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至理之言:欲复兴中国,先练5万精兵!李鸿章为何否决?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在政坛上失势,只留下一个文华殿大学士的虚衔。

1896年,因为日本在东北迅速扩张,引起沙俄的注意,于是沙俄借尼古拉二世加冕典礼之机,邀请李鸿章出使沙俄,更重要的是,沙俄想与李鸿章讨论如何限制日本在东北的行为。

借此机会,李鸿章做了一次环球旅行,顺道访问了俄、荷、比、法、德、英、美等国。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李鸿章已经74岁,为了防止不测,随行的还有一副楠木棺材。

俾斯麦至理之言:欲复兴中国,先练5万精兵!李鸿章为何否决?

在西方列强之中,与1896年中国比较相似的是曾经的德国,当时德意志也是列强的游乐场,但最终成功崛起。在这一过程中,俾斯麦居功至伟。因此,当李鸿章来到德国之后,就想问计铁血宰相俾斯麦,如何才能复兴中国!

而且,在国际舞台上,李鸿章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来到德国之后,自然要见一见真正的俾斯麦。

1896年6月17日,李鸿章与俾斯麦见面了。李鸿章身穿黄袍马褂,俾斯麦身穿德军制服,仿佛象征着两个国家的现状。更为重要的是,俾斯麦出生于1815年,李鸿章出生于1823年,但看上去李鸿章却苍老的多得多。

俾斯麦至理之言:欲复兴中国,先练5万精兵!李鸿章为何否决?

两人经过一番外交礼仪式的客套之后,李鸿章打开正题,核心对话如下。

李鸿章:“此次前来,有一事请教。欲复兴中国,何道善之?”

俾斯麦:“承阁下相问,可惜两国相隔太远,我对贵国政务一无所知,实在无法明断。”

李鸿章:“何以图治?”

俾斯麦:“以练兵为立国之基,舍此别无良策。兵贵在精而不在多,五万足矣。”

李鸿章:“挑选五万精兵绝非难事,然我国缺乏教授军事之人。三十余年鸿章处心积虑建设国防,哪知甲午一战全军覆没,真好生惭愧!”

最终,李鸿章否决了俾斯麦的建议。

俾斯麦至理之言:欲复兴中国,先练5万精兵!李鸿章为何否决?

那么,俾斯麦的建议,到底有没有道理?

客观的说,俾斯麦的建议非常有效,维持中国的确不可能只靠5万精兵,但有了这5万精兵,却可以改变中国的现状:一是远道而来的列强,无法随意欺凌中国,因为中国至少有5万能战之精兵,二是5万精兵是种子,在练兵以及练成之后,可以散播到全国,带动中国整体军事实力的上升,日本、德国等并非开始拥有数十万雄兵,而是从点滴之间做起。

袁世凯在天津小站练兵时,开始兵力仅8000余人,但最终北洋兵力却数十万。另外,别看不起袁世凯的北洋军,这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军队的开始,而且各种规章制度、练兵作战等影响了中国几十年,包括抗日战争。

因此,如果李鸿章练就5万不下于列强的精兵,辅以一些老式兵力,那么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可能就不会发生。所以说,俾斯麦建议李鸿章先定一个小目标,练就5万精兵,首先能够自保,不受列强随意欺凌,此后再图发展,这是一个正确的战略。

俾斯麦至理之言:欲复兴中国,先练5万精兵!李鸿章为何否决?

既然如此,李鸿章为何否决俾斯麦的建议?

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但笔者看来,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李鸿章没有看透俾斯麦的建议,二是李鸿章否决是因为别有隐情。笔者不太相信李鸿章看不透,应该是李鸿章遇到了客观困难。

至于李鸿章的难题,说来就很多了:清政府(满洲贵族)对李鸿章的不信任,在用人、用钱上设置障碍;国内保守势力太强,在清朝做事太难;甲午战争把李鸿章打的一蹶不振,数十年努力一朝全毁,内心沮丧可想而知;李鸿章已经70多,没有精力再慢慢发展了........最终,李鸿章无奈否决了俾斯麦的建议,或许如果年轻20岁,李鸿章会有信心慢慢练兵发展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