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覓達城城根下失落的記憶(組圖)

達州人路上相遇,難免會問“到哪裡去?”也許會得到的是“城裡”的答覆。城裡即是達州城。不同時期的達州城幅員面積是不同的。如今不少人把老城,甚至把西外、南外或者北外的建成區稱之為城裡。而在古代,東城壕(柴市街)以西、機仙廟街(紅旗路)以東、大操壩(來鳳路)以南、箭亭子街和珠市街以北城牆內的地方才叫城裡。一道城牆,成為城裡城外的分水嶺。

城牆是與中國古代城市同時誕生的一個標誌性建築,是人們為防禦外來侵所修建的自衛設施。達州城牆也是如此,它在達州歷史上烙下了深深的印痕,給上了年紀的老人留下難忘的記憶。

尋覓達城城根下失落的記憶(組圖)

當年城牆修得像啥樣?

古代設縣,必須修築城牆和城壕,以便固守。一旦遇到強大的敵寇侵犯、逼近城牆之下,城內守軍便登上城垛進行防衛。當年達州(達縣)的城牆像啥樣?打開明朝正德十年(1515)《夔州府·達州》中那張《達州地理圖》,便知模樣;閱讀乾隆、嘉慶、民國的《達縣誌》和文史專家朱全森的記載,就會略知端詳。

尋覓達城城根下失落的記憶(組圖)

達縣在東漢和帝永元二年(90)建縣後就開始修築城牆,不過是土牆。由於城牆不夠堅固,南宋端平二年(1235)遭到蒙古軍的掃蕩,迫使遷徙縣治到城東五十里的捍城山,直到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回遷原址。明朝成化二十一年(1485),地方當局增築土牆629丈,周長3.5裡,牆高1丈5尺。明朝弘治年間(1488-1505),達州兵備道副使董齡將土城牆砌石,在城牆上構築凹凸形狀的城堞,按東、南、西南、西、北的方位修五道城門,東門叫迎暉,南門叫錦川鎮雄,西南門叫朝宗,西門叫揚武,北門叫來鳳,並在城牆上建城樓。明朝正德六年(1511),達州分守參政胡宗道督工在城牆外“浚濠”,城牆上加垛。明朝嘉靖二十一年(1542),達州知州郭寶將全部土牆改為石牆。明朝嘉靖四十六年(1567),知州胡玉璣再加腰牆3尺。明朝隆慶六年(1572),達州通判張九思督工在城門側的城牆上各修串樓一座,直到清朝,達州知州羅文瑜還同樣修了竄樓。清康熙十三年(1674),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反清,派兵入川,達城陷落,串樓毀於戰亂。清朝乾隆三十三年(1768),達州知州郭聯奎修繕、加固、擴建城牆,使其長735丈6尺6寸,周長達到4裡,高1丈7尺,封閉西南門,保留南面朝宗門、北面來鳳門、東面迎暉門和西面揚武門,在城牆外修建城壕。唯獨祖師樓外有數丈沒有開鑿城壕,其原因一是地勢偏高,二是這裡系達城“龍脈”,是鳳凰頭的“頸”。清朝嘉慶十一年(1806)臘月二十二日,綏定營新兵王得先(原白蓮教義軍)發動兵變,縱火焚燒民居,延及南門城牆,燒燬城內不少房屋,嘉慶十七年(1812),達縣知縣郭南英督導受災居民予以培修。清朝同治初年,綏定知府唐炯在四道城門城根處,全部用石頭建築碉樓,上接城樓,以備防禦。民國二十七年(1927),川陝邊防督辦劉存厚改建了城門。

尋覓達城城根下失落的記憶(組圖)

史料記載城牆往昔事

史志的記載和耄耋老人的回憶,當年修建在城牆上的廟宇有三座:北邊的祖師樓、三聖宮和南面的軒轅宮。祖師樓位於北門城牆上,今通川區中醫院處,建造年代無從查考,清朝嘉慶十一年重建,祭祀真武祖師。聖宮又名三聖樓、結義樓,在城內西北隅,祭祀蜀漢昭烈帝、關壽亭侯、張恆侯(即劉備、關羽、張飛),清朝乾隆十六年(1751)修建,同治丁卯年(1867)重修,光緒癸卯年(1903)復修,為屠幫會議處。與北門相對的軒轅宮,又名三皇宮,在南門城牆上,位於大西街上端下側,原達縣二輕工業局的一部分,今麗笙商務酒店處,修建年代無考。清朝乾隆十二年(1747)、咸豐七年(1857),先後培修,祭祀伏羲、神龍、黃帝。

從掌握的史料看,在城牆及城牆根先後辦有不少企業。1922年,開縣人韓介卿在南順城合資開辦同昌藥棧;1928年,重慶人石卓吾在南城牆街創辦萬太祥藥號;1946年,渠縣人龐躍武在南順城7號開同德商號,達縣人吳仲瑤在南城牆開瑤豐藥號,達縣人李華村在西城牆開同興藥棧等。最大的工廠當數20世紀20年代劉存厚的兵工廠,佔地600來畝,開在傍北門城牆內的三聖官和桑樹園之間。兵工廠分主要廠房和附屬廠房,主廠房有一槍房(修理房)、二槍房、三槍房,附屬廠房有木工房、子弾房、藥房、鏹水房、鍋爐房等,另外設有內、外打靶場。人稱劉存厚的兵工廠有“八房兩場”。最多時工人近千人,生產仿意步槍達7000多支,以及捷克式輕機槍、重機槍、馬尾手榴彈、七九步槍和子彈等。1933年,劉存厚被紅軍打敗,兵工廠的設備,除一臺內燃機外,全部成了紅軍的戰利品,運往了通江縣。“生意”越做越紅火的莫過於開在東南門城牆唐姓大院內的“聚福商號”。該商號由國民黨一六三師師長陳蘭亭的女婿範芝青(範紹增兒子)在20世紀40年代開設,經營的是大煙館和賭場。

尋覓達城城根下失落的記憶(組圖)

最值得一提的是劉存厚時期的“四大門將”。民國十三年(1924),劉存厚來到達縣後,仍沿襲團練、保甲相輔而行的辦法,把全縣分為清風、明月、翠屏、垂虹、寶芝五鄉,分轄全縣各場。鄉設團甲公所,負責人稱團總,各場負責人稱團正(後也稱團總)。縣團練局設在院棚街龍王廟(原達縣縣委招待所),按城門方位劃為東、南、西、北四團。東一團團正賈尊三是打圍鼓的,南二團團正昌仁甫是擺賭抽頭的,西三團團正趙子惠是殺牛的,北四團團正王義廷是打石頭的。當時人們諷刺四門四“將”:東門打鼓匠,南門打頭匠,西門殺牛匠,北門打石匠。

城牆周邊老人話過去

無論住在城內還是城外的耄耋老人,他們都對城牆有著太多的記憶和深深的眷戀。84歲的李興全記得原來家的門牌號是大西街222號,在如今火廠壩巷與大西街交界處。當年房子的後邊挨著城牆,背後就是城壕,城牆約有4、5米高。家裡後門到城牆有梯子,小時候經常爬到城牆上面去玩耍。那上面約有4米寬,全是石頭,“修得很好!”老人不住讚歎。從南門到西門不是直的,有的凸出,有的凹進去了。老家房子外面的城壕有2、3米寬,解放前後,有人在城壕上和靠城牆的地方修房蓋屋。西門留給他的印象:上面有點圓,門很厚,鐵皮包了的,門的上面是城牆和城樓。

尋覓達城城根下失落的記憶(組圖)

84歲的李時深出生在祖師樓下的城牆內,今通川區中醫院旁公廁處,一樓一底的五間木房,因家中在閣溪橋有土地,被劃為地主成份。李時深記得,從小東門到西門有城牆和城壕。城牆高三到四米,上面寬也是三到四米,全是石板路。城壕深兩米,寬約一米,裡面有水。小時候到城牆上玩耍的時間不少。城牆上有欄杆、垛口。上城牆,只有從城牆內才能上得去,城牆外是沒有梯子可上的。到祖師樓,從小東門那裡上,要爬二十來步梯子,裡面有很多菩薩,有的坐著,有的站起。他家都信佛,弟弟拜祖師樓師傅為師。那時,到祖師樓燒香的人很多。日本炸達縣城的時候,父親李龍圖還在重慶讀書,雖然他只有三歲,但印象特別深。聽到飛機哄哄的聲音,婆婆、媽媽和他都嚇壞了,跪在地上,不停地磕頭,祈求老天爺保佑平安。

住在城牆根裡面的,不少算是殷實人家,而外面的和城壕上的,多是外來人,窮苦人家。出生在南順城巷53號的73歲老人熊仕明,父親是做豆腐生意的,解放前租房居住。對面的城牆上面是他小時候經常玩耍的地方,有5—6米寬,與東街持平。城牆上有兩個院子,在今觀花巷的東邊。那時的城牆不高,大約有兩至三米高。土產公司的粉條倉庫也修在城牆上,解放初有人挎著盒子槍站崗。

如今達州城牆何處尋?

民國時期,達縣城牆的防禦作用逐漸消失。1946年。當年,達縣政府成立市政整修委員會,決定拆賣北門城牆石頭作為整修道路工程的費用。最先拆除的是四道城門、北門至小東門和西門一帶的城牆。東門至小東門一段因城牆地勢高、城壕地勢低,怕影響城牆上的建築,當時沒有拆除,僅僅將城樓和城牆垛子、箭樓拆除,拆下的石頭大多賣給天主教辦的三善堂修若瑟醫院。南門至東門一帶城牆腳下的壕溝多被私人填平蓋起住房,大多是茅草房。1991年,東門至小東門靠城牆的茅草房和城牆一併拆除,建成建仿古式的長廊。永久倉庫至北門的城牆,在20世紀50年代初拆除,填平城壕,修建居民住宅。西南面的城牆大多早已拆除,只有達高中永豐校區、永豐街地下停車場和休閒廣場靠大西街一方,作為住房的圍牆,還分別留下長20米、高1.6米,長33米、高約1米的兩段城牆,與當年周長4裡,高1丈7尺的老城牆相距甚遠,“高墉深塹”(清朝嘉慶《達縣誌》語)在達城已不復存在。

(鄭景瑞 本文采寫中,除文中提及者外,還得到唐令福、王厚秀等多位老人幫助,參考過《達縣誌》《達縣市志》等多部志書、文史資料,在此一併致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