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的哥哥为何会落得个被赐死的下场?

高敏崇


在清朝初年的政治舞台上, 有这样一支由三个亲兄弟组成的政治集团,他们无论在何时,无论面对怎样的境地,都自始至终保持了团结,他们从未有过“兄弟阋墙”的反目,自始至终都是兄弟齐心,共同面对眼前的一切。

这三人便是努尔哈赤最后一任大妃乌拉那拉·阿巴亥所生的三个儿子,即阿济格、多尔衮和多铎。

而在这三兄弟之中,多尔衮的功勋和地位自不用多说,是当之无愧的大清王朝挥师入关、一统天下的最大功臣,乾隆皇帝都评价他是“奉世祖入都成一统之业,功劳最著。”同时,多尔衮的弟弟多铎也被乾隆皇帝评价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而这二人在世的时候一位是皇父摄政王,一个位是叔辅政王,是当时朝堂上权势和地位最为显赫的存在,更是各自开创了属于自己家族的和硕睿亲王世系和和硕豫亲王世系。

相比之下,死后的荣耀和后世的评价上,远远不及他的两位弟弟,同时,在他在世的时候,不仅与两位弟弟的地位相距深远,并且最终因为自己性格上的鲁莽和毫无政治头脑,只落得一个圈禁赐死的下场。


努尔哈赤时期备受宠爱的阿济格,在皇太极时期全方位的被两个弟弟所超越。

努尔哈赤对于阿济格的喜爱实际上属于爱屋及乌,完全是因为他们的母亲大妃阿巴亥。

特别是当年皇太极的继福晋,也就是豪格的生母乌拉那拉氏,就是因为见了阿济格没有下轿而被努尔哈赤勒令与皇太极离婚的,足可见此时阿济格的地位和受喜爱程度。

并且在努尔哈赤晚年的时候,将自己手中的正黄旗和镶黄旗分给阿济格、多尔衮、多铎没人15个牛录,并且明确表示,阿济格将来会接任正黄旗旗主,多铎接任镶黄旗,多尔衮则是有意让他统领镶白旗。

但是由于阿济格年龄较长,率先走向了战场,随努尔哈赤征战,而在征战的过程中,阿济格又因为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混迹在一起,使得他除了学习了两位大贝勒的英勇与斗志外,更是像这二人一样,完全是一介赳赳武夫、有勇无谋,并且性格上是鲁莽、残忍、狂傲。

也正是因为如此,努尔哈赤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了他的两位弟弟多尔衮和多铎身上,实际上,这也算是对于阿济格的一种“放弃”。

而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努尔哈赤去世,皇太极登基后金大汗开始,皇太极便开始了对于三兄弟势力的瓦解。

皇太极登基后,先是夺了镶白旗,又以“满洲人以黄色为尊”的原则,将多尔衮三兄弟统领的两黄旗与自己手中的两白旗进行“黄白互换”,因而就变为了皇太极统领正黄旗,皇太极的长子豪格统领镶黄旗,多铎统领八旗中实力最强的正白旗,阿济格与多尔衮共领镶白旗,其中阿济格是旗主。

但是很快,皇太极借口阿济格未经请示汇报,擅自给多铎指婚并主持婚礼为由,废除了阿济格的镶白旗旗主之位,该由多尔衮担任。

实际上,亲哥哥给亲弟弟说媒并且主持婚礼原本是一件平常无奇的事情,特别是失去了父母之后,长兄便是如父般的存在。皇太极此意一来是为了打击阿济格,二来是为了拉拢多尔衮,同时对兄弟三人进行分化。只不过多尔衮在能力上确实有目共睹,众人佩服,同时阿济格当时也没有过渡在意旗主的位置,所以兄弟三人依旧感情深厚。

但是在后来的征战中,多尔衮和多铎的地位与日俱增,将自己的哥哥甩在了身后,特别是多尔衮,位列“四大亲王之一”,在文武百官中排名第三,并且深得皇太极宠爱和信任,远非阿济格能比。


然而,伴随着皇太极去世,顺治皇帝登基,阿济格则开始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骤然崩逝,尽管多尔衮角逐大清皇位失败,但是仍然可以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且开始排出异己,还未入关之前,就已经是大权独揽了。而阿济格也就是在这个时候终于获得了梦寐以求的亲王爵位,成为了英亲王。

随后阿济格领兵南下,在追击李自成大顺政权的过程中,阿济格屡次击败李自成大军,更是连杀刘宗敏和宋献策等大顺政权的核心骨干力量,为清朝一统中原,定鼎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凯旋而归的阿济格却发现,自己的两个弟弟,已经是位极人臣了。

原本的朝堂之上,应该是由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但是济尔哈朗这个时候已经被多尔衮彻底排挤掉了,而顶替济尔哈朗位置的不是别人,正是多铎。

此时的多尔衮,先是被封为叔父摄政王,再是成为了皇叔父摄政王,如今更是坐上了皇父摄政王的位置,权倾朝野,大权在握,依然是整个王朝的实际统治者;而多铎,也在多尔衮的支持下成为叔父摄政王。

看着自己的两个弟弟都成为了“叔王”,阿济格必然也会有所想法,于是在顺治六年(1649年),多铎因为天花去世后,便向多尔衮提出自己也要像多铎一样叔王,但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严厉的拒绝了他。

其实多尔衮没有将阿济格扶上辅政王或者叔王的位置,是非常明智的,并且是对大清王朝非常负责任的决定。

首先,阿济格的政治能力确实非常的有限。

阿济格带兵打仗,确实是一把好手,不仅作战勇猛,并且是经验丰富,就连鳌拜都对阿济格的打仗水平深表钦佩。但是政治上,阿济格是极为不成熟,他终归只是一介赳赳武夫,说治理国家,阿济格差的太远了,这一点从皇太极在位期间将他从亲王的位置上直接废黜到了郡王就可见一斑。

其次,阿济格的性格太过于鲁莽和残暴。

前文中也说到了,阿济格常年同阿敏和莽古尔泰两个人混迹在一起,这两人虽说作战勇猛,但同样是有勇无谋,并且极为残暴,屠城、杀降、劫掠样样精通,可以说他们二人每天就是喝酒、打仗、杀人。

阿济格则是真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这一点上与他的这两位兄长是颇为相似,这样一个人统领朝局,必然是朝堂上人人自危,且不能说大清王朝能不能继续统一全国,说不定就会因为他陷入内乱。对于这一点多尔衮必然是非常清楚的。

再次,多尔衮对阿济格的感情远不及多铎。

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去世的时候,多尔衮只有14岁,多铎只有12岁,阿济格又常年在外征战,可以说兄弟二人是相依为命,相伴长大,在不断成长的同时,更要时刻提防周围的风险。所以,这二人之间的感情是亲密无间的,多尔衮更是将多铎作为自己的接班人进行培养,只是后来多铎因为天花过早离世,才让多尔衮作罢。

相较于多铎,阿济格与多尔衮却是在关系上,稍微疏远一些,除了两人小时候的正常经历外,有些史料上说,多尔衮对于阿济格在其母亲阿巴亥被逼殉葬的过程中的表现是极度的失望,进而对于阿济格采取了敬而远之的态度。

但是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没有“以权谋私”,将自己的哥哥阿济格扶上位,对于后来大清王朝的发展,确实也是大功一件。


伴随着多尔衮的去世,阿济格也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去世,阿济格则在权力的争夺中再次跳了出来。

此时多尔衮已经被顺治皇帝追封为成宗义皇帝,两白旗的势力依旧把持着朝政,阿济格这个时候逼迫顺治皇帝封他为“皇叔父摄政王”,一方面他可以继承多尔衮的权势地位,继续把持朝政,另一方面则可以将两白旗号令在自己的统御之下。

然而,阿济格这次又失算了,顺治皇帝在郑亲王济尔哈朗等人的全力扶保下,已经亲政,并且开始了对于多尔衮集团的清算和报复,阿济格作为多尔衮三兄弟中仅剩的一位,必然是遭受打击的首要目标。因而阿济格的想要做“皇叔父摄政王”的美梦宣告破碎。可是,仍然无法认清形势的阿济格则是策划了一场谋反,希望通过武力夺权,最终也是以失败告终。

最终,作为多尔衮兄长的阿济格,本就因为顺治皇帝的“恨屋及乌”而遭人厌倦,再加上这一系列的“作死”行为,也直接导致了他被顺治皇帝圈禁,之后又被削宗夺爵,进而被顺治皇帝下令赐死。


一百多年后,乾隆皇帝为多尔衮、多铎平反,阿济格再一次被华丽的“忽视”。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距离多铎、多尔衮、阿济格去世已经一百多年了,此时当政的乾隆皇帝开始着手于对于清朝初年以及他的父亲雍正在位时期,被处以极刑的爱新觉罗家族的宗室成员们进行平反。

在这期间,多尔衮和多铎先后为乾隆皇帝所平反,恢复了身份和爵位,其后人也享受到了应有的殊荣。而乾隆皇帝借着此次平反,也最终厘定了“铁帽子王”的制度,多尔衮的后人袭承了他和硕睿亲王的爵位,多铎的后人也袭承了和硕豫亲王的爵位。

而阿济格非但没有被乾隆皇帝平反,相反则是继续对其进行了批判:

“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

就这样,阿济格没有能像他的两位弟弟一样获得平反,他也只能继续以乱臣贼子的身份,打上了耻辱性的历史标签。

直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乾隆皇帝才最终为阿济格的后人恢复了宗室身份,但是其爵位,始终没有被恢复。


雍亲王府


1626年68岁的努尔哈赤病殁,丈夫尸骨未寒,第二天皇后阿巴亥被迫殉死,当时阿巴亥的三个儿子阿济格22岁,多尔衮15岁,多铎13岁。

阿济格身高丈余,虎背熊腰,能征善战,清军入关时,他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全歼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所部,以后阿济格参加过大凌河之战、松锦大战、远征察哈尔、率军攻克皮岛等。
清军入关后,阿济格以靖远大将军的身份,率领大军一路追剿李自成,俘杀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顺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后又率军征剿姜瓖叛军,对大清王朝可说居功至伟。

阿济格作为清太祖的嫡子,要有比其他庶出的兄长更多的机会,但他四肢发达、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和多尔衮和多铎相比,简直就是弱智。因此虽然他在三兄弟当中资格最老,战功最多,爵位却最低,而且很不稳定,多次受到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处罚。

1643年皇太极突然去世,他的长子豪格和多尔衮为了争夺皇位剑拔弩张,势同水火,各不相让,多尔衮表面上说为避免大清帝入内乱和分裂,让福临继承大位,自己为辅政大臣,但实属无奈之举。阿济格认为是多尔衮软弱才导致自己三兄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从而与多尔衮产生了矛盾。

多尔衮被封皇叔父摄政王,可以说是权倾朝野,任人为亲,衣、食、住、行基本上与皇帝无异,仅差一个皇帝名号而号。位高权重的多尔衮把顺治当傀儡,阿济格竟然不知自己半斤八两的当面称顺治是“孺子”,福临再怎么小也是皇帝,一国之君,叫“孺子”是对顺治不尊,是杀头之罪。

阿济格打败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逃跑。阿济格竟私奏李自成已死,这是谎报军情,是杀头之罪。

多铎病死后,阿济格上奏要求接替多铎辅政叔王的地位,还乘机贬低多铎:功不高,位却重,不匹配”。

多尔衮对他深为不满,下诏斥其狂妄,将其降为郡王,因为多尔衮深知阿济格太缺乏政治头脑,打仗是一把好手,辅政只会坏事,是一种保护,但阿济格就此认为多尔衮偏心,与多尔衮彻底闹翻。

1650年冬多尔衮塞北狩猎途中坠马而死,其众多心腹党羽人心惶惶,阿济格只要稍微晓以情理,就能将这批势收入帐下,接替多尔衮为摄政王,但不长脑子的阿济格竟对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兵戎相威。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告发阿济格欲乘丧发动政变。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将他擒拿,打入大牢,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

人要是作死,满天神佛也救不了,阿济格在牢里如低调做人,高调认罪,顺治或看他为清室立下赫赫战功,即便不让他掌权,但荣华富贵可保无虞!

可是,阿济格在狱中私藏大刀,暗挖地道,并放言要烧毁囚禁自己的年房!随着顺治对阿济格的最后一丝容忍怜悯之心的消失,朝臣对阿济格的弹劾雪片似的飞入皇宫。

1651年11月28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正是咎由自取、祸福自招。


美丽青春您真痘


题主指的应该是多尔衮的同胞哥哥阿济格。

努尔哈赤有十几个儿子,其中多尔衮,多铎,阿济格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而且其母亲阿巴亥是努尔哈赤的大妃,也就是说他们三兄弟才是嫡子,皇太极虽然是哥哥,却是庶子。不过当时后金还比较原始野蛮,没有完善的继承制度,所以最后还是拳头最大的皇太极继承了汗位。



三兄弟中,大哥阿济格身高一丈有余,虎背熊腰,能征善战,是清朝初期有名的将领。他的著名战功有第一次入关时,纵掠京畿地区,56战皆捷,全歼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所部;攻克东江军驻地皮岛,全歼东江总兵沈世魁所部;击溃明监军道张春的四万军队,斩杀大半;与大顺军作战时,俘杀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军师宋献策,并招降大顺军将领、兵马10万,占领63城。



但他同时又是一个缺少政治智慧,性格粗暴的人。阿济格本来很重兄弟之情,明明自己是哥哥,因为二弟多尔衮足智多谋,他心甘情愿听其驱策。当皇太极驾崩时,阿济格力劝多尔衮即位,令他意外的是,多尔衮为避免发生内讧,把皇太极的幼子福临扶上了皇位。面对自己三兄弟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转眼间让一个小毛孩给拿去,阿济格心里自然是不舒服的,从而与多尔衮产生了矛盾。

入关后,阿济格一向看不起的三弟多铎因为战功被封为豫亲王。而阿济格因为上奏说李自成已死,可实际上李自成死没死,他自己也不知道,这让多尔衮对他又增加了不满,将其降为郡王,这自然让阿济格更为不满。

多铎同样也是战功彪炳,被乾隆称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阿济格在他死后公然否定其功绩,泼脏水,明显是给自己拉仇恨、败人品

多铎病死后,阿济格上奏要求接替多铎辅政叔王的地位,还乘机贬低多铎:“辅政德豫亲王(多铎)征讨流寇时,在庆都躲到偏僻地方,在潼关、西安时不全歼其众,追剿腾机思时不取其国,功绩并不显著,不该对其子给予优厚待遇,郑亲王(济尔哈朗)是我们叔父的儿子,不应该叫叔王。我是太祖的儿子、皇帝的叔叔,应该叫叔王才是。”

多尔衮生前不准阿济格参政,实际上是为了保护这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哥哥,可他一死,阿济格就开始花样作死了

说了这么不讲团结的话,多尔衮当然不会同意,下诏斥其狂妄。诸王大臣要求削其爵位,多尔衮没有同意,但禁止阿济格干预朝廷事务及交接汉官。多尔衮深知阿济格太缺乏政治头脑,打仗是一把好手,辅政只会坏事。但是阿济格就此认为多尔衮偏心,与多尔衮彻底闹翻。

其实,多尔衮毕竟看重兄弟之情,虽然屡施薄惩,但都隔靴搔痒,确保了阿济格的荣华富贵,更不会要他的命。结果阿济格变本加厉,终于惹出杀身之祸。

多尔衮把顺治当傀儡,阿济格更当面称顺治是“小儿”,可以说顺治是一定会报复的。阿济格的白痴行径让顺治赢得无比轻松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企图接替多尔衮为摄政王,又干了一件蠢事。他胁迫多尔衮所管两白旗大臣附己,遭到拒绝后又以兵戎相威胁。其实多尔衮去世,又没有儿子,其心腹党羽众多,正在人心惶惶之际,只要稍微晓以情理,接收这批势力并不难,可阿济格只会用刀子说话。于是,两白旗大臣决定往“依皇上为生”,并向郑亲王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乘丧欲谋乱夺政。清廷立即关闭九门,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德胜门外派驻重兵,乘阿济格父子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时将其逮捕。

议政王大臣会议议阿济格罪,将其幽禁,其子劳亲被革去王爵,降为贝子。阿济格在幽禁期间,不仅没有一丝收敛,反而益加狂暴无礼,在监房内私藏大刀,暗掘地道,声称要放火烧毁监房。 顺治八年(1651年)十月十六日(11月28日),诸王以阿济格悖乱已极,留之恐贻后患,应立即处死。奏入,顺治帝令其自尽,除宗籍,其子劳亲一同被赐死,正是咎由自取、祸福自招。


海军史研究会员


多尔衮兄弟三人,哥哥阿济格,弟弟多铎,他们的母亲是皇太极的第四任大妃阿巴亥。兄弟三人个个能征善战,都是战场上的好手。可以说这三兄弟为大清问鼎中原立下了不世之功。但是这三兄弟性格差异非常大。多尔衮和多铎不仅打仗厉害,而且非常聪明,智慧过人,阿济格和两个兄弟相比简直就是“弱智”。

阿济格管福临叫“孺子”,福临再怎么小也是皇帝,一国之君,叫“孺子”是对顺治不尊,是杀头之罪。



阿济格打败了李自成的农民军,李自成逃跑。李自成是农民军领袖,活要见人死要见尸,阿济格什么也没见,就上报说李自成已死,这是谎报军情。也是杀头之罪。

从以上两件事可以看出,阿济格性格有缺陷,政治上很幼稚。这是导致他被赐死的根本原因。

没有政治能力就不要参与政治,政治很残酷,搞政治德不配位很危险,做个武将可保他一生平安。阿济格没有这样的认识。



多尔衮死,阿济格想代替多尔衮当摄政王。这是一个错误的想法,一个危险的决定。

多尔衮离开京城,实际上是要还政给顺治,让顺治亲政。顺治亲政在即,阿济格当摄政王是开倒车。此外,阿济格不是当摄政王的料。阿济格当摄政王只有人反对,没有人支持。连他弟弟多尔衮都不支持。所以,他想当摄政王就是作死。



阿济格一边押着他弟弟多尔衮的灵柩回京,一边秘密调兵准备发动政变。结果秘密泄露,堂兄济尔哈朗得到消息,在阿济格回京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将他擒拿,打入大牢,后被顺治赐死。

多尔衮死后,被顺治皇帝定忤逆之罪,挖坟掘墓,挫骨扬灰。到了乾隆朝,因政治需要给一批人平反,其中有多尔衮,没有阿济格。乾隆说,“英亲王阿济格秉心不纯,往追流贼,谎报已死,又擅至沿边索马,且向巡抚嘱托公事,过迹昭著。虽前此亦有微功,究不足以抵其罪,黜爵实由自取。”乾隆认为多尔衮是被冤枉的,阿济格罪有应得。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古今中外,在权力的腐蚀下,即便是骨肉至亲,也会拔刀相向,一决生死。而清妖摄政王多尔衮的哥哥阿济格,也是如此。
在多尔衮生前,为了避免阿济格这位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哥哥惹出祸端,从而授人以柄,多尔衮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的。奈何阿济格这个缺乏政治智慧的赳赳武夫,却对多尔衮这个足智多谋的弟弟的良苦用心毫不领情,不,应该是不能领会,而是对多尔衮以怨报德、抱怨不休。


清妖满朝文武,对阿济格和多尔衮见弟俩积怨已久,但因为多尔衮是摄政王,位高权重,那些对阿济格多尔衮兄弟恨之入骨的人,也只能在心里恨得痒痒的,却也是无可奈何。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随着老奸巨猾,但却又众怨沸腾的多尔衮的忽然去世,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阿济格就迅速的被众人拿下,送进了大牢之中。身遭如此巨大变故的阿济格,政治智慧匮乏的头脑依然在原地停留。阿济格如果识相,在大牢里就应该低调做人,高调认罪。这样一来,顺治也许会看他一者是自己的至亲,二者是他和多尔衮哥俩为清室立下赫赫战功,即便不让他掌权,但荣华富贵可保无虞!可是,阿济格在狱中却依然跋扈嚣张。在大牢中,阿济格私藏大刀,暗挖地道,并放言要烧毁囚禁自己的年房!随着顺治对阿济格的最后一丝容忍怜悯之心的消失,朝臣对阿济格的弹劾雪片似的飞入皇宫。墙倒众人推,阿济格和他的家人,终于在刑场上了结一生。


山野耕樵


馆主来了,我是無月,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多尔衮的哥哥是谁?

就是大名鼎鼎的阿济格!

阿济格有多厉害?阿济格就是满清的小战神啊!

在八旗入关前,满清动不动就打劫京畿地区,阿济格也是抢劫的积极人物,56战56胜!

山海关大战,阿济格大败李自成,后来刘宗敏也被阿济格所杀,阿济格招降10万,获63城。

怎么样?阿济格是不是很厉害?

但是很快,阿济格就和自己的弟弟多尔衮陷入了权力之争。

不过,阿济格虽然打仗勇猛,政治手腕却不行,相反,他的弟弟多尔衮这脑子就好使的很。

在政治斗争中,阿济格一直处于下风,他也无可奈何。

顺治六年的时候,阿济格想被封叔王,多尔衮拒绝了。

但是毕竟是亲兄弟,多尔衮在的时候,并没打算对自己的哥哥下手,总是留了一手。

但是多尔衮死之后,阿济格就按奈不住了。

他通知自己的三子劳亲率兵来帮助自己,又对外隐瞒多尔衮的死讯。

阿济格又跑去威胁两白旗归附自己,但被两白旗拒绝,暴躁的阿济格打算要和两白旗火拼,于是两白旗的首领跑去报告了济尔哈朗,济尔哈朗是多尔衮的敌人不假,但是他同样讨厌敌人的哥哥。

而此时,京城也早有人通风报信,知道了阿济格的举动。

最终,顺治在德胜门内布下重兵埋伏,等着阿济格进入圈套,捉住了他。

本来,阿济格是不会被杀的,阿济格被打入大牢,他的三子只是被降为贝子,可阿济格偏偏要逃狱,还放火烧监狱。

最终,阿济格自己被杀,连累家人连坐遭殃。


無月文化,品读经典,品味文化


無月文化馆


因为阿济格太蠢了,同母三兄弟就数他蠢,简直拉低两个弟弟的水平线。不但人蠢,还自以为是,觉得自己牛逼轰轰的,所以,他亲兄弟都不是多耐烦他。

阿济格也曾经叱咤沙场所向披靡,更是拯救皇太极于危难之中,被皇太极嘉奖,他也是骁勇不凡,还有谋略,所以,在31岁的时候就被封多罗武英郡王,随后又在松锦之战立下大功,入关后又任靖远大将军追击李自成的大顺军,在镇压农民义军时,阿济格嗜杀成性,凶残无道,也展现他暴虐的一面。

缺乏自知之明的阿济格没文化,还拒绝新事物,习惯用杀戮处理事情,是清初保守派代表之一,又喜欢高估自己,觉得自己除了天大就数他厉害。

皇太极活着时,阿济格虽然时常骄情,因为对皇太极还有敬畏之心,不至于做出出格的事。

顺治帝继位后,他很是瞧不起,在军中都称福临为“孺子”,还一度称病不朝,表示对小皇帝的蔑视,觉得自己是摄政王的哥哥,有意无意的把自己凌驾在皇帝和国家之上,对多尔衮的命令都不认真执行,比较任性妄为。

这货还无脑到踩自己亲弟弟上位,多铎死后,阿济格质问多尔衮为啥不给自己叔王的称号,多铎功劳不及自己却是叔德豫亲王。

多尔衮严厉批驳他的非分之想,阿济格很生气,又要多尔衮批准他营建府邸,多尔衮很恼火亲哥哥瞎折腾,就在朝廷上当众数落阿济格的罪状,并不准他参与政务,从此,阿济格就退出政治舞台。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这个蠢货不是想方设法收拢兄弟们的势力,连奔丧都不想去,只是应付性的看一眼就走了,路上遇到多尔衮的部属还挥鞭就打,让给他让路,这样的蠢货,谁敢依附他?

随后,他还想成为摄政,引起顺治帝和济尔哈朗的不满,联手对付阿济格,以谋反罪把他削爵幽禁,后来被赐自尽,年仅46岁。

就是这样。


猴格大人


多尔衮的生母是努尔哈赤的大妃阿巴亥,一共为努尔哈赤生下三子一女。三个儿子当中,最大的是阿济格,多铎最小。我们这里要说的就是阿济格。

三兄弟瓜分了努尔哈赤拥有的两黄旗六十牛录,最小的多铎独占三十牛录,力量最强大,阿济格、多尔衮各有十五牛录,而多尔衮最有谋略。

先简单说说阿济格的经历。

阿济格作战勇武,在父亲活着的时候,已经进为贝勒。到了皇太极时代,他跟随阿敏打过朝鲜,参加过宁锦大战。

天聪三年底,阿济格跟随皇太极征明,在遵化城下迎击明军的援军,山海总兵官赵率教就死在阿济格的手中。

以后阿济格参加过大凌河之战、松锦大战,几次率军袭扰内地、远征察哈尔、率军攻克皮岛等等。崇德元年,阿济格被封为武英郡王。

清军入关之后,阿济格被进封为英亲王,以靖远大将军的身份,率领大军进攻陕西,并一路追剿李自成,最终凯旋。

顺治五年,阿济格为平西大将军,率军征剿姜瓖叛军。

顺治八年正月,多尔衮病死在喀喇城。阿济格被夺去王爵位并关押起来,同年十月赐自尽。

多尔衮死后,阿济格为什么被赐死?

阿济格作战勇武,但在手腕和谋略上有所欠缺。所以他在三兄弟当中资格最老,战功最多,爵位却最低,而且很不稳定,多次受到皇太极和多尔衮的处罚。

多尔衮活着的时候,阿济格就明白向他表示自己的不满。一是不满意多尔衮对多铎父子太好,二是不满意郑亲王济尔哈朗的地位超过自己。

多尔衮毫不客气,训斥这位兄长一顿,并对他提出两点要求:一是不要干预朝政,二是别和汉官交往。

据说,多尔衮临死时,对阿济格有所交待。多尔衮一死,阿济格派三百骑飞奔北京,而大学士刚林抢先回京,遍告宗王,关闭城门。三百甲士到京之后,就被处死,而阿济格毫不知情。

在护送多尔衮灵柩回京过程中,阿济格和儿子劳亲动作不断,试图吞并多尔衮的人马,引起反感。郑亲王济尔哈朗也对阿济格十分警觉,派人沿途监视。

回到北京,阿济格没有把年青的顺治皇帝放在眼中,在他面前依然佩刀。所以,刚一回到北京,阿济格就被夺去亲王的爵位,和儿子一起被看管起来,以后就是抄家、关押。

阿济格在狱里听说自己的儿子被送给别的亲王当了奴才,女儿被退亲,小妾被别人霸占,气得发狂,在狱中纵火,于是顺治皇帝把他和大儿子赐死。

阿济格被赐死,根本的原因是顺治皇帝要清算多尔衮的势力和影响。


于左


多尔衮在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众儿子当中行十四,也就是说,排在他前面的那十三位都是他哥哥,不知道提问者说的是哪一位?我想,大概是指的多尔衮一母同胞的哥哥阿济格吧。



阿济格这个人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作为清太祖的嫡子(其生母大妃乌拉那拉氏相当于是清太祖的继后),阿济格获得了比许多庶出的兄长更多的机会。自天命年间起,阿济格的一生几乎是在马背上度过的,对朝鲜、对明王朝、对大顺政权的战争几乎都没有落下。对清王朝而言,也算得上是战功赫赫了。可是,虽然在战场上所向披靡,在政治上阿济格的脑子明显就不够用了。这也是为什么都是一母同胞,多尔衮更加器重胞弟多铎的原因之一。



顺治元年,多尔衮成为摄政王之后,大肆重用自己一母同胞的这一兄一弟。顺治三年,多铎被封为辅政叔德豫亲王,成为事实上的“二把手”。而多尔衮对于胞兄阿济格的重用,基本上局限于军事层面。为此,阿济格心中颇不平衡,还对多尔衮甩过脸子。意思凭什么多铎能叫叔王,甚至连咱二叔家那儿子济尔哈朗都能叫叔王,我是你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却不能?虽然如此,毕竟是一母同胞的亲哥哥,多尔衮也没把阿济格怎么样,依然继续重用。但是,依然是仅限于军事层面,不让他染指太多政治事务。现在我们回过头来从阿济格在多尔衮去世后的举动和结局来看,多尔衮此举实际上是在保护这位“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胞兄。如果让他染指政治事务,指不定捅出多大漏子来呢,到时候这屁股多尔衮也没法擦。



顺治七年腊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坠马伤重不治身亡。这时候,“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阿济格坐不住了,这回他的胃口可不仅仅是所谓的叔王了,他惦记上的是多尔衮摄政王的位子!阿济格这个人也的确是没脑子,本来多尔衮、多铎不在了,两白旗将领人心惶惶,他只要稍加安抚和利益拉拢,还是有可能将两白旗全部收入麾下的。可是,他却直接拿起了大刀片子,逼两白旗将领接受自己的领导。得,直接把这帮人给逼向了清世祖一边了,这帮人直接把这事儿捅给了济尔哈朗,结果可想而知。



阿济格带着麾下的丘八直逼北京城,正做着当上摄政王的美梦呢。已经得到消息的清世祖却早有防备、守株待兔,阿济格还没进城,直接就被济尔哈朗给拿下了。起初,清世宗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该怎么处置这位叔叔,毕竟他还没有正式举起造反的大旗,而且又战功赫赫,还是刚刚去世的多尔衮的胞兄。如何处置他,对于清世祖定义已故多尔衮的功过是有风向标意义的,事关人心和政局稳定。因此,清世祖没有立即处置阿济格,仅仅是将他幽禁了起来。



人要是作死,满天神佛也救不了,而阿济格就是典型的作死!幽禁之中的阿济格非但没有夹起尾巴做人,又是藏大刀片子、又是挖地道,甚至扬言要一把火烧了监房,总之就是甩开了作。既然想死,那就成全你!于是,宗室王公们登场了,一个个“义愤填膺”地向新老板清世祖表忠心:“阿济格狂悖至极,留下后患无穷……”清世祖正愁找不到好理由呢,既然叔叔、大爷们已经给递上台阶了,那咱就就坡下驴呗。于是,清世祖赐阿济格和他的儿子劳亲自尽。



平心而论,从清世祖清算多尔衮时对多尔衮的过继儿子多尔博(实际上是多铎的儿子)和多铎的儿子多尼的态度来看,如果多尔衮去世后,阿济格安分守己、本分做人,应该是不会有性命之忧的,最多也就是降爵,顶了天也不过就是革爵。毕竟阿济格一介武夫,翻不起什么大浪。只可惜,阿济格能力不行,野心却不小,硬生生把自己给作死了……


农民工老杨歪说历史


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这个阿济格的头脑真是,啧啧~~~作死小能手呀。

既然主要是说他的下场,那么他的功绩就从简叙述吧。

多勇少谋的阿济格,其一生为大清建功无数,有多能打呢,在其抢劫京畿的时候,56战56胜,可谓战力彪悍,战功傲人。山海关的关键战役中,大败李自成,后来刘宗敏也是阿济格所杀,招降十万,占63城。

阿济格的野心早已显露,早在顺治六年就要求封叔王,其分蛋糕的要求,被亲弟弟多尔衮拒绝。多尔衮只在弥留之际想给阿济格一个机会,他们说了什么,史料上未见记载,有记载恐怕也是后补的^_^,但是阿济格后续的行为,从侧面印证了他们的谈话内容。

阿济格的实际行动就是,派人急招三子劳亲率兵而来,调兵的事隐瞒不报,暂时隐瞒多尔衮的死讯,威胁两白旗依附自己,两白旗拒绝后又要兵戎相见,两白旗大臣向济尔哈朗告发阿济格谋逆,济尔哈朗是多尔衮的死对头,不单针对多尔衮,连带着多铎和阿济格,他也不会放过(当时多铎已死),谁让他们是亲哥仨呢。

外部力量,阿济格借用不到,而刚林早在刚刚察觉阿济格企图的时候就快马加鞭的赶回京城报信,令清廷有了充分的准备。

在多尔衮棺椁回到北京的时候,阿济格和三子劳亲合兵一处,环绕棺椁而行,而顺治帝早就在德胜门布下重兵,并在德胜门外率领诸臣等候,等阿济格到来则诛其三百骑兵,避免了阿济格谋划的兵变。

说其愚痴无智,略说有四点:

一、错判形势,过高估计了自己的实力,多尔衮所掌握的权柄并不是他这种实力的人可以染指的。

二、不懂谋而后发,过早的令消息通过各个渠道流传入京,让清廷有所准备,如果清廷没有准备,而顺治在德胜门外迎接多尔衮棺椁的话,三百骑兵完全可以把握机会挟制顺治帝。

三、即便通过300骑兵挟制顺治帝,他后续也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控制朝堂,别管顺治禅让还是封其一字并肩王,他都没几天好活,和谋逆之人无需讲什么信诺。杀不杀皇帝他都会死。

四、入狱之后还不知收敛,阿济格被幽禁,但参与谋逆的三子劳亲只是降为贝子身份,说明这事还不算最糟,而阿济格不知道从哪儿搞来大刀,准备挖地道逃出去......还要火烧监房(存疑,栽赃手法类似褚英、朱高煦),诸王议政,狂悖之人不可留其性命,免留后患,所以做出裁定,顺治帝命其自尽,本来只是降为贝子的劳亲也被拖累着一起被赐死,家人连坐遭殃。

从顺治后来对他的评价来看,如果阿济格老实伏法认罪,未必就是必死之局。

顺治帝:“英亲王及行间将士驰驱跋涉,悬崖峻岭,深江大河,万有余里,劳苦功高。”

雍正帝:命阿济格曾孙普照由辅国公起复袭。身份虽不高,但对其后人而言,亦属邀天之幸。

乾隆帝:重修园寝。但世袭罔替名单中,没有阿济格一脉。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