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

建設國家公園省 傳遞大美青海情

可可西里成群的藏羚羊。 本報記者 黃靈燕 攝

綠水青山,青海最寶貴的底色。

保護三江源涵養“中華水塔”、堅守可可西里無人區、推進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實施大部制改革探索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率先啟動國家公園省建設……一代又一代青海人,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責任和擔當,在世界屋脊書寫了令人矚目的生態保護篇章。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潛力也在生態。”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為富裕文明和諧美麗新青海發展指明瞭前行方向、注入了強勁動力。

在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是青海省委省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作出的重大抉擇,是黨中央深化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的一次重大決策,是加快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重大創新,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一次偉大實踐。

緊緊扭住國家公園省建設這個關鍵之舉,青海必須保護“中華水塔”,當好地球衛士,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不斷擴大生態普惠民生福祉,為美麗中國增色添彩。

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青海未來的戰略抉擇堅定不移。行進在青藏高原廣袤草原,聆聽青海生態文明建設進行曲的優美旋律,感知著大美青海譜寫綠色發展的新篇章,奮力攀高的青海再繪美麗藍圖。

建設國家公園省,勢在必行

青海是“中華水塔”,每年向下遊輸送600多億立方米的源頭活水,惠及20個省區5個國家。全省現有林地總面積佔國土面積的15.3%,可利用天然草場3.3億公頃,溼地面積居全國首位。我省生態資產總值18.39萬億元。

所有這些都印證著習近平總書記的重大要求,提升著青海未來發展潛在的價值。我們要按照總書記提出的重大要求,重塑好青海地位,履行好青海責任,挖掘好青海潛力。

建设国家公园省 传递大美青海情

用綠水青山普惠民生福祉。 本報記者 黃靈燕 攝

由此看來,青海率先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答案只有一個:作為生態大省,青海具備示範的先決條件。

今年6月,青海率先啟動“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建設”,徹底解決了自然保護地區域交叉、空間重疊、保護管理分割、破碎化和孤島化等問題,實現“一個自然保護地一塊牌子、一套人馬、一張地圖”。

如今行走在三江源,曾經“九龍治水”“條塊分割”“政出多門”,是我們聽到的高頻詞。

“建立統一管理機構,改變了從前的‘九龍治水’‘條塊分割’‘政出多門’,理順了關係,這一創新舉措走在全國前列。”這是瑪多縣委常委、副縣長,管委會專職副書記、副主任甘學斌對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最直接的感受。

建設國家公園示範省,對青海,是面向未來發展的百年大計;對全國,是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偉大實踐;對世界,是義不容辭維護生態安全的責任擔當。

今天我們看到,開拓創新,加快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青海正在向世人展現“國家公園省、大美青海情”的獨特魅力,為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青海貢獻。

生態文明,綻放別樣精彩

青海,山宗水源路之衝,崑崙山橫貫全境,三江水奔湧而出,青海湖煙波浩淼,祁連山林海莽莽,大自然繪就的每一幅畫卷都引人入勝。

今年10月15日,一張拍攝於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境內,名為《生死對決》的圖片獲英國野生動物攝影年賽哺乳動物類年度總冠軍。圖片中,一隻藏狐扭頭撲向喜馬拉雅旱獺,旱獺有些驚慌失措,驚覺地立起身子。一時間,這一圖片刷爆微信朋友圈。

天峻縣隸屬於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這張圖片不僅讓世界領略了神奇的自然世界,也成為展示中國、展示青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顯著成效最直觀的表現。

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巴幹鄉一群岩羊在海拔5000多米的山坡上快速移動,向著大山的另一側進發;雪豹母子巡查領地;歐亞水獺在通天河流域活動……如今的三江源國家公園內,這樣的消息不時通過媒體鏡頭告知社會,而一個個珍稀野生動物的頻繁活動也在說明著三江源生態環境的不斷向好發展。

這是青海努力實現三江源頭好生態,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的最好見證。

保護生態是青海最大的責任,必須立足於生態保護優先,堅定實施生態報國戰略,紮紮實實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2015年12月,中央深改領導小組第19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拉開了中國國家公園建設的序幕。

2017年6月,《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方案》通過審議。青海作為三江源、祁連山所在地,擔負著我國第1個、全國首批10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的2個試點任務,這是黨中央對青海的信任和重託。

三江源國家公園12.31萬平方公里,是北京面積的7倍多。祁連山國家公園青海片區1.58萬平方公里,接近北京面積。怎樣建設國家公園,建設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公園是歷史賦予青海的重大課題。

為此,青海提出在三江源、祁連山2個國家公園試點的基礎上,建設具有開先河意義的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以此來推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為未來國家公園建設提供可借鑑、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確立了“堅持生態保護優先,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的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三江源、祁連山2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組建了省州縣鄉村五級國家公園管理的“大部門制”實體;頒佈試行國家公園條例,成立三江源生態法庭;對三江源地區取消地區生產總值指標的考核……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建設一期、二期和祁連山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可可西里成功申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舉措和成效成為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答卷。

目前中國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1.18萬個。而作為“三江之源”“中華水塔”,青海自然保護地類型齊全、數量眾多,目前已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地217處,面積25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總面積的35%。

今天,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的實踐,讓青海變得越來越成為一個有山有水的景觀園,一個有樹有草的植物園,一個有獸有鳥的動物園,一個有聲有色的文化園,一個有滋有味的遊樂園。

奮力開創自然美生態美

人文美的新藍圖

“生態文明建設對人類文明發展進步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近年來,中國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了國家公園體制。”

今年8月,第一屆國家公園論壇在西寧召開,習近平總書記一封充滿無限美好願景的賀信,為青海建設國家公園省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全省廣大幹部群眾深受鼓舞。

“三江源國家公園就是中國第一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中國實行國家公園體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安全屏障,給子孫後代留下珍貴的自然資產。這是中國推進自然生態保護、建設美麗中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項重要舉措。”

今年作為全國首個承擔雙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省份,青海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統籌推進三江源、祁連山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奮力打造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青海模式”,將以習近平總書記的賀信精神為指引,按照“三步走”目標,開創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示範省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一步,到2020年,完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任務,構建起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基本框架,建成全國生態保護修復示範區、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典範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先行區、高原大自然保護展示區、優秀生態文化傳承區。

第二步,到2022年,保護和管理體制機制不斷健全,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初步建成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為基礎、各類自然公園為補充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

第三步,到2025年,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更加健全,統一的分級管理體制更加完善,保護管理效能明顯提高,建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自然保護地典範。

省委書記王建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省(區、市)系列新聞發佈會上說,我們將一步一個腳印,遵循自然法則、生態規律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建設好國家公園省,傳遞好大美青海情,讓全世界共享“地球第三極”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從上世紀生態惡化對人類發展帶來的嚴峻挑戰,到如今全國第一個國家公園建設穩步推進,極地三江源正在“世界屋脊”上展現著雄渾壯麗的自然美、生態美和人文美。

天藍水清、鳥語花香,森林茂密、草原廣袤,自然保護地優美壯觀……今日之青海,我們有責任有信心,推動示範省建設行穩致遠,逐漸走向成熟和定型,以實際行動讓綠水青山出顏值、金山銀山有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