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寒门之子范仲淹的逆袭

有宋一代,在版图上已失汉唐规模,内忧外患严重。自宋太祖开始,就实行高度中央集权,重内轻外,重文轻武。这虽然孕育出军事上被动挨打的危机,却促成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意识、报国情怀的空前高涨。这之中范仲淹(989—1052)是较早的代表。他主持的庆历新政,凸显出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历史责任感和坚忍意志力。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寒门之子范仲淹的逆袭

范仲淹在其《岳阳楼记》中所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旷世名句,正好成为这种责任感和意志力的注脚。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正月,范仲淹的新政失败,被罢去参知政事,改知邠州(治今陕西邠县),不久又改知邓州(治今河南邓州)。这看起来与湖南的岳阳楼并无关系,但他却何以写出满纸烟云、如曾身临其境过的《岳阳楼记》呢?这个疑问,我们可以从南宋范公偁《过庭录》里找到答案。

按《过庭录》的说法,范仲淹有位好友叫滕子京,于庆历四年(1044年)春遭贬为岳州(治今湖南岳阳)知州,正式开启岳阳楼(原建于唐)重建工程。一年后,即庆历六年夏天,滕子京重建岳阳楼工程告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寒门之子范仲淹的逆袭

他派人把一封《与范经略求记书》和这幅图拿到范仲淹那里向他约稿,请为新修的岳阳楼写“记”。信中说:“窃以为天下郡国,非有山水环异者不为胜,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文字非出于雄才巨卿者不成著。”显然他是很看重范仲淹这位老友的,希望他能玉成此事。

范仲淹正想要找机会规劝老友,勉励他要有宽阔胸怀,以天下为己任,不可牢骚满腹。现在机会来了。

可要为岳阳楼写记,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自唐朝以来,“岳阳楼”已久负盛名。唐、宋时代,朝廷贬官,大多远谪西南,“岳阳楼”便成了历代失意官吏与诗人登临之所。这些文人才士到此一游,免不了触景生情,摇笔为辞,以岳阳楼为题,写出不少优秀诗文。仅唐代就有李白、杜甫、孟浩然、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在此留下过锦言华章。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寒门之子范仲淹的逆袭

前有佳作熠熠生辉,要想不为败笔,便需要有相当的勇气和实力。范仲淹果然不负好友重望,独辟新境,在庆历六年九月十五日这天写出一篇美文。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岳阳楼记》。

它写景言情,既细腻生动、又恣肆汪洋;既蕴含了作者劝勉好友的深情厚谊,又抒发了自己的胸襟和抱负。

这里只需撷取一段,就足见其雄阔眼界,宏大气象: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清人金圣叹曾批注《岳阳楼记》说,范仲淹“一肚皮圣贤心地,圣贤学问,发而为才子文章。”“从悲喜引出忧乐,见登楼人之人品心地,相去无算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岳阳楼落成之时,滕子京写了一首词《临江仙》: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外澄清。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这是滕子京唯一流传至今的一首词,乃集唐人诗句入词,委婉而含蓄地表达了希望自己被发现、受重用的心情。如果不被发现和重用,则往往会产生怨愤之情,这是人之常情。这也正是范仲淹所要劝勉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原因所在。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寒门之子范仲淹的逆袭

他们同为贬谪之人,同病相怜。范仲淹其实也是在勉励自己,当然亦是对朝中权贵的有力一击。《岳阳楼记》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是范仲淹一生行为的准则。

欧阳修说,他(范仲淹)从小就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范仲淹非凡的文治武功与他从小就具有的远大理想和刻苦学习是分不开的。《宋史》本传称他“少有志操,既长,知其家世,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

他出身贫寒,无力上学,只好跑到寺院中的一间僧房中去读书。《年谱》(《范文正公集》附)说,他曾在长白山(在今山东邹平南)醴泉寺僧舍读书,每日在容器中做一大块粥,分为四小块,放上一点菜和少量的盐,早晚各吃两块——这样将自己关在屋内,足不出户,手不释卷,读书通宵达旦,一坚持就是三年。

据说后来还发生了这样一个故事:范仲淹的一个同学看到他生活如此艰苦仍好学不辍,就回家告诉了父亲。这位父亲听说后,被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同情他的贫穷处境,于是吩咐家人做了一些鱼肉等好吃的东西,叫儿子带给他。那个同学将做好的鱼肉送给范仲淹,说;“这是我父亲叫我送给你的,赶快趁热吃吧!”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寒门之子范仲淹的逆袭

范仲淹回答说:“不!我怎么能够接受你的东西呢?还是带回去吧!”那个同学以为范仲淹不好意思接受而推辞,连忙放下东西,就回家去了。过了几天,那个同学又来到范仲淹的住所,发现上次给他送的东西丝毫未动,已经变坏了,就责备范仲淹说:“看,叫你吃你不吃,东西都变坏了,你为什么不吃呢?”范仲淹回答说:“并不是我不想吃,只是我已经过惯了艰苦的生活;如果吃了这些美味佳肴,以后再过这种艰苦的生活就不习惯了。感谢你父亲的一片好意。”

那个同学回家,将范仲淹的话如实告诉父亲。这位做父亲的夸奖说:“真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日后必定大有作为呀!”

范仲淹正是凭着这股苦读的劲头,最后终于成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范仲淹正因为很早就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志向和胸怀,所以才能够刻苦学习,写出极具人文情怀的山水文学作品;又掌握治国安邦的文韬武略,成为出则为将,入则为相,且具有文学才华的一代名臣。范仲淹死后,凡是他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都为其建祠画像。

文化的理想国,让每一个诗意的灵魂,都有栖身之地。感谢您的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