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互聯網下半場,粉絲經濟迎來了新挑戰:KOC正顛覆KOL。

KOL:即關鍵意見領袖(Key Opinion Leader),指在特定群體中具有較大影響力和話語權的人,該群體範疇沒有絕對限定,可以大到一個行業,一個亞文化圈,也可以小到一個興趣小組。

《2019年中國KOL營銷策略白皮書》指出:目前幾乎所有的品牌都在和KOL合作,批量與中小型KOL合作成為他們工作的重心。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KOL營銷即有KOL參與的社會化媒體營銷傳播行為,該營銷概念的核心在KOL本身,原則上對具體的營銷形式沒有限制。

從具體的營銷實踐中可以得出,目前KOL在品牌營銷中有兩大重要作用:一是帶貨,就是賣貨實力,能夠為品牌增加產品銷量;二是打廣告,增加品牌曝光度,提升品牌知名度。

因此,當品牌在選擇KOL時往往以粉絲量為標準,判斷所選的KOL能實現多大的商業價值,能否達到利益最大化。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有粉絲基礎的KOL首先具有流量價值,自帶大量的粉絲,保障了商品擁有一部分消費群體;然後能實現購買價值,挑選並推薦產品投放,粉絲一呼百應,購買效果明顯;宣傳價值,KOL給產品做背書, 粉絲信任KOL,產品推廣效果良好;魅力價值,以粉絲量為基礎,通過人格魅力能吸引更多路人轉粉,產生更多潛在消費者。

目前KOL營銷的主要模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銷售,例如:李佳琦一場直播帶貨百萬,15秒賣出去15000根口紅,就算李佳琦這麼強的帶貨博主也並不是淘寶第一主播;薇婭才是真正的淘寶第一帶貨博主,2017年10月,薇婭在一場直播中,為一家零粉絲的皮草店引導銷售額達到7000萬;2018"雙十一"開始後的兩小時內,薇婭的直播間引導銷售額達到2.67億,創造了行業銷售神話;2019年1月,與阿里魚嘗試直播帶貨新模式,牛仔褲上線5000套1秒被搶斷,首批直播13500件售罄,累計銷售額達200萬元。

他們都是通過淘寶直播,一邊直播介紹產品,一邊賣貨,在種草的同時,粉絲(消費者)可以直接下單購買,賣貨能力極強。大多數品牌跟他們合作更加看重他們的帶貨能力,更在乎直線上升的銷售額。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另一種就是種草型KOL,例如:毛蛋(美妝博主)向消費者推薦好用的國貨美妝產品及品牌;大胃王密子君(吃播博主)向受眾分享美食,也為大家推薦好吃的餐飲店及美食產品等,粉絲期待的是他們推薦的好物,品牌跟他們合作更加註重他們能夠給品牌帶來的影響力和宣傳效果。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說到底,KOL主要還是依賴粉絲群體的信任度以及崇拜程度。對於消費者而言,KOL是專業的,權威的,可信的,有一種神聖感;但實際上是KOL與消費者(粉絲)間存在著距離感,要想消費者對KOL產生依賴需要長時間的培養。

可最近突然間爆紅的“KOC”卻打破了這種距離感,能夠迅速建立消費者信任度,於是有人說“KOC來了,取代KOL的新營銷方式出現啦!”

什麼是KOC?其英文全稱為“Key Opinion Consumer”,譯為關鍵消費領袖。一般指能影響自己的朋友和粉絲產生消費行為的消費領袖。簡單講就是使用過該產品的粉絲或顧客。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流量紅利殆盡,進入以微信群,qq群,朋友圈,公眾號為主要載體的私域流量時代,“KOC”有了可發揮的空間和機會。

KOC有幾個比較明顯的優勢:

第一, KOC夠接地氣,真實。KOC本身就是消費者或者產品的使用者,與其他消費者之間零距離,來自真實消費者的體驗感是大於隔著屏幕的專業推薦;或許這些KOC,他們的文案語句不夠優美,整體邏輯不通,可這不就是最真實的消費狀態嗎,淘到好東西就會分享在朋友圈,推薦給身邊的朋友,與消費者產生現實共鳴。

第二, KOC“物美價廉”,就是既便宜又具有傳播爆發力。雖然與KOL相比,KOC的粉絲基數很少,可能只有幾萬人甚至幾百人,但憑藉著“走心”的分享和真實體驗,可以迅速與消費者(可以是身邊的朋友、粉絲)建立信任,並經過一段時間的經營,所帶來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也是極強的,“螞蟻多了也能打敗大象”。

第三, KOC極易培養。不是所有人都能成為KOL,但人人都可以成為KOC。這不是一句妄語,的確想要成為KOC的門檻並不高,人人都有手機,有無數個社群,也常會發朋友圈、錄製抖音、快手等短視頻,每個人都可以通過這些平臺分享美食好物和打卡景點等。但要想真正成為KOC,還是需要輸出優質內容以及長期的堅持,這才是一名合格的KOC。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目前各大流量平臺助力KOC,例如:小紅書、快手等平臺紛紛在KOC上投入大量資源,小紅書爆紅的最大原因就是小紅書用戶寫的每個真實感受筆記,讓其他用戶看後感動又心動,直接轉化為消費者;快手用“老鐵”一詞直接縮短了用戶與粉絲的距離,“老鐵相信我,準沒錯,夠意思就買!”KOC可謂是風光一時。

那麼,KOC真的會取代KOL嗎?

網上有兩種觀點:一種是“KOL已死,KOC興起”;一種是“KOC是偽命題,將死”。

說實話這兩種觀點,都太片面了。

KOC 與 KOL有何不同?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從商家角度來看,相比於KOL,KOC的粉絲更少,影響力更小;雖然便宜,但是帶貨能力以及種草能力遠不及KOL…...

從消費者角度分析,KOC更貼近消費者群體,因為他們本身就是消費體驗者,對消費者的購買決策起著較大的影響力;隨著各大平臺對KOL的監管加嚴,消費者對KOL的信任度下降,不再盲目跟從,但KOL依然吸引著消費者,帶貨實力依舊強勁。

如果通過以上兩個角度來講,KOC想要取代KOL 還是無稽之談,暫時是不可能實現的。

KOC顛覆KOL:從權威依賴到親情消費,私域流量挑戰粉絲經濟

如果從營銷角度來看,兩者絕不是你死我活的競爭關係,而是合作關係,KOL+KOC組合營銷,強強聯手,效果翻倍。KOL以權威性,專業性角度推薦產品,為品牌背書,擊破消費者對產品的顧慮,卸下防備心理,增加消費者的信任;KOC以真實體驗表達感受,通過真切感受打動消費者,進一步刺激購買慾望,並實現購買行為。

目前,KOL在品牌營銷過程中仍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其對品牌口碑的樹立以及品牌知名度的打造都使KOC望塵莫及。而KOC也不僅是曇花一現,私域流量時代下,內容營銷也在發生轉變:由產品性能推薦向消費者體驗轉變。KOC低成本強滲透力使其未來的發展具有更多可能性,也許KOC在未來會成為一種新的營銷方式;但仍需要品牌商不斷挖掘和培養,同時也要保護好KOC最原本的真實性,和它接地氣的特點,一旦它變的高高在上,KOC也會瞬間消失,失去其存在的意義。

李光鬥:中國品牌第一人、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華盛智業李光鬥品牌營銷機構創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