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為何更多互攻而極少攻蜀?而蜀國為何更多伐魏?

三國時期,曹操的兒子曹丕接過大位,於公元220年廢漢自立,建立魏國。第二年,劉備藉此機會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而東吳那邊則複雜一點。公元200年,孫策去世,孫權接過了兄長的擔子和打下的地盤。公元222年,曹丕稱帝,孫權表面歸附曹魏,接受吳王封號。公元229年,孫權在三國時期三個國家中最後一個正式稱帝,建立吳國。

三國之間長期互有攻伐,但很明顯,蜀吳兩國主動攻打魏國更多,而魏國也是主動打吳國遠遠多於魏國。

除了是蜀國兩國明顯有唇寒齒亡的戰略跟光,這裡還有另外的原因

蜀吳兩國明顯有唇亡齒寒的戰略判斷,這是基本公認的定論。除此之外,也有另一個重要原因:蜀國地盤主要在四川盆地。李白的著名詩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將古代四川盆地向外交通狀況作了一個形象的描繪。蜀國是一個易於守也不利於外攻之地。歷史以來,從蜀國立足再向外圖霸而統一中國的王朝從來沒有出現過。

諸葛亮的《隆中對》對三分天下的局勢分析很對路,歷史事實也確實是這樣走向。但對三分天下的蜀國之後的發展,諸葛亮顯然不敢展望。以他對古代歷史和兵法的瞭解,以他之明,他很清楚:這是走進了死局。很難再有大作為。打出去是很難有成功希望;不打出去,守必然是養成貪圖安逸、自我封閉的習慣,只會自取滅亡。所以,他在劉備死了之後,從公元228年春開始,先後5次發動五次北伐。5次北伐均未有任何收效。

所以,諸葛亮也只能表態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生前已表達得很悲壯,像這種冠絕千古的罕有的聰明人,看很多東西看得很明白,生前位極人臣,也可以調到不少社會各種資源來成功一番自己的志向和事業,但他在可以大展拳腳的時候,表達得這樣悲壯,不會是無緣無故。

而曹魏也曾在諸葛亮第3次北伐之後,也曾向蜀國發動過反擊戰,但同樣因受四川地形、天氣影響而不得不退軍。

蜀國與魏國主動出擊發動戰爭之比是5比1,蜀國竟然大大領先。很顯然,這種主動不是蜀國自認為比魏國實力更強大,從劉備與曹操組織自己的勢力開始一直到魏國、蜀國立國並對峙,蜀國在軍事行動上只有在漢中佔了便宜,從來就討不到什麼好,甚至還非常狼狽。

公元234年,諸葛亮去世,姜維接任,於238年至263年發動了11次北伐,更是沒有什麼得益,只是不斷地消耗了蜀國自己的國力。也是不得已而為之的辦法。

公元263年,魏國派出鍾會、鄧艾率領大軍伐蜀,鄧艾抄小道奇襲蜀國都城,從沓中出發,通過陰平小道,偷襲涪城、綿竹,逼近成都,蜀國很快投降,宣告滅亡。

蜀國很快滅亡再次證明,在蜀地內外圍用兵,以正規幾條出入川蜀的大道的正謀來攻打,動靜太大,後勤補給線供應難以為繼,只會徒勞無功。

而魏國極少主動攻打蜀國,不是怕蜀國,而是知道用正路強攻,不會有什麼作用。以司馬懿之智,一直在這個方向沒有很大動作,顯然是很明白直接用兵強攻力拼的效果甚微,只能等待只現奇襲的機會,畢其功於一役。

劉備佔據四川並非單純全武力得手

劉備在四川得手,佔領蜀地,也不是自己兵強馬壯,手下戰隊戰鬥力爆表,而是有內應。當時是四川的劉璋聽從張松建議,派法正邀請劉備入川,希望協助自己對付東北方向的張魯,結果,引狼入室,而劉備趁機找藉口反過來攻打劉璋,法正等人作內應,謀取了劉璋的益州等地盤。

東吳與曹魏相比,從孫堅、曹操時代起東吳就不落下風,一直也不懼怕

但魏國與吳國之間,則是另一番景象。兩國不斷打仗,你來我往,屢有互攻,互有勝負。互相佔不到什麼大便宜。魏國不怕東吳,吳國也不怕魏國。雙方似乎都很有底氣。

公元215年,吳國與魏國在合肥大戰,吳國出師不利,損失重大。公元221年,劉備以為關羽復仇為名,進攻荊州,大敗而歸。吳蜀很快迅速講和。果然,很快,公元222年,魏國出兵攻打吳國,吳國騰出手來,專門對付魏國,將魏軍擊退。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為何更多互攻而極少攻蜀?而蜀國為何更多伐魏?

電視劇中的孫權

公元226年,曹丕駕崩,孫權趁機偷襲江夏,卻沒有成功。

兩年後的228年,兩國又爆發了石亭之戰,魏國敗退。

公元233年至234年,東吳又先後兩次攻打合肥,無功而返。

公元241年,東吳兵分四路,再次大規模進攻魏國,還是兵敗而歸舊。

公元250年,魏國攻打東吳。過了兩年,252年魏國兵分三路主動出擊,兩國爆發了東興之戰,魏國兵敗而退。

可見,魏吳兩國的戰爭非常多,其中8次是東吳主動發動的戰爭。魏國主動攻打也不相上下。

吳國不怕魏國,應該是在曹操與孫堅年代就在兩個軍事集團中堅中留下了的深刻印記和底氣。孫堅在討伐董卓的討逆聯盟中是唯一追著董卓打得他們連連敗退的軍隊,包括曹操在內的其他十八路兵馬要麼大敗,要麼根本不敢出戰。

三國時期魏吳兩國為何更多互攻而極少攻蜀?而蜀國為何更多伐魏?

電視劇中的曹操

而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孫權為主的孫權、劉備聯軍打敗曹操,曹操更是狼狽而逃,幾乎喪命。

所以,東吳與曹魏常年打仗,打得多了,彼此知根知底,並不怕曹魏。

而三國的最後歷史是三國歸晉,三國立國的第一代開創者之中估計沒人會想得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