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與夢想1:大蕭條》(一)經濟大蕭條柯立芝的隱患(1932-1941)

前言

你好,今天給大家說的這套書叫作《光榮與夢想》,是一部美國的斷代史。整套書從1932年羅斯福總統上臺前後,一直寫到1972年尼克松的水門事件,勾畫出了整整40年間的美國曆史,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戰爭、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可以說作者是給那個時期的美國畫了一張全景式縮略圖。這套書一共有大概150萬字,我會分為七集為你講述書中的精髓。這一集我們來一起跟隨作者的視角,瞭解美國從1932年到1941年這期間發生的歷史,我們會搞清楚大蕭條的前因後果,會弄清楚柯立芝、胡佛和羅斯福這三位總統的性格特徵,還能從美國國內的經濟狀況這個角度弄明白美國參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總之我們可以從這段歷史中琢磨出非常多有趣的東西。

本書的作者叫做威廉·曼徹斯特,是20世紀中期美國著名的暢銷書作家。這套書是從1932年開始寫起的,那一年威廉·曼徹斯特年紀還不大,剛剛10歲,隨後他親身經歷了本書中描述的一系列事件,比如經濟大蕭條、第二次世界大戰、原子彈爆炸、朝鮮戰爭、越南戰爭、肯尼迪遇刺身亡等一系列那個年代的標誌性大事件,可以說他就是那個時代的見證者,通過他的描述,你會了解一個真實的美國。

你可能覺得奇怪了,40年的歷史,這其中發生了多少事情,裡面幾乎每一個事件都夠寫一本書的了,作者是怎麼把它們全都裝到一本書中的呢?而且整本書中還沒有那種宏大的概念,也沒有刻板的臉譜,裡面幾乎都是用細節堆出來的,就像作者手中拿著一個投影儀給你放了一部紀錄片一樣,到處都是大特寫,非常有畫面感。

他是怎麼做到的呢?這就是作者的厲害之處。作者威廉·曼徹斯特曾經當過新聞記者,新聞寫作有一種筆法叫做簡筆,就是在敘事和描寫事物的時候,力求用最簡練的線條、最簡練的語言勾勒出一件事物的輪廓,因為大家讀新聞的目的是為了快速地獲取信息,這時候作者的描述就不需要太細膩,你能用最簡練的語言清楚地告訴我哪個地方哪個時間發生了什麼事就好,不要有那麼多廢話。以前做過記者的美國作家海明威就說過,寫新聞稿的記者就應該站著寫,為啥?因為站著寫累呀,嫌累寫出來的東西就不會太囉嗦。

你可能會問,這種簡筆寫作的方式是不是就是對一件事的高度概括?還真沒那麼簡單。如果只是概括,整篇文章就會像流水賬一樣,抓不住人,讀者是讀不下去的。簡筆寫作追求的是對細節的挑選和把握。它一方面要求作者對事件本身足夠熟悉,能從一堆細節中挑出最能表現這個這個事件特點的來寫。另一方面還要求作者本身有對這個事件的感受,能傳達出一種情緒和態度,只有這樣才能用最少的語言把一件複雜的事情簡潔明瞭又活靈活現地展現出來。這一點從後面的案例中你就可以感受到。也正因為它的這種特殊的寫作手法,讓這本書看起來是一本歷史書,實際上更像是一篇超長的新聞報道。所以說這套書後來也成了搞新聞和傳媒的朋友必讀的書目,它對一大批中國記者的寫作手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不過關於這套書也要多說一句,就是雖然它很經典,但是因為它成書的年代比較早,都是上個世紀的書了,作者本人又是那個年代的人,所以在內容方面不免會有一定的侷限性和偏向性,他本能地會站在美國的立場來審視這個國家在世界中的位置和起到的作用,也就是說他會自然地替美國人民說話,比如他會為美國發動侵朝戰爭辯護。這些比較偏頗的觀點在書中經常會遇到。

還有就是威廉·曼徹斯特在美國曆史學界屬於左翼陣營,他天然會對羅斯福有過度美化的傾向,而羅斯福的新政到底有沒有起作用其實一直都有很大爭議的。

咱們在閱讀的時候要認清作者的這種傾向性。再比如從這本書的名字就能看出來,《光榮與夢想》,就像一個人總覺得自己生活的那個年代是最好的,是最輝煌的,這種懷舊的心態相信大家應該都能理解。不管怎樣,這些觀點都不影響這套書的可讀性,它依然是一部非常經典的美國斷代史,就像《清明上河圖》一樣,能還原出一個年代的最真實面貌。

在這一集中我們說這套書的第一部分,在這一部分中作者講了1932年到1941年這段時間的美國。這段時間是美國陷入大蕭條之後的爬坑期,國內的局勢非常的糟糕,國外的局勢也相對比較混亂。在這一集中我們主要弄明白兩個問題,第一個,大蕭條到底是如何發生的?第二個,胡佛總統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他最終和大蕭條畫上了等號?

第一部分

先來看看經濟大蕭條。美國20世紀前期的經濟大蕭條實在是太詭異了,整個國家莫名其妙地突然從一片繁花似錦的盛世變成了人民食不果腹的人間地獄,這中間的轉折可謂是一夜之間就發生了。不理解大蕭條的前因後果就談不上理解宏觀經濟學,所以這個課題幾乎是每個研究經濟學的人必須研究的對象。要搞清大蕭條的來龍去脈,咱們得從美國第30任總統卡爾文·柯立芝說起。

柯立芝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因為他身上沒有那麼多離奇的故事,是個基本沒有汙點的總統。他在任的時候,美國的經濟正處於上升期,大家的心情都很好,都不怎麼黑他。加上他本人又是個極度沉默寡言的人,很少說話,根本不給別人留把柄。有一次一位女士就在他旁邊滔滔不絕地說了一晚上,但柯立芝就是一言不發。最後這個女士實在受不了了,說:“總統先生,我和別人打賭,今天一定要讓你說的話超過3個字。”結果柯立芝半天慢悠悠地回答了兩個字:“妄想。”你看,就是這麼一個很沉默的人,造就了美國一段非常繁榮的時期,這個時期被稱為咆哮的二十年代,他在任的這個時期也被稱為“柯立芝繁榮”。

《光榮與夢想1:大蕭條》(一)經濟大蕭條柯立芝的隱患(1932-1941)

 約翰·卡爾文·柯立芝(John Calvin Coolidge,1872年7月4日—1933年1月5日), 美國第30位總統(1923年8月3日——1925年3月4日,1925年3月4日——1929年3月3日)。他還當過沃倫·G·哈定的副總統和馬薩諸塞州州長。

那你說是他的個人能力非常強嗎?也不一定,只能說他是個運氣非常好的人。那時候剛剛一戰結束,各個參加過戰爭的國家都被消耗得差不多了,都在自己家裡舔傷口,因此國際局勢相對比較穩定,沒人鬧騰。美國又通過在一戰中充當世界的兵工廠大撈了一筆,重工業和軍工業飛速地發展。在經濟上,作為戰爭勝利一方的美國自然也是突飛猛進,打完仗之後它們一下子從資本輸入國變成了輸出國,大量的商品開始出口了。它們掌握的黃金總額達到了世界黃金儲蓄量的一半以上,幾乎控制了整個國際金融市場,基本就確定了自己在資本市場上的霸主地位。柯立芝就是在這麼一個大背景下當選了總統,你說他運氣好不好?

還有一點,柯立芝以古典自由派保守主義著稱,就是他絕對相信自由市場經濟,認為政府就應該少管閒事,少參與經濟問題,任何的問題應該讓市場自己去調節,政府絕對不要亂插手,因為這樣會損害市場的自愈能力。那這套理論對不對呢?不好說,但是當時到處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當然沒有人會提出異議了。所以他頒佈的一些政策就和任何一個繁榮時期的總統都會幹的事一樣,就是減少稅收、降低利率、鼓勵投資。

可是問題來了,自由市場經濟它有一個先天性的特徵,就是它會波動。那個時期也是一樣,你想,國家發展得這麼好,利率又那麼低,總統鼓勵投資,銀行鼓勵貸款,一副遍地都是黃金的樣子,因此人們開始使勁地借錢,玩命地炒股。當時的信貸經紀人敢把錢借給任何人,據說哪怕是個流浪漢,穿個西裝進銀行填張表格都能拿到錢。他們對貸款人償還能力的審查非常寬鬆,這就慢慢造成了嚴重的資產泡沫。

另一方面,國家當時的生產效率也開始大幅地提升,把每個工時的工作效率提升了40%以上。這麼多東西被生產出來,就需要群眾購買力也得跟上,但是當時工人的收入並沒有跟上這個速度,60%的家庭收入水平還在貧困線以下掙扎,大家都是看得起買不起的主,這個問題可就大了。那你說把商品出口賣給外國人行不行?行是行,不過當時的局勢下,到處都是一片哀嚎,美國這樣的一戰勝利國的人民都買不起,更別提那些戰敗國的人們了。總之,當時是購買力完全趕不上商品的生產增長,這就給後面的災難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上面我們說了大蕭條時期的一個大背景,瞭解這個背景是理解後面一系列事件的關鍵點。從這個大背景中我們可以看出兩點,第一點是,美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迎來了那個全新的繁榮時期,理解這一點對後面理解羅斯福絞盡腦汁地想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非常重要。這一點咱們後面再說。還有一點就是,柯立芝雖然拿了一副好牌,基本上沒怎麼用力就獲得了一個繁榮的局面,但是這個局面是帶有一定的虛假性的,其中埋有巨大的隱患,只不過在他當政期間沒有表現出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