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擊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

不久之前看到這樣子一則新聞:在準備晚餐是時候,媽媽喊六歲的女兒幫忙把碗筷擺到餐桌上,但是孩子卻因為手滑一不小心把兩隻碗打碎了。媽媽很生氣便狠狠地訓斥了女兒一頓。從此以後,女兒再不願意幫忙擺碗筷了。期間,孩子因為貪玩不小心又打碎了家裡的一個陶器不分青紅皂白的又訓斥了女兒一頓。

自此無論媽媽讓她拿什麼東西孩子都會顯得過分緊張。這種過分緊張又會導致她拿東西慢而且容易出問題,這又將帶來脾氣暴躁的媽媽更多的訓斥。最後,女兒不願意為媽媽拿任何東西了,媽媽也越來越少喊她拿東西了。時間長了,女兒深深的自我懷疑同時認為自己什麼事情都做不好,因此對做任何事情都失去了興趣,甚至連試一試的願望都沒有了。

看到這裡很是心疼那名女孩子,本來是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卻因為媽媽的暴脾氣給孩子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其實,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類似的家長有很多,他們的做法給孩子的人生留下了一道陰影,但是,如果家長的態度不一樣給孩子帶來的影響肯定不一樣。

今天我們從心理學的角度來分析孩子的這種表現——孩子的這種表現叫做"習得性無助",有研究表明:一味地去打擊孩子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要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才會讓孩子更加健康聰明。

打擊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

那麼什麼叫做"習得性無助"

"習得性無助"是指:

不論是動物還是人,在持續的失敗情景中容易"學習到"無助的感覺,即使是來到一個全新的情景中仍舊會保持這種"無助"而不進行新的嘗試。它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塞裡格曼提出來的,簡單的來說就是在無能為力的時候所再現出來的失助狀態。

孩子如果"習得性無助",會有很多的明顯的變化,家長一定要留意自己的孩子的狀態並且及時的引到孩子。

一般來說,"習得性無助"的孩子會有以下基本特點:

  • 低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指對自己生理、心理及社會適應性等方面的特徵的自我知覺和自我評價。假如孩子的自我概念低下,認真觀察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特點:

孩子會認為自己在各方面的能力都很差,甚至會認為自己是低人一等的。

  • 低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們對自身能否利用所擁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項工作行為的自信程度。即:會不斷的自我懷疑。其中有這樣一個明顯特徵:孩子什麼都不願意去嘗試,哪怕是很簡單的一件事情。

打擊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

  • 低成就動機

成就動機指個體希望從事有意義的活動並在活動中獲得滿意結果的內在心理動力。也有這樣一個明顯特徵:孩子在發現自己不足之後滿不在乎樣,沒有想過其他。

  • 消極定勢

定勢思維是指由一定的心理活動所形成的準備狀態影響或決定同類後繼心理活動的趨勢。即:不管未來發生什麼事還是原來的想法。孩子會有這樣一個明顯特徵:事情還沒有開始,就否認自己。

通過上面的幾個基本特徵發現孩子如果有"習得性無助"的話,家長不能及時的發現並且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並且任由孩子繼續發展下去的話這種"習得性無助"會"毀"了孩子。

孩子為什麼得"習得性無助"呢?研究表明和家長、老師的教育方式都是有關的,所以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注意自己的態度和語氣。下面一起來探討孩子為何會得"習得性無助"的原因——主要探討外界原因和孩子的自身原因兩方面。

打擊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

孩子得"習得性無助"的原因

雖說家長、老師的教育態度和方式方法會影響著孩子造成"習得性無助",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孩子本身也是存在著一定的原因的,他自身的原因也是很重要的。總之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的原因有很多很多。

  • 孩子對失敗不能接受

常言道:"失敗是成功之母。"現在很多的孩子一出生就是"集萬千寵愛於一身"要什麼有什麼根本不知道失敗、失意是什麼?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要進入學校去學習,此過程會有考試、比賽……家長都是幫不了的,好好壞壞的成績都是靠孩子自己取得的,孩子如果多次失敗可能就會受不了甚至產生厭學情緒,自然而然就會得"習得性無助"。

打擊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

  • 對孩子進行不恰當的評價

其實失敗是獲得"習得性無助"的基礎,並不會因為多次會就因為一件事情連續的失敗就會有無助感,這和評價對孩子的評價有很大的關係。比如:當孩子拿著一份九十分的試卷回家,其實孩子本身很難受了因為他每次都是拿滿分的,但是這次卻拿了個九十分。

家長看到後對孩子進行一頓批評,認為孩子沒有認真對待才拿到這個成績,家長殊不知孩子的成績已經是班上最好的了,只是這次試卷太難了。家長這樣的做法只會讓孩子的挫敗感加強,然後不斷的自我責怪。其實不管如何,當孩子出現失敗時,家長應該給孩子多一點積極正面的支持,而不是一頓訓斥或者無視,孩子得"習得性無助"的可能性會變小。為了孩子儘可能不得"習得性無助",我們應該怎麼做呢?

避免“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是關鍵

  • 讓孩子體驗"成功"

子的學習生涯中可能會遭受很多的失敗,身為家長的我們讓孩子正視失敗的同時可以盡我們所能讓孩子"體驗成功"。比如:孩子的數學成績很差不管孩子怎麼努力都很差,我們可以給孩子分析原因後進行針對性的補課,此法讓孩子的成績提高,讓孩子體驗"成功"。

在其他的方面發現孩子做一件明顯有困難的時候,給孩子及時並且適當的幫助和支持促使孩子做成該件事情。在某種程度來說這樣做可以提升孩子他的自我評價,從而也能夠減少無助感的產生。家長也可以在孩子的背後做"小動作"使事情變得簡單一點。其實這樣做可以降低孩子的自我成就動機和自我成就感。

打擊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

  • 多鼓勵、少批評

當孩子遭受失敗之後,如果可以得到家長的鼓勵,會讓孩子感覺好一點,也會促使孩子變得積極更加努力把事情做好。當然,也不是說家長在孩子失敗的時候不可以批評孩子而是說盡量減少,假如孩子的失敗是非常不應該的、完全可以避免的,家長對孩子進行一定批評也是可以的。

  • 引導孩子往正確的方向發展

有些孩子即使受到家長的鼓勵,還會有無助感的產生。究其原因是孩子不能正確的面對失敗認為失敗是自己的責任。在這個問題上家長需要與孩子多溝通。尤其是在日常生活中與孩子相處過程中面對所出現的問題、困難,要給孩子灌輸正確的歸因方式和解決問題的心態。

比如說:可以談論自己在工作中遭受到的失敗時,不要在孩子面前推卸責任和抱怨問題本身,而是應該科學的理性分析並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其實這些思考問題的方式才是我們最應該給孩子的東西。

打擊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

最後,幫助孩子走出"習得性無助"的方法不止於此還有很多。但是都要記住:打擊只會造成孩子"習得性無助",讓孩子"體驗成功"才是關鍵。

我是尼莫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