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量曝光,業績下滑,商標遭創,無印良品“涼”了嗎?

“無印良品”可以稱得上是另類的網紅。

“零基礎如何快速進行無印良品式搭配?”

“一招學會無印良品搭配技巧。”

“如何穿出無印良品風?”

彷彿它已經不單單是一個商業店鋪,而是一種另類的簡約新生活方式的象徵。

1. “無印良品”的“無”與“良”

創立於1980年的無印良品,是日本的一個雜貨品牌,由株式會社良品計劃註冊經營。

1980年,世界經濟增長陷入低迷,日本也經歷了嚴重的能源危機。當時的消費者不僅要求商品有好的品質,也希望價格從優。在這種情況下,“無品牌”概念在日本誕生了。

質量曝光,業績下滑,商標遭創,無印良品“涼”了嗎?

當年,木內正夫創辦了“無印良品”公司,向市場推出了第一批無品牌產品。這些產品包裝簡潔,降低了成本,所使用的口號是“物有所值”。

“無印良品”(MUJI)的本意是“沒有商標與優質”,它創立的初衷是淡化品牌意識,以質量為上,倡導自然、簡約、質樸的生活方式,而這種方式,經歷了時間的考驗,越來越成為有品位的人士所推崇的生活方式。

不得不承認,在品牌創立的初期乃至中期,“無印良品”的產品質量是經受的住市場考驗的。然而,最近在中國市場上卻屢屢爆出質量問題。

2017年3月,“3·15”曝光無印良品部分產品來自日本核輻射地區。

2018年9月,無印良品北京巴溝華聯店在北京工商局海淀分局日常抽樣檢測時不配合,且多款銷售產品未登記,甚至有清除後臺記錄的行為。

2019年1月,無印良品榛子燕麥餅乾被測出含有致癌物。

2019年2月,瓶裝“天然水”與“礦泉氣泡水”被發現潛在致癌物含量超標,召回59萬瓶。

2019年4月,無印良品向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提交了召回計劃,召回部分進口繪畫用筆記本和不鏽鋼尺。

2019年7月17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通報流通領域傢俱質量抽檢結果,其中11件不合格產品中,有6件來自無印良品。

主要問題是標稱材質與實際材質不符。比如,標稱主要材質為胡桃木的客餐廳兩用沙發椅,實際材質是膠合板;標稱主要材質為白橡木的組合式木架,實際材質是纖維板。

這些屢屢曝光的質量問題,讓人不禁反問:無印良品,究竟是“良品”還是“無良”?

2. 11次降價,仍無法挽回顧客信任

除了頻繁爆出的質量問題,無印良品在本土和中國進行的差異化定價也傷了很多鐵粉的心。

在中國,無印良品的產品價格並不便宜,被稱為是“中產階級標配”,但其實無印良品在日本不過是個遍佈大街的平民品牌。

14年前無印良品剛剛進入中國時,由於沒有倉儲中心,在中國銷售的產品是中國製造,然後運回日本,再按照供貨計劃運回中國銷售。

這樣一來一回的運輸成本,分攤到每個產品上,再加上關稅、增值稅、店鋪開支等七七八八的費用,價格定然不菲。

一開始消費者是認的,可當他們瞭解無印良品在日本的價格和品牌定位時,就有了“被欺騙”的感覺。這種負面感受使其對品牌產生了牴觸和厭棄,喪失了品牌信任感。

這樣的客戶心態,也直接影響了其銷售業績。

2005年,無印良品開始進駐中國。2012年開始大幅擴張,到2019年2月28日,無印良品在日本共有420家門店,在海外共有497家門店,其中中國大陸最多,達到256家,佔海外門店的一半以上。

然而,雖然店鋪數量多,銷售業績卻讓人大跌眼鏡。

從單店營收看,2008年為234萬美元,2018年僅增長12.5%,不過263萬美元。

從收入佔比看,2008年為16.23%,2018年僅增長了1.21%,不過17.44%。

最新公佈的2019年第一季度財報顯示,無印良品在中國大陸的營收僅增長2.7%,在全球範圍內排名倒數。

質量曝光,業績下滑,商標遭創,無印良品“涼”了嗎?

自2014年至今,無印良品已經11次降價。然而,消費者並不買賬,無印良品業績陷入瓶頸。無印良品真的要涼了嗎?

除了質量問題和價格問題,無印良品還因為商標侵權被判罰。

早在2017年12月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就做出了判斷,起因是日本無印良品在中國銷售的第24類商品中,部分商品標識錯誤使用了他司擁有的“無印良品”版權。而“無印良品”的版權所有方就是北京棉田方面及其子公司。

北京棉田公司是針對無印良品的第24類商品。第24類商標覆蓋的商品種類包括棉織品、毛巾、床單、枕套和被罩等產品。除了24類之外,無印良品上海仍可繼續使用已經擁有的各類別商品服務上的“無印良品”商標權。

質量曝光,業績下滑,商標遭創,無印良品“涼”了嗎?

法院經審理做出判決,判令株式會社良品計畫、無印良品上海公司立即停止侵害棉田公司、北京無印良品公司註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並賠償原告人民幣六十二萬六千四百七十六元。

質量曝光,業績下滑,商標遭創,無印良品“涼”了嗎?

無印良品上海公司不服,進行了二審請求,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做出終審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從奉上神壇到跌落汙泥,無印良品必須要想到新的轉型策略,否則只會繼續失去消費者的信任。

質量曝光,業績下滑,商標遭創,無印良品“涼”了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