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紫砂壺——泥料

紫砂礦是什麼?根據《宜興紫砂通鑑》對紫砂的定義:紫砂礦料:是指含有適量鐵質的、經地質巖化的、具有晶相砂性的陶土。很多陶土含有鐵元素,是礦產類都是經過地質巖化的。就是說;前兩個條件只能說明是含有鐵質的礦物或陶土;只有紫砂礦才有的、與陶土礦區別開來的本質特徵是後面的條件,就是具有晶相砂性。

漫談紫砂壺——泥料


漫談紫砂壺——泥料


漫談紫砂壺——泥料


漫談紫砂壺——泥料


三大類泥料,段泥的砂性最重,透氣性相對於紫泥和紅泥,是最好的,其次是紫泥,紅泥類的泥料透氣性是最差,砂性少,俗稱“肉多骨少”,泥嫩,所以它燒出來的緻密度很高,透氣性差,這也正是為什麼它最適合泡鐵觀音的原因,透氣性差,更能把茶葉中的香氣逼出來。

何為“本山”礦料

所謂“本山”礦料,狹義上是指黃龍山的原礦礦料,居江蘇宜興丁蜀鎮的人,把當地的黃龍山稱作“本山”,把出自黃龍山的紫砂礦料,稱作“本山泥”,然後再細分為“本山夾泥”、“本山綠泥”、“本山團泥”等。這是一種驕傲,當然也蘊含著“正統、正宗”的自豪。

但從廣義的概念上來講可以指宜興範圍之內的傳統礦區的紫砂礦料。而“外山”礦料指的是外地紫砂或者是外地跟紫砂類似的陶土。

宜興範圍內的傳統礦區包含哪些?除了黃龍山外,丁蜀地區的礦區還包含南山礦區、團山礦區、寶山礦區、降坡(崗坡)礦區、半坡礦區、趙莊礦區、小煤窯礦區,還有就是青龍山等礦區。在丁蜀往長興方向的湖滏也有紫砂礦區,大家熟悉的臺西其實也就是黃龍山山腳的臺西村,臺西礦井也就在1~5號井周邊

不同的礦區的泥料有無區別,哪個礦區更好?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定律,趙莊的朱泥,四號井的底槽清,寶山的紅黃泥,降坡崗的降坡泥,南山的紫泥,野山礦區的紅皮龍,每個礦區都有其自己的著名泥料,不存在哪個礦區的泥料最好。

比如最有名的大紅袍泥料,它的低張力,收縮比幾乎達紫泥系的三倍,製作時泥性掌握不易,古代用於增添紅泥豔潤調色之用,為傳說中最具神秘色彩之極品朱泥之一。燒製時易起節皺、開裂、塌陷、變型、窯溫輕者偏黃還原,重者變形起泡,成品率不及二成。燒成後質感綿密、緊實細緻,持之紮實沉重、紅潤豔麗,泥中極品;泥胚含少許原礦顆粒,衝淋熱水後色變極大,呈紅中帶紫,養壺易現“包漿”之美。窯溫約1080度,收縮比約30%。泥質細膩密度高、高結晶,泡茶柔順好喝,經過泡茶養成色澤豔紅非常討喜,此種泥料非常稀有,泡茶好 喝據宜興紫砂礦料一書裡的記載,狹義上的大紅袍礦並非朱泥,而是一種紅泥,燒成後呈現朱泥的顏色,但泥料特性上卻是接近紫泥的,透氣性甚至勝過底槽青,這種狹義上的大紅袍泥料確實是可遇不可求了。市面上難尋。後來朱泥礦裡會挑選出少量色澤豔麗的料,也被大家約定俗成為大紅袍,這種朱泥大紅袍料產量雖說不多,但一噸朱泥礦裡怎麼也能挑出幾十斤的。雖說珍貴但絕算不得罕見甚至絕跡一說,。那麼大家聽紅袍色變的心理是怎麼來的?

還有一類壺很容易和紫砂壺混淆,那就是潮州手拉朱泥壺,那麼它的歷史也是十分悠久。宋以後,潮州成為陶器生產中心,潮州手拉朱泥壺是潮州陶瓷一奇葩,從清代中期,潮州朱泥壺便獨具一格,廣泛生產和應用,並代代相傳一直延續至今。潮州朱泥壺主要的名家有以老安順為代表的章燕明、章燕城、章廣鑫,以及源興柄記的吳瑞深、吳瑞全。潮州手拉朱泥壺的製作工藝源於江蘇宜興紫砂壺,清初開始被引進到潮州楓溪。經三百餘年、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幾十年的改進,潮州手拉壺工藝師的制壺技術和選料、制泥工藝發生了質的飛躍,本地製作手拉壺的泥料及工藝水準,不僅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逐漸趕超宜興紫砂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