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看歷史:你不瞭解的突厥與唐朝的關係

突厥汗國建立於六世紀中期,興起於阿爾泰南部,是一個以阿史那氏為首的軍事行政的聯合體。在木杆可汗(553-572)時代,“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里,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里,皆屬焉”。到唐朝鼎盛時期,突厥汗國已成為我國北方最重要的少數民族政權。

細節看歷史:你不瞭解的突厥與唐朝的關係

唐朝時期,中原的封建社會已處於較高的發展階段,漢族人高度發展的經濟往來、文化思想對各族社會的發展起了及其重要作用。

唐代是我國曆史上中原王朝與各民族關係極為友好的時期,也是統一的多民族共同發展的封建國家重要時期。唐朝民族關係的發展不僅是各民族人民共同期盼的結果,也與中原統治者的民族政策息息相關。這些民族政策對突厥的發展經濟、文化轉變以及中原的漢族社會均帶來了深遠的影響。

唐朝對待臣屬於中原政權的附屬政權,有以下四個特點民族政策:

  1. 不強迫同化,只順其自然;
  2. 不掠取俘虜分散奴婢;
  3. 不使雜處通婚;
  4. 不排斥各族之宗教,任其自由信奉。

最好的例子就是唐太宗不把突厥南遷。而唐代對突厥的民族政策,則主要採取以下幾種手段:

一、收買政策。即在突厥汗國比較強大,或中原統治階級無暇兼顧突厥侵擾時,唐王朝贈送給突厥汗國大量金銀,絲綢等物質以此換取短暫的和平;

二、征服政策。即在突厥汗國政權不穩或有利於中原政權主動出擊時,唐王朝直接派兵征服突厥汗國,滅亡其政權;

三、羈縻政策。即唐王朝在已臣屬於中原政權的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羈縻府州和都護府,委任官員直接管轄該地區;

四、和親政策。即在安撫或拉攏突厥統治階層時,唐王朝以公主遠嫁突厥,與突厥和親達成親屬關係;

五、互市政策。即在和平時期,唐王朝在邊塞與突厥進行物品交換。

收買政策

對突厥汗國的收買政策,主要運用於唐初高宗時期。我們常說中華歷史上的統一興盛時期莫過於唐漢。然而唐高祖李淵卻曾經稱臣於突厥,以取得突厥軍事上的支持。此事最早見於隋末中原各地割據加劇時期,為得到突厥的支持李淵就臣服於突厥汗國,唐朝建立初期,東突厥此時軍事實力甚是強大,曾連年向唐朝索要大量貢品,並且時常南下侵擾中原邊境威脅中原政權,突厥儼然成為北方最嚴重的威脅了。而此時的中原,唐高祖李淵將大部分時間都專注於百廢待興的國內事務和新王朝的建立上了。且唐王朝立國不久尚處於軍事軟弱的地位,眾心所向不一,軍隊渙散兵卒較少難以形成勢力與突厥汗國相抗衡。對於唐朝最大威脅的漠北東突厥人,唐高祖李淵年年進貢東突厥人只求不要進犯唐朝邊境。

征服政策

唐朝建國之初唐高宗時代,由於中原剛剛統一,唐朝處境十分艱難,唐高宗不得已只好與突厥汗國保持已有的臣屬關係,並且還要依附於突厥汗國的其他割據勢力,以壯大自己的實力。到唐太宗李世民時期,唐朝經過兩代人的共同努力,中原政權統治下的社會祥和安康,國力大大增強,終於在630年(太宗貞觀四年),利用突厥汗國內部分裂的有利良機,出兵一舉消滅了東突厥汗國。如《資治通鑑》卷193唐太宗貞觀二年九日條記載:

“已末,突厥寇邊,朝臣或請修古長城,發民乘堡障,上曰:“突厥災異相仍,頡利不俱而修德,暴虐滋甚,骨肉相攻,之在朝夕朕方為公掃清沙漠,安用勞民遠修障塞乎!”

羈縻政策

《資治通鑑》卷193太宗貞觀四年(630)四月記載如下:

突厥既亡,……(太宗)詔群臣議區處之宜。朝士多言:“北狄自古為中國愚,今幸而破亡,宜悉徙之河南袞、豫之間,分其種落,散居州縣,教之耕織,可以化胡虜的農民,永挖塞北之地。……” 溫彥博以為:“徙於袞、豫之間,則乘違物性,非所以存養之也。請準漢建武故事,置降匈奴於塞下,全其部落,順其土俗,以實空虛之地,使為中國杆蔽,策之善者也。”……“上卒用彥博榮,處匈奴降重,東自幽州,而至靈州。“

可見,唐朝在處置突厥投降者的問題上大致形成以下三種意見:多數朝臣主張將他們置在中原為其一;將他們安置在北方草原,與唐本土隔絕為第二種意見;將他們安置農物結合即幽州至靈州沿長城之間。然唐朝通過設羈縻府州處理與少數民族的關係為第三種意見。

細節看歷史:你不瞭解的突厥與唐朝的關係

《新唐書》卷43下《地理志上下》稱:

“唐興,初末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劉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使,皆得世襲。雖供賦版籍,多不上戶部,染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號為羈縻雲。”

和親政策

和親政策在由來已久,突厥與唐朝和親最早見於李淵太原起兵之初,為了得到始畢可汗的支持,便派襄武郡李琛與太原鄭元濤帶著“女妓遺突厥始畢可汗,以結和親。”(《冊府元龜》卷979),李淵政權通過這次和親獲得極大的好處,始畢可汗派特勒康鞘利率領五百名士兵,二千匹戰馬馳援李淵,李淵也因此迅速地解決了隋王朝,並且平定了地方割據勢力。

唐朝的和親是唐王朝除軍事打擊外更加重要的政治手段。東突厥當年“東自契丹、室韋,西盡吐谷渾,高昌諸國,皆臣屬焉,控制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高視陰山,有輕中夏之志”。(《舊唐書·突厥傳》)能否消滅掉東突厥這個心腹之患,是唐王朝政權穩定所必須考慮的。因此,唐朝初期的對突厥的和親政策,都是圍繞如何消滅東突厥而制定的戰略目標。這一點在李淵與大臣的對話中說得非常明白。公元622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遣使向中原王朝求婚,唐高祖問大臣們“西突厥與我懸遠,急疾不相得力,今請婚,其計妄在。”封德黎回答:“當今之務,莫曰遠交而近攻,正可權許其婚,正為了‘以威北狄’”。這說明此次和親是為了籠絡西突厥統治階級以打擊東突厥政權。

唐朝的和親也是唐王朝為了鞏固其統治的工具,在武則天時,為了籠絡重新強盛起來的後突厥和東邊的高麗王朝,唐朝曾經先後將固成公主、金光公主、宜芳公主遠嫁奚族酉長。(奚族,中國北方古民族。奚族在唐朝時期共有五部,為阿會部、處和部、奧失部、度稽部、元俟折部。)

先後以永樂公主,靜樂公主、東華公主,燕郡公主和親於契丹首領。

互市政策

隋末唐初中原各地割據嚴重民不聊生,漠北的東突厥汗國得以再次迅速強大起來,東突厥趁著隋王朝崩潰的時候,不斷派兵進犯隋王朝邊境,這次不光是掠奪邊民的財物,而且抓捕大量邊民充當突厥人的奴隸。唐高祖李淵在太原起兵之時,為了一心統治關中,也曾派遣手下出使東突厥,以求得到東突厥的支持與幫助。

儘管唐初突厥統治者為了掠奪中原邊民與財物,連年侵擾中原邊境,但此時東突厥和唐之間的經濟聯繫依然密切。公元629年(唐武德八年),唐朝曾在被樓開設互市,中原邊民得以與突厥人交易各自物品,突厥賣給唐朝大批牲畜,包括馬、牛、羊、甚至駱駝等。當時中原地區因受數年戰亂的影響,民間普通缺乏耕牛以田間勞作,通過互市,直接解決了中原地區農耕文化主要勞動力短缺的核心問題(《資治通鑑》唐武德八年),這與唐初的經濟恢復和快速發展,是起了積極作用的。

唐王朝最為回報,也通過贈送和交換形式,把大量繒彩運往突厥,在公元619年(武德二年),一次贈與突厥繒彩就有三萬匹之多。突厥統治階層取得了中原大量繒帛,往往用來作用商品,通過絲綢之路,銷往歐亞非各國,得以獲得大量金銀,或換取各國稀有之物。所以通過互市的此類物資交換的進行,不僅有助於中原政權和突厥汗國雙方經濟聯繫的進一步加強,而且對於歐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也產生了極其深遠影響。

細節看歷史:你不瞭解的突厥與唐朝的關係

唐王朝的羈縻、和親、互市此三種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實際是典型的文化滲透,尤其是和親與互市,實質是中原政權與突厥汗國雙方物質文化的對話和較量。在此互市過程中,突厥汗國由於產業結構單一且經濟不發達,因此被漢化,唐朝也不同程度的受其影響。加上收買政策、征服政策,此五種政策相互配合,在唐朝與突厥互敵時,成為分化與擊敗突厥極其有效的政治方略,在唐朝與突厥互友時,又擴大了突厥與唐朝的物質文化交流,兩者互惠互利,使更多的突厥部落成員有機會了解中原文化,以至有些突厥部族產生歸屬與唐朝的想法。

總之,在突厥與唐王朝交往的數十年蜜月時期,唐朝初期採取慎重的軍事行動打擊突厥軍隊,使其不敢貿然進犯中原邊境,解決了突厥軍隊連年侵擾中原、攻城略地的問題,軍事打擊結束後又對唐朝對突厥實行比較寬厚的羈縻政策,有效地鞏固了在臣屬地的中原政權。而和親與互市政策則奠定了唐朝中原政權與突厥汗國正常的經濟自由往來,雙方各取所需互惠互利,使唐文化得以滲透到突厥部族,最終穩定了中原與突厥的政局,中原社會得以迅速發展,唐朝得以喘息之機,完成了與民休息的目標。唐朝民族政策中的收買、征服、羈縻、和親、互市五種政策的合理運用,較好地處理了各時期唐朝與突厥的關係。唐朝因而得以強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