的分析。應該看到,絕大多數中國現在成長起來的技術和創新都是基於R&D,研發以及研發設施的投資和改進而產生的。我感覺也不宜誇張個別的案例。

知識產權應該來說它是基於科技知識。科技知識的傳播有其必然性、自發性和自動的這種現象,主要是來自於教育、科技交流、貿易投資、研發費用比重的上升、研發設施的現代化等等。從中國互聯網行業的研發來看,那麼中國已經在科技方面進入了起飛的階段。因此我感覺,希望更加客觀地瞭解中國,不要被誇大的描述所誤導。中國的對外投資,以我們金融口的數據來看,絕大多數實際上還是為了開拓市場、獲得利潤,還是以利潤為導向的。可能只有個別的例子,是隻為了獲取技術。

最後一個問題就是,中國是不是國有銀行只給國有企業貸款?而且低利率,所以相當於政府補貼?現在這種情況也比較少見,我認為也是過度誇大。我們今天有中國銀行的首席經濟師,他們可以具體討論這樣的問題。歐洲的很多大銀行,大金融機構,實際上對中國金融業都是有比較深的瞭解的。中國國有企業的貸款佔全部貸款的比重,僅僅是略高於國有企業在GDP中的比重。這種分析也應該扣除大量的優秀的上市公司。總之,增強中國和歐洲之間的相互瞭解,我希望有些問題能夠更客觀、更冷靜地進行看待和分析。

最後我想說,中國曆來是支持歐盟的。李克強總理多次講到要支持強大有效的單一市場,支持強大統一的歐元。中國的外匯儲備大量投資於歐元區政府債券,而且還是在歐元區出現困難的時候,我們也從來沒有棄手。中國也希望和歐洲國家共同推進WTO的改革,共同落實對抗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

中國希望和歐洲共同合作,開發一帶一路的商機,所以我覺得我們這次研討會很有意義,希望大家交朋友,互相交流,增進相互之間的合作,謝謝大家!

(由界面新聞駐歐記者王磬現場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