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的制度基礎,而秦國的經濟基礎卻是由他奠定的

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的制度基礎,而秦國的經濟基礎卻是由他奠定的

眾所周知中國的大一統的基礎是由秦國奠定的,而秦國之所以能夠統一全國,根本原因有兩個:

一、商鞅變法

商鞅變法奠定了秦國的制度基礎,而秦國的經濟基礎卻是由他奠定的

秦國在秦孝公使用商鞅變法革新之前是非常弱的。秦國的版圖雖大,但是卻與晉國和楚國這兩個大國緊挨著,秦國和楚國雖然沒有什麼過節,但是卻總被晉國按在地上摩擦,打又打不贏,罵又罵不過,真叫人難受呀。

大家可能會說不是有句話叫"秦晉之好"嗎?要不說你太天真呢!在歷史上,重耳因逃難來到秦國,秦穆公便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重耳,重耳回到晉國後,便被人扶上了晉國國君的位子,這才有了秦晉之好的說法。

但是…………

在重耳之前和之後可以說秦國都是被晉國按在地上打的,三家分晉後,秦國就與現在的七雄之一的魏國接壤。

而魏國呢?

還是接著把秦國按在地上摩擦,哎,求秦國人心理陰影面積…………

但是…………

這一切都在一個叫衛鞅的人來到秦國之後改變了。

衛鞅來到秦國後,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見到了秦孝公,通過三次會話後終於認可了衛鞅的能力,兩人通力合作開始對秦國進行變法革新。商鞅總共實行了兩次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是: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實行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一整套變法求新的發展策略。

經過這一套組合拳打下來,秦國立刻就變了一個樣,變得國富兵強,因為衛鞅的這一系列重大的功績,秦孝公便賞給衛鞅商於之地十五座城池,因此衛鞅也被後世之人稱為商鞅。

而商鞅的這一系列舉措其實是奠定了秦國的制度基礎,雖然這時的秦國經濟有變好,但還不足以使得秦國去打持久性的統一戰爭。

而真正奠定秦國的經濟基礎是秦國在秦惠文王時期做的很重要的一個決定,那就是"奪取蜀地"。

2、 奪取蜀地

根據《資治通鑑》記載周慎靚王五年,巴國和蜀國互相攻伐,於是都來秦國求助,秦惠王想要出兵討伐蜀國,但是顧慮蜀道難,韓國又可能來侵犯,所以猶豫不決。

而此時秦惠王的兩個謀臣張儀、司馬錯分別向他建議。

張儀建議秦惠王不要攻打蜀國,理由是:應該和魏國、楚國結盟,然後出兵攻打周王朝,挾天子以令諸侯。

司馬錯建議秦惠王攻打蜀國,理由是:蜀地富饒,是西南偏僻之國,又是戎狄之族的首領,政治昏聵;以秦國的士兵攻蜀,就像狼入羊群一樣。攻佔它的土地可以擴大秦國的疆域,奪取他們的財富可以贍養秦國的百姓,而軍隊不需要有大的傷亡就可以使蜀國屈服。

秦惠王聽過司馬錯和張儀的論述後,決定採用司馬錯的建議。果然如司馬錯所說的秦國沒有費很大的力氣,僅僅用了十個月就攻佔了蜀地。

秦國攻佔蜀地後把蜀國的國王降為候,又任命陳莊為蜀國國相。蜀國被秦國吞併以後,秦國變得更叫的富庶和強盛。

我們中學時候都學過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設,如果沒有經濟基礎在強大的國家也會完蛋,就好比前蘇聯一樣,前蘇聯就是死在經濟上的,他的軍事實力雖然很強大,可是沒錢什麼都是幻影而已。

所以可見這次的伐蜀的行動對秦國後期的發展有多麼的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