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产业是一座城市发展的基石。近日,成都提出要增强产业要素集聚能力,建立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借鉴乌镇历史街区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经验,因地制宜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周末经济”、深度体验游等新消费新业态。

产业生态圈、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周末经济、深度体验游等一系列关键词背后,预示着成都的产业发展思路在不断升级优化,也给市场赋予了多重新意义:

主城资源集合度高的新兴版块迎来新机会,产业资源丰富的片区势必形成新合力,房地产企业有望找到开发的新机会,城市消费人群或将有更多新打卡地。

产业驱动城市 房企紧追着跑

在“产业带动城市发展”的时代背景板下,有产业的地方最不缺关注度,也更能吸引嗅觉灵敏的房企紧紧追随,这能够实现双重互利:一方面,通过前端的规划、策划,土地的后期利用有了明确的图谱,确保真实利用;另一方面,房企可以充分享受产业盘活区域带来的红利,并反哺区域。

锐理君整理发现,2016年至今,大成都出让宗地的产业准入要求呈现两个突出特征:

有产业准入要求地块的占比逐年上升。2017年开始,含产业准入要求的地块开始大量登上大成都的土拍舞台,之后每年此类宗地的占比都呈上扬趋势。

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2017年出台的“成都产业新政50条”,曾明确提出了“优化土地利用规划,优先保障产业用地需求”。未来,成都土地出让与产业准入条件挂钩会越来越普遍。

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产业准入要求越发精细。锐理君对比了2017年与2019年众多出让地块的产业准入条件发现,对引进企业的规模大小、投资强度、产业类型等,成都都有越来越精细的要求。

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两宗地块产业准入要求变化明显

2017年9月,成都市政府发布了《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土地上市与供后监管的意见》,强调要“加强上市宗地产业定位与准入管理,相关部门可

对拟上市宗地提出产业类型、产业标准、产业形态、物业比例等要求,作为上市宗地的产业准入条件。”

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土地上市与供后监管的意见》

在“产业先行”理念的指导下,“产业驱动城市发展”的重要性越发凸显。近两年主城区多宗带产业用地热卖也给予了有力证明。

产业“淘金梦” 主城有大空间

2017年至今的带产业用地拍卖,不断激发出房企与产业之间的化学反应,尤其是在成都主城,资源集中度高、后发优势明显的区域备受房企青睐。

01/房企甘愿在主城“剁手”

带产业条件地块最高成交楼面价来到了12300元/㎡,“眼馋”的房企还不少。2019年3月,金牛区茶店子一宗商兼住用地(商业占比上限50%)吸引了近15家房企到场,最终该地块被时代中国以12300元/㎡的楼面地价拿下,溢价率36.93%。

产业准入要求不低,房企也敢拿地敢出价。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时代中国所获地块的产业准入要求并不低。该宗地有不低于50%的商业需自持,同时要求商业物业内必须为科技类产业,入驻企业为总部型或世界500强投资或授权等等。

这样的地块要求并非个例。今年4月,由金地商置竞得的昭觉寺片区地块,自持计容商业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总计容面积的35%;还得打造集文创产业中心、文旅体验、产业人才社群空间于一体的城北新经济、人文创新标地——成都熊猫文创中心,计划引入产业办公楼宇、开放式商业街区、特色文创等业态;至少引入一家国际知名IP的文创类总部企业。即使条件严苛,该地块仍被多家房企看好,最终成交楼面地价来到9770元/㎡,溢价率13.54%。

02/打好产业牌的关键在“人”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驱动力,而“人”是打好这副牌的关键。

如今,成都城市发展的思路由“产-城-人”转到了“人-城-产”,十分肯定“人”在产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通过人口搭建产业架构,从而影响产业要素的持续聚拢。以日本的产业布局为例,人口随着产业就持续向大都市圈集聚,日本的城市格局从东京圈、大阪圈、名古屋圈“三极”集聚转为东京圈“一极”,最终人才与产业、产业与人才组成了城市发展的闭环。

产业聚合成势 新“窗口”在海滨?

房企拿地意愿强,产业要素聚合度高——对经济处于爬坡期的主城区而言,未来的产业发展版块既要能满足新兴的消费需求,还要防止动摇原有的产业基础。

在研判主城未来的产业发展路径和机会时,我们需要回答两个关键问题:主城发展产业差什么?有什么产业值得挖掘?

A/主城发展产业差什么?最大掣肘是空间。产业的影响力需要靠规模来扩散,而规模需要空间,虽然主城的很多土地出让都有明确的产业要求,但受“缺地”的影响,大多还处于分散状态,很难形成集中影响力。成都市此次提出要增强产业要素的集聚能力,打造跨区域的产业生态圈,从细微处来看能够很好地弥补这样的短板。

B/主城发展产业有什么?文创、旅游、商贸,这是成都知名的三张牌。

1 2017年,“了不起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大数据出炉,在六大国家中心城市中,成都文创关注度超30亿人次仅次于北京和上海,位居第三,成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文创第三城;

2 2018年,“新文创·新动能”新文创产业峰会发布的《中国城市新文创活力排行》中,成都更是赢得综合排名第一;

3 2019年,在国庆黄金周期间成都接待游客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86.46亿元,同比增长25.2%,全国排名第3位。

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在众多产业名称之外,“文商旅产业”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大,其经济价值的追涨空间也清晰可见。

文化+文创、商业+商贸、旅游+消费——对比成都主城的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城东有东郊记忆、城西有浣花溪、城南有武侯祠等文旅产业名片,城中心有春熙路-太古里为代表的文旅地标,但他们大多有个共性:在传统的产业基础上做文章,受制于土地开发量,对新兴产业的吸附和承载能力有限。

整体来看,城北的成华区是个特例。以“天府成都 文旅成华”为口号定位的成华区,同时具备空间和文化IP这两大形成新产业聚合效应的条件。具体来看,这里有以熊猫基地为代表的大熊猫IP经济,有以昭觉寺/动物园为代表的文旅产业,有以东郊记忆/八里庄为代表的文创艺展经济,加上北湖片区以大熊猫为超级IP 的“熊猫星球”……文商旅产业生态圈的打造基础很深厚。

这应当并值得引起房企重视。

那么如何才能打造出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成都提出要借鉴乌镇的发展经验,要把传统的文化产业和旅游经济盘活,这也能给我们提供更多启示:

产业生态圈要真正“活”起来,需防止单打独斗。

以大熊猫IP为例,虽然四川在雅安、成华区、都江堰等地都有发展大熊猫IP的基础,但一直以来联动性不足,每个景点的深度体验功能不强,很难“留人”。

日前,成都对大熊猫IP有了新规划。9月25日,熊猫星球及熊猫基地改扩建项目正式开工,未来还将把都江堰(熊猫家园片区)、成华区(熊猫星球片区)、龙泉山(熊猫之窗片区)连片打造为“熊猫之都”,打出一张独一无二的熊猫牌。

熊猫星球的建设,不单是作用于熊猫基地周边,更将与相邻的成都动物园片区、昭觉寺片区、八里庄——二仙桥等文旅产业名片形成联动,促进文商旅产业生态圈的成型。

强调“商”的能动性,着力于消费场景的营造。

文商旅产业生态圈必须厘清“文化——商业——旅游”之间的关系。文化是支撑旅游的基础,商业能促进旅游人口再消费,旅游能源源不断提供人口“血液”。

打造“主+客”共享经济,365天盘活区域。

主城之外的很多文旅产业,最大的弊端就在于消费的断层。因此,主城文旅发展势头迅猛的情况下,未来需要在原住居民消费、周末家庭出游、外地来蓉游玩等消费势力之间找到平衡点,实现本地“主人”和外来“客人”的持续消费,让消费盛景365天不落幕。

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海滨文商旅版块、各产业、商圈位置相对示意图

当然,成华区的文商旅产业生态圈有基础,尤其是文旅产业IP很强,但起串联作用的商业商务还需要补短板。

通过上图我们不难发现,在熊猫星球——动物园——八里庄——昭觉寺等组建而成的产业生态圈中,海滨文商旅版块具备为未来提供消费“芯”动能的价值。

这与成都春熙路——盐市口——太古里商圈类似,周边有文殊坊、宽窄巷子、武侯祠等文化IP环绕,与核心的商业商务形成了有效的支撑与互补。

不难看出,海滨文商旅版块已经含着“金钥匙”,具备打造全新商业商务中心功能的基础。有消息显示,海滨文商旅版块内有近2000亩的可开发土地资源,尤其是多宗商业和商兼住地块已经成为香饽饽,未来这里一定是房企强攻主城的重要城池。

关于海滨文商旅版块的价值分析和解读,锐理君在下期还会继续解密~~敬请期待!

抢占主城产业风口 这个版块步入“窗口期”?

加群 | 请关注锐理数据官方微信,后台回复“加群”

合作 | 获取土地周月报等,详询028—85335800—80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