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说三国人物—曹叡篇,唯一一位活着就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

正说三国人物—曹叡篇,唯一一位活着就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

曹叡

曹叡,是魏武帝曹操的孙子,魏文帝曹丕的长子,是曹魏政权的第二代君主。说起曹叡其人,他还算是一个合格的皇帝。在位期间,守住了父祖的基业,成功抵制住了蜀汉诸葛亮、东吴孙权的进攻,而且还打败了辽东的公孙渊,将辽东地区正始纳入曹魏的有效管辖。在用人方面,他对父、祖遗留的大臣们,也都是委以重用,有效地巩固了自己的政权统治。

  然而,曹叡也不是没有缺点,当初,魏国谋臣刘晔对曹叡的评价就是“汉武帝之俦”。显然,刘晔应该是慧眼识人的,不仅肯定了曹叡的才干,也预料他也有着汉武帝一样的缺点喜欢奢华、不爱惜民财。特别是随着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去,蜀国暂时不再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曹魏西北边疆趋于安稳的时候,曹叡却开始洛阳城里大兴土木,大肆建造宫殿,许多群臣纷纷上书劝谏,曹叡也置之不理。之后也更是沉浸于酒色,加速了自己的死亡。

  曹魏景初三年(公元239年)12月,魏明帝曹叡身体不适了,并且愈发严重了。于是,他开始考虑自己的身后事了。当初,曹叡一直没有儿子,这对于一个家天下的帝国来说无疑是严重的。曹叡为了解决继承人的问题,就秘密地从宗室中收养了两个孩子,一个叫曹芳,封为齐王一个叫曹询,封为秦王。但由于是十分秘密的宫闱秘事,没有知道这个两个孩子准确的信息了。

  当时,曹叡正直壮年,也就是35岁,两个小皇子也不过8、9岁。他死后,不论立哪个孩子,都是无法处理自己掌管国家朝政的,必须安排合适托孤大臣辅政,才能保证曹魏政权的和平交接和继续执政。所以,曹叡在病榻上,思考的问题就是辅政人选的问题。

  一开始,曹叡打算让宗室的燕王曹宇为辅政的首席大臣,与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等共同辅佐自己的养子齐王曹芳。从这个辅政名单来看,就是一个以曹魏宗族为核心的辅政人员。其中燕王曹宇,是曹操的儿子,辈分来说是曹叡的叔叔,但曹宇深得曹叡的喜爱,所以让他当首席辅政大臣。其他比如曹爽是曹魏宗族,重臣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魏重臣曹休的儿子,秦朗则是曹操的养子。可以说基本是一个以曹家人为班底的辅政班子。

正说三国人物—曹叡篇,唯一一位活着就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

曹宇

 可燕王曹宇自知才能有限,无法承担重任,陈诚固辞,不肯接受这项重托。看曹宇不肯受任,曹叡向身边的近臣孙资、刘放询问意见。孙资、刘放二人,是曹叡后期十分信任的近臣,相当于贴身的机要秘书,不仅掌握许多核心机密,还能左右曹叡的意见。当初曹魏有名的谋臣蒋济就对曹叡过分宠信孙、刘二人不满,曾经上书魏明帝,但换来的却是魏明帝的不理不睬。此时,面对曹魏政权交接的大事,作为近臣的他们不会置之不理的。

  原来,孙资、刘放等人与夏侯献、曹肇等有矛盾,夏侯献、曹肇因为孙资、刘放长掌管机要,心里不满。当时,殿中有鸡栖树,二人相谓:“此亦久矣,其能复几?”指的就是孙、刘二人。所以,孙资、刘放就担心一旦这些人辅助了,他们还会有好果子吃吗?于是,他们借与魏明帝亲近的关系,主动在曹叡借机诬陷曹肇等人,打算让魏明帝更换辅政人选。

  而曹叡听从他们二人的诬陷,也对夏侯献、曹肇等人不满了,并考虑更换辅政人选了,并想孙资、刘放等人询问合适人选。接着,孙资、刘放又在魏明帝面前称赞曹爽,劝说魏明帝任用曹爽为首席辅政大臣,并召司马懿入朝辅政。其实,孙、刘二人当然明白,只有司马懿才能保全其官位及身家性命两人。因为孙、刘二人知道他们只是机要秘书,完全靠是曹叡的信任和宠信,曹叡一死,他们就没有依靠了。而且,他们自己也没强大的党羽和军权,根本无法与夏侯献、曹肇抗衡,所以,他们必须依附有实力的权臣,来保全自己。当时,手握重兵,三朝重臣司马懿无疑是最佳人选,所以他们提议由司马懿辅政。而他们称赞曹爽,无非认为是曹爽与他们没矛盾,而且为人还算和善,日后不会找他们麻烦。所以他们以私念而坏国家大计,是昭然可知的,裴松之称“放、资称赞曹爽,劝召宣王(司马懿),魏室之亡,祸基于此”,的确一语中的。

正说三国人物—曹叡篇,唯一一位活着就知道自己庙号的皇帝

曹爽

  在曹叡询问孙、刘二人的时候,曹爽就在病榻前,曹叡当着他们的面前问道:“曹爽能否担任重任”,此时,曹爽早是汗流浃背,战战兢兢的,被惊着说不出话来。后来,还是刘放偷偷地踢了曹爽的脚,缓过神的曹爽才回答到:“臣以死奉社稷”,总算过关了。于是,曹叡决定听从他们的建议,让曹爽与司马懿辅政。

  但曹肇等人的再次进谏,又使魏明帝举棋不定了,他暂停了召司马懿入朝。最后,听闻帝意复变,孙资、刘放急速入宫,抢先在病榻前胁迫魏明帝,下诏罢免了曹宇等人官职,封曹爽为大将军,再次召司马懿入朝。当时,重病的曹叡,根本无力书写诏书,是孙资、刘放二人强行握着曹叡的手书写。可见,可见病入膏肓的曹叡,早已无法自己左右曹魏帝国的命运了。

  而此时在征讨辽东回军的司马懿,本来接到安排他驻军关中的命令,但不久又来了召他入京的命令,面对前后接到两份内容不同的诏令,感觉到朝廷有变,司马懿星夜入朝赶到洛阳曹睿的榻前。

  当时,曹叡在病榻上奄奄一息,留着一口气,就等司马懿的到来了。也许他还不放心司马懿,要当面嘱咐几话。当司马懿来到曹叡的病榻前,曹叡握住司马懿的手说道:“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意思就是说“我快要死了,当以后事嘱托你,你与曹爽一起辅佐我的幼子,我能最后见一面,死无遗憾了。”司马懿听见曹叡这么说,马上磕头流涕了。接着,曹叡宣布立八岁的曹芳为太子,还让曹芳抱着司马懿的脖子,以示亲近。之后,又宣布曹爽为大将军,假节钺,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这样加封曹爽,无非是给曹爽军政的最高权力,让他与太尉司马懿一起受遗诏辅佐曹芳。担心曹爽能力不足,曹叡还封孙礼为大将军长史,用来辅助曹爽。而一番嘱托后,曹叡最终闭上了眼睛了,走完了自己短暂的三十六年,一场托孤的政治斗争也落下了帷幕。

  纵观曹叡死前的整个托孤事件,是一场近臣与宗室之间的权力较量。魏明帝作为主要责任人,应对整个托孤事件负责。他缺乏深谋远虑,事前没有对托孤事情进行全面考量,也没有制定相应的预案。在第一人选曹宇不受职的情况,由开始举棋不定,最后在病入膏肓的时候,又偏听偏信,听信近臣的刘放等建议,错选了没有才干智谋的曹爽为辅政大臣,这也表现了他识人不明。特别是在任用司马懿的问题上,没有预见司马懿的野心,也没有预见到曹魏宗室与权臣之间日后激烈的矛盾,对权臣掌权也缺乏相应的制约措施,没有抑制权臣的势力发展。这些都对日后曹爽之死,曹魏宗族势力衰败,司马氏家族掌握大权,魏晋易鼎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