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坪曲子”原名南坪小調琵琶彈唱,當地人稱“曲子”。是流行於川西北高原九寨溝縣(原南坪縣)一帶漢族(含少數回族)民間自彈自唱的說唱藝術。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坪曲子”主要是當地人民群眾自娛性的演唱,在農村尤為盛行,是當地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山民們結束了一天的勞作,聚於庭前樹下,或圍坐火塘旁,彈起三根弦的琵琶,敲起瓷碟碰碗等引吭高歌,氣氛十分熱烈。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群眾性演唱的基礎上,曾經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藝人。以米老漢、白鳳雲、黃金文、王玉元為代表的老藝人在解放前後把“南坪曲子”推向了藝術的高峰。“南坪曲子”演唱形式非常自由,由一人至多人彈唱,另一些人伴奏幫腔均可。1953年開始傳入內地,其“採花”曲目曾一度流行全國。六十年代起,成都、重慶、自貢等地的曲藝團隊,以“南坪花調”為素材,創作和編演了一批彈唱節目,使“南坪曲子”的流佈範圍進一步擴大。八十年代著名歌唱家朱明瑛演唱“採花調”,《採花》再次流傳全國。進入九十年代,在九寨溝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下,南坪小調多次登陸中央電視臺,分別在中央臺三頻道、七頻道、十二頻道及音樂頻道播出,在全國範圍內引起了巨大反響。九寨民族民間文化真正走出了大山,走向了世界。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關於“南坪曲子”的起源,通過幾代文藝工作者的潛心研究探索,初步確定其為清朝雍正、嘉慶年間,由甘肅人帶來了“花調”,陝西人帶來了“背工調”,在近兩百年的衍移融流中,與川北等地民歌相結合,同時吸收當地藏族、回族、漢族的民間音樂質素,最終發展成今天四川曲藝音樂中的一個獨立曲種。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坪曲子”唱腔獨特,語言樸實。大體上可分為單曲體和聯曲體。背工調以敘事為主,花調以抒情見長,一剛一柔,相互映襯,相得益彰,具有高亢粗獷中又見柔美的藝術風采。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坪曲子”的演奏樂器琵琶也很特別,形狀呈柳葉開,張弦三根,其中內弦同度,與外弦成五度關係,音高由演唱者自行決定,橫抱琵琶,用撥子彈撥,顏色多見於硃紅色,也可用本質本色。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南坪曲子”是九寨人民寶貴的文化遺產,希望她能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全世界的人們不僅流連於世界頂級的九寨美景,更可欣賞到九寨人創造的燦爛的民族民間文化——“南坪曲子”。  

四川省九寨溝縣南坪曲子簡介~非物質文化遺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