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壺友們,你們是不是都有過這樣的疑問:都是同一種泥料做的紫砂壺,為何無論是顏色,還是手感會差別那麼大呢 ?

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紫砂泥內含豐富的物質,能形成獨特的肌理效果。而煉製泥料與燒製工藝的不同,對紫砂泥會產生極大的影響,故而我們會看到與感受到不同的效果,具體有以下5個原因。

燒結溫度

  燒製是紫砂器製作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道工序。燒成時的溫度和氣氛不同,燒成作品的顏色與緻密程度,也會隨之變化。燒製工藝最主要的是,使紫砂陶器燒結。紫砂壺燒結,是指紫砂壺在一定高溫狀態下,低熔點物質熔化,填充未熔化物質之間的空隙,但並未達到碳化(焦黑)、鈣解(出現針眼、氣泡)程度的物理狀態。

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從低熔物開始熔化,到出現氣泡、針眼、焦化現象臨界點的溫度範圍,為燒結溫度範圍。紫泥燒結溫度的下限要求是,達到1150~1180℃之間,紅泥是1050~1100℃之間,本山綠泥是1180~1200℃之間。

  燒成良好的紫砂器胎質緻密,色澤溫潤。窯燒欠火時,嚴重者吐黑;窯燒過火時,紫砂器外表有燒焦感,容易產生毛躁,還會起小小的爆裂痕跡,甚至產生變形、起泡等缺陷。

泥料目數

不同目數泥料細膩程度不同

  泥料的目數,其實就是指的泥料的粗細,目數越小泥料越粗,目數越大泥料越細。常用的泥料目數通常為40、60、80目等,目數越高的壺顆粒感越不明顯,紫砂壺會更顯細膩秀氣;目數越低壺的顆粒感越強烈,紫砂壺會更顯粗獷豪放。

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在120目以上的顆粒粉塵裡,紫砂微顆粒已經非常少,粉塵已佔80%以上,粉塵是溶解性物質,無孔不入,燒成溫度低,呈瓷性,容易炸裂,是紫砂的大敵。

  此外,有時為了達到一些效果,而調入一定量更粗或抽取更細的泥料,如調砂、鋪砂、抽砂的技藝。

泥料陳腐

  紫砂泥料陳腐時間的長短,也是導致質感不同的原因之一。一般來說,泥料經過適當的陳腐,製成的紫砂壺表面質感比較溫潤,壺表光澤內斂、溫而不燥、而且易於泡養。陳腐期長的壺,用起來變化快。儲泥陳腐是一個部驟,陳腐時間大多在一年以上。根據實踐經驗,紫砂泥料至少需要經過三個月的陳腐期後,才能用於製坯。某種程度上來說是越久越好,但在制壺前需重新回煉一下。

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礦料純度

  礦料純度,是指在練泥過程中對雜質剔除的程度,雜質越少的泥料製出的紫砂壺,表面越光潔利落。紫砂礦料中摻雜著許多雜質,如黑雲母、通常角閃石、磁鐵礦、褐鐵礦與菱鐵礦等,在煉泥時需要對紫砂泥進行提純,才能使紫砂壺做出來光潤美麗。泥料提純程度不同,直接影響泥料的品質,自然會使紫砂壺的外觀與手感不同。

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明針技藝

  “脫手則光能照面,出冶則資比凝銅。”這是古人形容明針的作用與工藝特性。明針的主要功用,就是在茶壺生坯製作完成時,將生坯表面作精加工的修整、刮平等動作。

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明針是一把壺製作中很重要的環節,制壺者明針功夫的好壞,也直接影響了成品表面的質感,好的明針工藝壺表光滑溫潤,反之就粗糙,顆粒感明顯等。在紫砂壺泡養過程中,直接影響壺體表面“包漿”膜的形成。

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一把真正好的壺,一定是明針功夫到位的壺,對許多壺藝人來說,壺的價值有時候往往就體現在明針功夫的多寡,明針功夫是最考驗工手水平的一項重要指標。

  紫砂的工藝複雜多樣,在成型的過程中受諸多因素影響,會導致所出成品出現千差萬別,故每一款紫砂壺表現出來的色澤、肌理、觸感都有所不同。

同樣的泥料,為何不一樣?難道我買到了假壺?

同是紫泥,由於泥料開採點不同、煉製泥料的師傅不同(手法不同)、制壺老師不同、燒窯不同,都會導致同樣是紫泥壺,表現出來的色澤、質感都會有區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