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黃河自青藏高原一路奔騰至寧夏,進入中衛北長灘後,收斂了奔騰之勢,用優雅的轉身留下一個優美的U形曲線,然後迤邐沿途而下。

  

天下黃河富寧夏,首富中衛。如果把流經黃河的城市比作母親河的孩子,中衛無疑是最得寵的那一個。中衛利用流經境內的182公里黃河水開闢出百萬畝衛寧灌區,養育一方人民——而今,這座沙漠水城阡陌縱橫,平疇萬里,湖泊遍地,瓜果飄香,風光秀麗。

  

在得享恩澤的同時,中衛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著力打好水汙染防治攻堅戰,通過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汙水治理、溼地建設等舉措,多點發力,不斷改善河湖溝道周邊生態環境,為維護母親河的健康肌體、美麗容顏保駕護航。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黃河沙坡頭水利樞紐工程,攜中衛境內182公里黃河水開闢出百萬畝的衛寧灌區。

變汙為寶護航綠色發展

  自打與寧夏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訂糞汙收購協議,中衛市沙坡頭區東園鎮郭灘村村民張學忠總算輕鬆了。

  張學忠常年養殖牲畜200多頭,處理糞汙是個大難題。僱人清理,錢給少了沒人幹,錢給多了不划算。現在定期有集汙車上門收集,減少河道汙染的同時,還增加了一份收入。

  沙坡頭區河道溝渠縱橫,多數水流沿途經過城市、集鎮、村莊,自西北向東南匯入黃河,其間大大小小的養殖場星羅棋佈。畜禽糞汙若處理不當,隨意排放,汙染環境,也嚴重影響群眾生活。

  中衛統籌治理農村河湖溝渠,第一、三、四排水溝等重點溝道建設生態溝,溝道沿線聚居村莊建立生活汙水集汙池(罐)、汙水淨化塘、地表徑流蓄水池等設施淨化農田排水,減少入河湖汙染物總量。沙坡頭區在開展的“清河專項行動”中,排查直接入河(溝)道生活排汙口427個,取締及規範整治生活排汙口213個;對畜禽禁養區、重點河溝道沿線養殖場,建立了一戶一卡檔案,制定了分類整治措施,排查河(溝)沿線畜禽養殖場55處,對20處排汙養殖點進行整改。

  如何處理糞汙,減少汙染?沙坡頭區加強規模養殖場糞汙處理設施設備建設,把改善生態環境和發展循環經濟有機結合,畜禽糞汙資源化利用成效顯著。

  寧夏阜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中衛建成對畜禽糞便進行加工的規模化生物天然氣工程項目,與周邊40多家中小型養殖場(戶)簽訂收集協議,日處理糞汙達400噸。畜禽糞汙進了阜康公司,搖身一變成了寶,不光能變成天然氣燃料,還能變成有機肥料。“今年我們在南山臺子示範推廣的1萬畝蘋果豐收啦!這種有機肥料能使水果保鮮期延長3到5天。”該公司副總經理黎明說。

  利用糞便生產的水溶肥、有機肥、天然氣源源不斷進入到農業生產和市民生活中,實現了資源化、生態化、無害化利用,避免了養殖場和養殖園區等產生的糞汙排放對水源的汙染。(記者 房名名)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南長灘村民靠著美景經營農家樂,獲得好“錢景”。

南長灘村:枕著濤聲入眠

  南長灘村,寧夏黃河第一村。

  這裡群山環繞,幾乎與世隔絕。全村340戶1010人,耕地只有2174畝。自古以來,養羊是村民們賴以生活的傳統產業。目前,全村的羊只飼養量達到2.2萬隻。

  2005年,中衛市舉辦首屆黃河梨花節,南長灘村成為梨花節旅遊線路的重點推薦景點。從此,該村多了份增收產業——旅遊業。

  目前,梨花節已舉辦13屆。通過發展旅遊業,村民每年靠餐飲、住宿、特色農產品售賣,戶均獲得十幾萬元的收入。

  村民李進武今年54歲,他是黃河渡口的擺渡人,幹這一行20多年了。

  年輕的時候他是羊倌,兼職羊皮筏子擺渡。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他成為村裡第一批擁有小鐵船的人,開始專職擺渡船,不再養羊。

  梨花節來村裡的遊客多了起來。李進武嗅到商機,購買渡船擺渡遊客。

  去年,當地海事部門投資40萬元,他自己貸款加上存款自籌了30萬元,購買了拉車載人的大鐵船和小皮艇,人多了大船渡,人少了小船渡,僅今年梨花節3天時間,就收入3萬多元。

  妻子拓守彩在村裡開了個餐館,梨花節3天時間收入7000多元,一年收入也有小2萬元。

  52歲的陳建軍正在翻修自家房屋,10多間房屋黃磚綠瓦,窗明几淨。

  除了自己居住外,其餘的都是留客的農家樂新居。雖然耗資30萬元,但他看好南長灘村的旅遊前景。

  “5年前,我一天接待了近100個客人,連吃帶住,不到10天時間掙了4萬多元,做夢都沒想到的事!”這讓他下定決心搞農家樂。

  目前,南長灘村人均純收入超過8600元,貧困發生率已控制在1%以下,到年底脫貧“摘帽”不是問題。(記者 陳鬱 劉楠)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村民正在翻建自家的農家樂,擴大經營規模。

牛樹靜的夢想

  2019年深秋,中衛市沙坡頭景區內的民宿集散地童家園子村黨支部書記牛樹靜麻利地為幾位浙江客人炒了幾盤菜後,向記者說出了她的夢想:把孩子們引回家鄉來。

  但這並不是她嫁到童家園子時的初心。

  1997年,她嫁給了童建和。然而,婚後第一頓飯就讓她想出逃。那是一碗黃米飯,嚼在嘴裡糙如沙粒,難以下嚥。從小吃大米白麵的牛樹靜委屈極了,眼淚撲簌簌直往下掉。不僅吃食受困,全村居然沒有一間磚瓦房,鵝卵石和膠泥建造的房子,高不足2米,跟現在的瓜棚沒兩樣。村裡的男人們還在靠羊皮筏子渡物資,受盡了風溼病的折磨。靠著大自然的饋贈,童家園子生長著棗、杏、桃、梨等各種果樹。可是外鄉的親戚來,卻連一顆都嘗不到,因為“小氣”,十里八鄉的人稱他們為“童死窩子”。因為,果子在童家園子人眼裡不是水果,是糶換柴米油鹽的命根子。牛樹靜告訴記者,80年代,沙坡頭有了旅遊業雛形,由於路不通,遊客寥寥。有些外國人稀罕沙漠風情,可人家喜歡宿營沙漠。

  1998年,牛樹靜再也不用從孃家背糧食過日子了。沙漠旅遊成為一種時尚,童家園子的村民把綠洲讓給了旅遊開發,搬遷到不遠處的一片田野,住進新建起的村落。牛樹靜和丈夫承包了滑沙板項目,一年掙了7萬元。她們拿出3萬元蓋了9間房子,辦起了餐飲住宿,丈夫購買了快艇,公公依舊撐羊皮筏子,只是這種交通工具已經變成了遊客的娛樂項目。

  2007年,童家人再次搬到距離景區不到一公里遠的一片園子中,並陸續蓋起了多家農家樂。童家園子村民的收入結構發生了變化:景區上班發的工資、承包旅遊項目得到的分成,以及在景區周邊開農家樂掙來的錢。如今,園子裡成熟的果子,遊客隨意摘。牛樹靜家的農家樂經過不斷投資、擴展,其年收入也能達到八九十萬元。

  儘管,這是一個不與秦塞通人煙的“世外桃源”,但遠離大漠沙坡在一代代人身上不斷上演,富起來的村民紛紛在城裡買房,過起另一種生活。有村民投資蓋農家樂,卻承包給別人經營,同質化經營突出,沒有像樣的文化產品,服務跟不上,超過一半的農家樂並不太賺錢。

  “我希望在我們的努力下,把孩子們引回來”,牛樹靜開始為自己的夢想努力,今年3月,她帶領村裡20多個自主經營的婦女去成都山泉鎮農家樂學習了7天,讓她受益匪淺。“借鑑別人的‘退出’經營模式,招商引資優秀的鄉村旅遊項目;挖掘我們的黃河文化,完善我們的軟服務,讓鄉村旅遊打破季節性禁錮。”(記者 裴云云)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沙、水、林等生態圈與人一同締造構建了沙坡頭景區。

南山臺子:戈壁灘上“花果山”

  初冬時節,寧夏山川涼意已深。

  85歲的徐仲連爬上自家院落後的山峁上,手指著成片的經果林說:“以前,這裡是一片連著一片的沙窩窩,讓人看著心發慌。你看現在,家家戶戶的屋前屋後都種上果樹,致富奔小康越來越有盼頭。”

  南山臺子這片土地,寫滿了他和鄉親們開荒拓田、建設幸福家園的動人故事。

  “引水上山,改造河山,開發一片綠洲,建起一個樂園。”1975年,黃河水引上山,南山臺子被喚醒了。

  1978年,徐仲連踏上了荒涼的南山臺子。

  “常年飛沙走,人過無水喝,鳥過無處落,剛來時非常艱苦。”沙漠、戈壁、石崗勾勒出的南山臺子荒蕪景象,至今仍留在徐仲連的記憶中。

  沒房,戈壁灘上挖——4米寬、2米深的“地坑”,頂上搭上茅草,坑底鋪上柴草,就是一個家。

  沒路,戈壁灘上修——一鍬鍬剷平起伏不平的沙丘,手推車運來石子,墊在沙子中,就是一條路。

  “既然搬來了,就要留得住。”在一片片荒無人煙的戈壁灘上,徐仲連40天沒回家,帶著82個生產隊抽調的246位村民,硬是紮下了根。

  “鞋磨破了多少雙已記不清,鐵鍬我就挖斷了兩把。”徐仲連說。

  慢慢的,沙、水、人開始相融。

  1979年,南山臺子的戈壁灘上開闢出第一片地,栽上了樹,蓋起了土坯房。

  1982年,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南山臺子建立第一個移民村——永康鎮雙達村,100多戶人家人均擁有3畝地,大部分農戶栽下了一棵棵蘋果樹。

  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紮下根的人幹勁都很足,曾經的沙窩窩、山坡坡,長出一片片果園,戈壁灘變成了“花果山”。

  “僅我們雙達村411戶1647人,就有8300餘畝經果林,人均收入1.1萬元以上。”讓徐仲連最欣慰的莫過於鄉親們的日子一天天富裕起來。“這裡的每一寸土地上,都有我和鄉親們奮鬥的腳印。大家生活好了我打心眼裡高興。”徐仲連說。

  當年跟隨父親徐仲連到南山臺子拓荒的徐忠強,靠著30多畝蘋果園,年收入10多萬元,供養3個孩子相繼讀完了大學。“來到南山臺子,靠著黃河水,我們過上了好日子。”徐忠強說。

  南山臺子,這方曾經的戈壁灘,在黃河水的滋潤下,成為一代又一代人的“花果山”。(記者 馬照剛)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沙坡頭區鳴鐘村。鳴鐘村、黑林村、孟家灣村、長流水村、南長灘村等通過發展旅遊業實現脫貧致富。

以一個整體的思維去治理

  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理解“整體”,一個要求就是綜合治理、系統治理。

  說起沙與水的“和睦”相處,很多人會想到中衛市沙坡頭景區,在景區可以看到,河倚沙而行、沙至河而止,看似矛盾,實則相安。但“天生”的並非意味著能持續。曾經,沙漠也曾一度逼近中衛城區,常年飛沙走石,人過無水喝,鳥經無處落……可見,沒有“後天”的治理和保護,和諧共生難以持續。

  說起治理,草方格。在騰格裡沙漠邊緣造林,最缺的是水。把黃河水經揚水站提進沙漠腹地,一片沙漠綠洲逐漸成形,最直接的效果就是治住了沙。也因為有了水,沙漠裡有了湖,黃河、綠洲、大漠於一體,人與水、與沙有了更好的關聯……若說這是一個沙、水、人博弈的過程,莫不如說這是一次尊重規律、系統治理的實踐。

  治理要尊重規律。要保障黃河安瀾,在中衛一個繞不過的問題是處理好水與沙漠的關係,一個規律就是治沙離不開水、護水繞不開治沙。其實,這就是辯證思維、系統思維,就是要用系統、統籌的大格局,從全局、全面的大視野去看問題、想對策、出實招。如果看沙是沙、看水是水,治沙的只管沙、護水的只顧水,把關係割裂開來而不是相互聯結,單打一、各顧各、想當然,結果很容易顧此失彼,甚至無功而返。如果對系統修復、綜合治理的要義理解不深,就談不上順應自然、尊重規律。今天,推動黃河生態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系統思維、統籌兼顧應當是必須把握的科學方法。(張向陽)

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中衛篇

沙漠旅遊成為一種時尚,沙坡頭景區也成為著名景區。圖片均記者 王鼎 錢建忠 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