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病皆生於氣,氣不順則百病生,疏肝的同時,得先順氣

對女人而言,肝與女性的生理、病理關係都是十分密切的,一般認為,治療婦科病,比如經病,只需要疏肝,實則不然!中醫學認為,當人體精氣充足時,就會處於一個非常健康的狀態,反之如果氣有所不調,開始紊亂,那麼疾病也就到來了。有道是:百病皆生於氣,氣不順則百病生!疏肝的同時,得先順氣!

肝與婦女的生理、病理關係極為密切。肝為五臟之一,是貯藏血液的主要器官,有調節血量的功能。由於肝藏血,全身各部化生的血液,除營養周身外,皆藏於肝,其餘部分下注衝脈(血海);從經絡循行來看,衝脈起於會陰,挾臍上行,而足厥陰經脈亦環陰器,行抵少腹,故與衝脈相連,肝血充足則血海滿盈,月經能以時下。

百病皆生於氣,氣不順則百病生,疏肝的同時,得先順氣

肝主疏洩,主身之筋膜,開竅於目,其華在爪。肝喜條達,是指肝氣貴於舒暢通達而不宜鬱結,肝鬱則病變橫生;肝為風木之髒,內寄相火,其性至剛,極易變動。肝主疏洩,性喜條達,肝氣舒暢,血脈流通,則經血按期來潮。若肝的上述生理功能失常,在婦女可引起經、孕、產、育方面的多種病變。

正因為肝與女子的生理、病理關係至密,故有“肝為女子先天”之稱。肝的生理功能失常,不僅引起肝的本髒病變,如肝氣、肝火、肝陽、肝風等,還可擾心、犯肺、乘脾、及腎,引起其他臟腑的病變。臨床所見疾病中,肝病十居六七,所以,有人稱“肝為五臟六腑之賊”,寓意是很深的。

《內經》提出“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木鬱達之”。逍遙散和柴胡疏肝散,即是根據《內經》之旨從仲景四逆散演化而來,肝鬱證一般多用之,唯逍遙散更宜於脾虛肝鬱之證。

加味烏藥散為治療氣滯痛經的常用方,適用於肝鬱氣滯,木失條達,症見脅肋或脘腹脹痛、胸悶善太息、煩躁易怒,月經不調、痛經,或經前乳房作脹,或乳房結核,不孕或孕後胎動不安甚則滑胎、小產,或喉中如物梗阻(俗稱梅核氣),或卒然胸悶氣塞、昏厥不省人事、兩手拘緊、須臾復醒。

百病皆生於氣,氣不順則百病生,疏肝的同時,得先順氣

若肝氣鬱滯化火,則應用瀉肝法,是以苦寒清熱瀉火的藥物為主,使肝熱得清,肝火得洩,肝陽得平。但由於肝熱有輕重之異,病勢亦有偏上偏下之不同,故瀉肝之法有涼肝、清肝、洩肝、抑肝、平肝之殊,臨床當因證制宜。

瀉肝之藥,同中有異,臨證注意選擇應用。常用方劑為羚羊鉤藤湯、龍膽瀉肝湯、清肝止淋湯之類。適用於肝經實熱、肝火旺盛,或肝陽上亢而見脅肋脹痛、頭暈頭痛、面目紅赤、心煩易怒、口苦而幹、尿黃便秘;婦女多見月經先期,量多色鮮紅、崩漏、妊娠惡阻、胎動不安、流產、赤帶、陰腫、陰癢等。舌邊紅,苔黃,脈弦有力。

木失涵養,肝陰血不足,四物湯為治血虛證的基本方,肝血不足者恆多用之;調肝湯多用於肝血不足,衝脈虧虛而引起的痛經、月經過少、閉經等症;定經湯則用於肝腎虧損而致的月經錯亂。肝血虛與肝陰虛本質是一致的,只是程度上有輕重不同而已,兩者往往是互為因果的。

陰虛不能制陽,常可導致肝陽偏亢;水虧不能涵木,亦可引起內風乾擾。所以,滋肝法常與潛陽息風藥同用。一貫煎多用於陰虛脅痛,月經澀少等;杞菊地黃湯宜於陰虛風擾的眩暈;兩地湯則用於陰虛火旺而致的月經先期、量少,甚則閉經等。

百病皆生於氣,氣不順則百病生,疏肝的同時,得先順氣

適應證:肝陰血不足,木失涵養,症見頭暈目眩、視物不清、形瘦脅痛、失眠、爪甲不榮、皮膚乾燥、五心煩熱、口乾咽燥、大便偏幹,婦女則見月經先期量少、閉經、崩漏、妊娠惡阻、滑胎、子癇、髒躁等。舌質紅絳少苔,脈弦細帶數。

另外,由於氣與血關係最為密切,肝失疏洩,氣滯血瘀,常易導致氣血不調,則見經行不暢、經水色黑,夾有血塊,甚則閉經,或產後惡露不下等。舌邊帶紫,脈弦遲而澀。故每於臨證之時,十分重視氣血的相互影響,當於疏肝理氣藥中兼以活血化瘀之品,常取得較好的療效。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